打工旅行
打工旅行的过程和普通的旅行有些不一样的感觉,或许这是在打工旅行中我们有时候还是会带着自己打工者的身份用更加专业一点的看法见识风景吧!下面分享我的两篇打工旅行日记,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一、打工的过程中国去哈尔滨旅游)今天要去号称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
火车从长春向哈尔滨疾驰,铁路两旁绿树葱郁,有丛丛灌木,也有高大的松树、柏树,杂糅了南北方的树种,形成一条绿色的长廊。透过稀疏一点的树屏障,可见栽种得十分齐整的绿油油的水稻,间或有条条河水闪着银光,真还有些江南水乡的景致。
但不同的是它的黑土地。记不清经过哪个站后,土地就黑油起来,像天山上的土,只不过天山土满含腐烂半腐烂的草根树叶,故而土质较为松散罢了。早先我们常用来种花,肥美的养料把花滋养得枝繁叶茂,东北丰富的地表水和黑土地也滋养着水稻,难怪东北大米全国闻名。
临近夜晚时到了哈尔滨,找好宾馆,不顾白天在长春的劳顿,坐出租车到果戈理街看夜景。

果戈理街果然气派。通衢大道两旁的街灯,像一棵棵开满银花的灯树排列者,溢彩流光,延伸一两公里以远,如同璀璨的星河。该街中段有一条七八米宽的小河,这就是俄罗斯河。60多米长的河水穿过两条平行街道,其中一条就是果戈理大街。哈尔滨政府因河造势,在河水经由的两条街道上修建了漂亮的拱形桥洞,拦截出一座公园。滨河两岸到处装点着彩灯、彩色喷泉,五颜六色的,象缤纷的落英飘洒大地,又象绚烂的焰火溅落人间。微微的风夹杂着润润的水汽,营造出舒适的气氛,人们在这里散步,聊天,下棋,跳舞,一幅祥和的景象。与这主色调相映成趣的,是哈尔滨少男少女们用青春与时尚泼洒的鲜活与亮丽,这是一道抢眼的风景,尤以少女的着装为最,低开领,袒露着背、肚脐的上衣,配以超短裙或短裤,前卫、大胆中透着十足的洋味。今年(04年)我去了不少的地方,发现哈尔滨人的服饰已远远超越当今中国的着装潮流。由此,“东方莫斯科”的韵味已在俄罗斯河、果戈理大街,俄罗斯建筑和有着洋味儿的青春少女中显现。
第二天,我们畅游太阳岛,横渡松花江,最后来到斯大林公园。这是一座修建得很好的临江公园,它集休闲、美食、观景为一体,设施完备,环境优美,视野开阔。临江大堤旁有一高大宏伟的防洪纪念塔,塔上的雕塑彰显哈尔滨人民抗击水灾、战胜自然的精神。穿过防洪纪念塔,我们走在颇具莫斯科特色的中央大街上,入时女郎的倩影处处可见。街道两旁是密集的商铺,中国式的现代建筑中不时出现一些保存完好的俄罗斯建筑,加之有些店铺和场所又用俄罗斯人或者女真人的习惯命名,营造出浓郁的异国情调,就恍若走在莫斯科大街上。
我们走着看着,不知不觉来到圣·索菲亚教堂。一看到教堂,我的眼球就深深地被吸引了,它外观独特,色彩协调而醒目,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静穆美。我不信教,但因其美当时有一种想惊呼的冲动。该教堂始建于1907年,通高53.35米,全木结构,属拜占庭建筑艺术风格,现在所见到的是砖木结构的复制品。虽说是复制品,但较好的保留了原有的风格。教堂外面砖墙由有规律又不显呆板的凹凸图案组成,再配以深绿色与土黄色,组合成一个个小方块,如同两色相拼的碎花布,秀美典雅,产生了与现代建筑不一样的视觉美。教堂的主体结构与两旁的偏结构不在一个平面上,窗户凸现于墙面,与主体呼应,造型独特而又浑然一体,真是建筑艺术的一绝。外观美奂美轮,我想里面更值得一看。一打听,倒有点失望,原来教堂里面已没有与教堂文化相关的内容,现在是展览馆,展出哈尔滨今昔对比的照片。看照片我不太感兴趣,但去看看内部恢弘的结构也不错,便买了门票前往。
走进教堂,尽显欧式建筑的大气。硕大的青铜吊灯悬挂正中,层层叠叠,金碧辉煌。正前方墙上挂一幅巨大的油画,表现俄罗斯上层人物在一起聚餐的内容。没有讲解员,不知此名画出自哪个大家手笔。与主体结构错落有致的偏结构也富丽堂皇,内部装修在当时绝对一流。至此,我已读懂了人们对这座教堂的赞美:“这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建筑群体,形成了哈尔滨特有的景观风貌和文学意蕴,不仅在中国及东亚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宝贵财富。”据馆内工作人员讲,此类教堂在哈尔滨原有一百多座,现仅存20多座,此处是最大的。我又问及修建的背景及命名,他粗略地告诉我,当时沙俄到我国修建铁路,因俄国侨民很多便修了这教堂,教堂是以沙俄皇帝女儿的名字命名的。我看问不出什么了,就仔细看展出的照片。真实的历史镜头把我拉回到沙俄时代的哈尔滨。在这里我看到前人创业的艰辛,百姓贫困潦倒的生活以及沙俄统治者的蛮横与强势,也看到了侨民聚居、西洋文化的影响,日本民族文化、我国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请看:俄国音乐家到哈尔滨巡回演出,轰动了哈尔滨,带来了使哈尔滨成为我国最早的一座音乐城市的巨大效应,露天音乐会、芭蕾舞培训学校率先在这里出现;滑雪、冰上运动在这里兴起;电影、选美、交谊舞比赛成为时尚,“东方小巴黎”在这里找到了注脚。
