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简介

正在使用人数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投入了整整60万正规军和40万民兵,既有华东野战军,也有中原野战军。因此这场大规模战役,不是某一人所能够指挥的,是中共集体指挥的结果。粟裕照片就名义上而言,淮海战役的指挥是总前委,不过许多方面的史料都指向它并没有实。

小知识: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淮海战役参战部队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淮海战役参战部队

时间:2016-03-11 22:12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中国共产党在淮海战役中投入了整整60万正规军和40万民兵,既有华东野战军,也有中原野战军。因此这场大规模战役,不是某一人所能够指挥的,是中共集体指挥的结果。

粟裕照片

粟裕照片

就名义上而言,淮海战役的指挥是总前委,不过许多方面的史料都指向它并没有实际指挥。比如,它是不是战前计划组建的,成立时战役已经开始了十天;再比如,总前委中的五位以中野方为主,而三位常委更全是这一野战军的领导,但是就淮海战役的参与兵力和所作贡献而言,是华野远胜中野。由此可见,总前委对这场战役而言,它的意义其实就协调统筹两大野战军。

就淮海战役的功劳而言,应该是粟裕最大。他不仅是最初设想的提出者,战时华野方面也基本是由他直接指挥。战役最早发动的是他,而第一阶段的歼灭黄百韬军团也一早就是他的设想中的一部分。而他不能成为战役的总指挥,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而是他的身份不够。因此,毛泽东战后也评价他是立了第一功。

就淮海战役的战略而言,主要是毛泽东的策划和部署。在最初的设想里,目标只是“小淮海”,只是为夺取徐州做准备。而毛泽东早早就遇见了这场战役的规模会越打越大,所以他的计划分为三个阶段,是两大野战军参与的大规模战役。可以说,他是把粟裕的设想完善并且真正实现的人。

饶漱石与淮海战役

至今为止,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粟裕是淮海战役中功劳最大的一名指挥员,甚至得到了毛主席“淮海战役第一功”的称誉。然而,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提到了另一个人,称其才是淮海战役中的第一大功将,那个人就是饶漱石。

饶漱石

饶漱石

饶漱石是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同时也是一名极其杰出的政治家,曾经担任华东军政委主席以及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他还是上海市的第一任市委书记。那么在政界具有如此高地位的一名大人物,为何会销声匿迹呢?

据悉建国初期,有一个高饶反党事件,而饶漱石就是高饶集团的中心人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内高层首次出现分裂的一场斗争事件,饶漱石正是因为此事被免职、判刑,于1975年病逝。然而至今,对此事持有反对态度的声音不少,有不少人认为,饶漱石其实是第一大冤人,只是至今尚未能得到平反。那么他与淮海战役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今我们能找到淮海战役的相关将领功绩很少是会提到饶漱石的,但是根据当时的记载,饶漱石不仅参与了淮海战役的制定,并且在电报中都是名列第一位的,由此可见饶漱石必然属于淮海战役的领导层之中。此外,中央对于淮海战役三个阶段发出的贺电中,饶漱石的名字都是排在华东区的首位,想必饶漱石在战役中定然贡献了重大的功劳。

饶漱石一直是华野的政委,也未曾离开淮海战场,那么最后又为何会由粟裕成为战役的代司令呢?饶漱石在淮海战役中的功绩是否被抹去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粟裕与淮海战役

众所周知,根据历史史料记载淮海战役的主要领导指挥官有粟裕、刘邓、陈毅等人,其中粟裕除了是整个战役的主将之外,还是此次战役的最初提议者,是粟裕向毛泽东提出了展开淮海战役这一建设性意见,也是粟裕提出了关于整个战役的统一指挥体制,所以,粟裕与淮海战役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

粟裕

粟裕

就连毛泽东也曾经做出“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这样的高度评价,这无疑是对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作战的极大肯定。但是,历史的记录里面并没有给粟裕多少关乎淮海战役的荣誉,而他本人的回忆录里面也几乎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淮海战役的内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有一种说辞是淮海战役根本就不是粟裕领导指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而且顾及当时的主要领导者的政治立场,粟裕不敢抢战功,想要为自己的后半生求得一番太平。而根据历史记载,淮海战役的促成确实是粟裕的功劳,而为什么他的荣誉以及现当代一些影视作品中都无从显现这一现象,或许只有他本人才知道了。

不过,据说粟裕临死的时候曾经说过当年的淮海战役就是他所指挥,大概是因为已经知道自己的命数,所以把心里最想说的话说出来了。至于,粟裕对于淮海战役的贡献,就连毛泽东都已经表达了态度,当然也不是随意的一句话,其中的历史渊源大家各自猜去吧。

