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的故事 陶侃与陶渊明是什么关系
陶侃的故事
东晋一个有名的大官员陶侃,他出生于寒门家庭,但凭借着母亲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终于改变了家庭的命运。

陶侃搬砖
陶侃在担任都督一职的时候,掌管了长江下游的大片地区,尽管身居高职,他可以享受到很好的待遇,但因为从下贫寒的原因,他的勤劳刻苦的优良品德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经常会给自己找一些苦力活来锻炼自己,否则很容易变得骄奢淫逸。
他从小养成节俭的习惯,他会把那些别人觉得没有用的东西收藏起来,以备日后需要,他有一个习惯就是会经常把木匠做完东西后剩下的绥木屑保存起来,在别人看来他怎么这样吝啬。终究不浪费总是有好处的,在一次战斗前,军队需要船只,然后有些船只零件根本买不到,大家就很着急,这是陶侃拿出自己保存的木屑做成所需的零件。他也经常教导他人,一定不要浪费任何东西,什么东西都会他的用处。不要只看眼前,要放眼未来。
还有一个故事讲得是有个人向陶侃引荐了一个人才,陶侃亲自去家中拜访,结果发现家中如此肮脏不堪,陶侃没待两分钟就走了,并说连自己的内务都整理不好的话,还有什么能力就管理整个国家,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细节对一个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通过陶侃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的内在涵养与素质,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必须先要在小事情上尽善尽美。
陶侃之母
据历史记载,陶侃的母亲的姓氏是湛,其他具体的生平介绍就很少了,然而陶侃的母亲在历史上有很大的名气,主要是因为他对陶侃的教育很受其他人尊敬。因此在历史上陶侃的母亲是教育子女很成功的典范。

陶母退鱼图片
虽然家庭清贫,但陶侃的母亲却从小教育陶侃要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陶侃的母亲不希望儿子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过她这样的生活,因此从小就对陶侃十分严厉。陶侃的母亲通过各种办法让陶侃去接触更多的朋友,陶侃的家庭已经如此清贫,而母亲却依旧支持他去从事各种活动,可见陶侃的母亲为了陶侃在日后能成大器,真是煞费苦心。
在母亲湛氏的严厉教育下,陶侃从小就发愤图强,努力学习。他之所以仕途发展的好,是离不开母亲的精心培育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陶侃母亲的身上,有一次,范逵经过陶侃的家中,恰巧正在下大雪,因为家里粮食有限,一时拿不出好饭菜来招待客人,母亲也在乎这个机会可以儿子接触更多的官员,于是很果断的就把自己头发剪下来了,用自己的头发换取了一桌好饭菜,陶侃母亲的这个举动时范逵和同行的人都很惊讶并对湛氏连连称赞,可见湛氏对儿子的教育是多么重要,她多么希望儿子在将来可以有一番作为来脱离这种贫苦的生活。陶侃的母亲给教育子女的家长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陶侃与陶渊明
陶侃是陶渊明的祖辈。陶侃又名陶子行,他的故乡在现在的江西省境内。陶侃是东晋的一位名将。

陶侃像
即便他出生的家庭很清贫,但因为母亲对他从小严厉的教育,使他刻苦读书,将来可以走上仕途之路。他平息过多场叛乱,率兵打过多次胜仗,在为朝廷取得胜利后他得到了官职的升迁、他不仅有精明的军事头脑,还爱惜民众,在治理荆州的时候,鼓励农民积极耕作农田,社会秩序安定,因此百姓对他也是大加赞赏。陶侃知道自己身体每况愈下之时,他便向朝廷提出了辞呈,而且把自己所负责的工作材料都亲自过目了一遍。在回长沙的时候,病逝。
陶渊明又名陶元亮,是东晋的著名诗人。他在朝廷上做官连三个月都没有变辞职了,在他看来,自己很不适合在朝廷做事,因此开始了他的新生活,那就是回归大自然,享受自然之乐。陶渊明在诗词歌赋方面颇有一番成就。他是田园派作诗风格的创始人。他所作的诗大多都是向往一种怡然自得,祥和惬意的乡村甜美生活。他作的诗种类有许多,咏酒诗大多是反应在离开朝廷之后心灵得到一种释放的舒适情怀。还有咏怀诗,多用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他的诗多反应了现实生活对人民造成的各种压迫,希望人民群众可以过上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当然也适当的反应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坚决要保持自己的清白。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