哈尔滨,你是一座“天鹅项下的美城”(哈尔滨,近似女真语“天鹅”意思。据考证,当年这里天鹅成群,野鸭遍地),是中国金清两朝的兴盛地,也是一座曾聚居30多个国家近20万侨民的历史名城,你以独特的山水风光、人文景观和冰雪文化构成其雄浑、粗犷、原始的自然风貌和神秘色彩,同时又不乏“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韵味。这就是我短暂之旅对你的认识,它将作为一份礼物留在我的记忆里。
(打工旅行日记二:纪念馆)今天去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 知道四平这个城市,源于赫赫有名的四平战役。二战后期,美国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企图取代日本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苏联占领我国东北,迫使日本投降。党中央组建东北局,从内地派十万大军、两万干部先后进入东北。四平处于东北中部,位于东北大动脉中长段,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真可谓“没有四平就没有东北”。所以四平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辽沈战役的基础,辽沈战役在三大战役中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四平战役在解放战争中意义重大的原因。

这是一场敌强我弱、反复争斗、旷日持久的战役。四战四平,分解放、保卫、攻坚、收复四次战争,从1946年3月始至1948年3月止,历时两年,歼敌6万8千人,全歼8个整师,争取一个整师起义。我正规军伤亡4万8千
人。纪念馆内敌我双方的实物陈列最能表现这场战争的艰苦与悲壮。机枪、步枪、冲锋枪,凸显敌我武器装备的强弱,我军单薄的冬衣、棉被与从敌军处缴获的毛毯、军装,更表现双方物质条件的优劣,但我军硬是凭着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用鲜血与生命浇铸了气势如虹、横扫千军的丰碑。
馆内陈列最多的是战旗:模范班、英雄连、敢死队......这是血沃英城、彪炳青史的见证,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缩影。其中有一面战旗格外令人灼目,它已被撼天动地的炮火、血光飞溅的厮杀摧残成无边无角、丝丝缕缕的一块,上面还布满大大小小的弹孔。这里有一个气吞山河的故事:当时这个英雄连队正与敌人进行一场生死攸关的攻坚战,为了让战旗不倒,护旗手前仆后继,用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向世界宣告:人在红旗不倒,人在阵地不亡。最后全体官兵殉国。这是怎样的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啊!此时我已泪雨滂沱,不能自已,眼前仿佛浮现出英烈们在红旗猎猎中鏖战,用铁血丹心铺砌着每一寸胜利道路的情景,耳边仿佛聆听到无数个英烈们惨烈悲壮的故事。
另外馆内还陈列了蒋介石的手令、委任状,毛泽东的指令,以及林彪等高级将领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战场情况的资料,这是难得一见的原始材料,弥足珍贵,表现出政治大腕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风范。四平战役的胜利乃至全中国的解放,离不开这些领袖级人物的高屋建瓴,离不开百炼成钢、威名远扬的人民军队,也离不开全国老百姓的支持与努力。
“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这是四平战役纪念馆中令人振聋发聩的一句话,它是四平战役的战歌,借用它作为观后感的结尾也是最合适的了。看完这两篇打工旅游日记之后,结合你的打工旅行生活,你有什么看法吗?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