淮海战役参战部队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战斗最凶,解放军牺牲最多,歼敌最多的一场血战,同时也是一场各方面影响最大的战役,双方参战部队数量极大,兵力对比极其悬殊,解放军以少胜多,将蒋介石的精锐骨干部队全数歼灭,缴获无数。

淮海战役作战场景

淮海战役作战场景

解放军共出兵60万,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协调一致共同作战,一共二十三个纵队,并加上40万左右的民兵以及200多万人的支前大军的支持,总前委是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华东野战军有第一、三、四、六、八、十、特种兵、两广纵队加上山东兵团以及苏北兵团,一共十六个纵队外加四个旅,共四十多万人。而中原野战军参战的有第一、二、三、四、六、九、十一这七个纵队以及三个旅,将近二十万人。

国民军由刘峙担任总指挥,集结了国民党的良兵主力,共80万人。其中由邱清泉担任司令的第二兵团在陈官庄地区被灭,含六个军。增援黄维的第六兵团由李延年指挥,下辖四个军。由黄伯韬指挥的第七兵团在第一阶段于碾庄地区被歼灭,下辖五个军。刘汝明的第八兵团下有两个军,黄维指挥的王牌兵团第十二兵团下辖四个军于双堆集地区被解放军歼灭。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共四个军于陈官庄地区被歼。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于陈官庄地区被歼灭,两个军。此外第三绥靖区发生大范围起义改编,整个被解放军消灭。

这场战役以解放军取得全面胜利而告终,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的政治以及军事危机,完全丧失主动权。

淮海战役国军

在淮海战役中,国军的实力雄厚,武器装备十分先进,共有80万军人参战,集结了国民军的主要骨干力量,正是由于蒋介石在这场战役中可谓孤注一掷,几乎投入了他全部的精锐兵力资本,因此在战败后,国民党从此在大陆一蹶不振。

淮海战役国军

淮海战役国军

济南被解放军攻占以后,国民党的防御方针告败,徐州地区的剿匪总司令部收缩兵力,集结了第2、7、13、16这四个兵团,以及第1、3、4、9这四个绥靖区部队,一共25个军共计80万人,围绕徐州展开,沿着津浦与陇海两条铁路,形成一个冬至海州,西临商丘,北达临城,南到蚌埠的一个“一点两线”防御阵线,以此来加强防御,在中原与华东一带采取固守战略。

在指导员方面,蒋介石多次表示希望擅于指挥大兵团战役的具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能够总指挥这场战役,但是由于国军已经在这场战役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白崇禧认为这是一场胜算极低的战役,因此坚决拒绝了。而在前线战事指挥方面,蒋介石原本希望徐州剿匪副司令官杜聿明能够指挥这场战役,但是由于他被紧急调往东北,因此蒋介石无奈之下选用了自己比较信任的可靠人选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但是刘峙本人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国民军从刚一开始就在指导员上处于不足之地。

从白崇禧推辞指挥到解放军全面发动淮海战役,之间仅隔了6天,这对于国军来说是十分被动的,因此整场战争他们都处于被解放军牵着鼻子走的地位。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在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大部队。淮海战役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在战争进行时将士所需要的粮食、弹药等等物品的需求量是十分惊人的,为了满足前线战场的需要,解放区的人民便组成了这样一支两百多万人的大队伍,将各种物资及时送到第一线的士兵们手中,他们名叫“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

运输物资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他们任重而道远,有时遇到风雪,为了不使粮食、弹药被冻坏或受潮,支前大军甚至不顾严寒,将自己身上的蓑衣、棉袄脱下,盖在粮食上。有时候运输的地形艰险,山坡陡峭泥泞,推车在山路上难以控制,他们就将粮食物品卸下,扛在肩上,遇到粮食的袋子破了,他们就从身上把衣服撕下来补上。

由于前线消耗巨大,支前大军为了增加运输量,每个人、每辆车几乎都是超载负重前行,有一个山东泗水县的运输团,曾有一次强忍饥寒,在三天内运量十一万,令人瞠目结舌。

在战役期间,伤员从前线退下转运至后方,靠的也是支前大军不分昼夜的运送。兵民是一家,战士们为国奋战而受伤,支前大军自然也是视其为亲属,不畏枪林弹雨,誓死抢救伤兵的生命。

无论是运输物资或是伤兵,支前大军都冒着被敌军突袭或是扫射的危险,他们将生命置之度外,正是他们的支持,才会有淮海战役的胜利。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猜你喜欢:

与“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 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相关的热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