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起义的背景 黄花岗起义的烈士
黄花岗起义背景
1911年4月,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第十次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在广州发动。在著名影视《十月围城》和《辛亥双十》中,对黄花岗起义背景都有详细介绍,并重现了当时的情境。虽然黄花岗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以其不可被取代的特殊意义而被人们记住。在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被埋葬在黄花岗。

黄花岗起义画像
说到黄花岗起义背景,就不得不从同盟会开始说起。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中国,孙中山等革命人士纷纷涌现,并为革命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进入新世纪之后,革命更是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以孙中山为首成立的同盟会肩负着历史革命感和建立新中国的任务。这些革命党人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召开会议,并利用会党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希望借此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命运。
但是,同盟会在此之前组织的九次起义活动都因准备不足而以失败告终。同盟会会员,革命党人等顿觉前途暗淡,革新无望,纷纷走上暗杀的道路。在绝望的境遇下,同盟会的骨干们黄兴,胡汉民等人和孙中山一起共同策划并实施了第十次革命起义。
如今看来,黄花岗起义背景用简短的几句话就能交代得清楚,而在当时,起义的准备筹划是在怎样艰苦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同盟会来说,当时的境况如何严峻,事态如何突变,都要在夹缝中生存下去。
黄花岗起义烈士
1911年革命派发动了一场起义,这场起义是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先声,这场起义牺牲了百余人,这场起义被人们称之为黄花岗起义,在这场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烈士,他们怎么会被人们称为黄花岗起义烈士,他们又做了怎样的事情让历史铭记他们呢?

黄花岗起义遗址
黄花岗起义之前,革命派不断发起各种起义,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1911年,起义军在决定发动起义,起义的地点选择了广州。起义军领导组织同盟会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在这次起义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便于领导,起义军在香港成立了相关的组织,并在起义之前就在广州城内开始了活动,省内省外的起义军也在起义之前有了联络。
4月黄兴率领120余名革命志士直进两广总署府,发动了此次武装起义。黄兴率队攻入府中,想要活捉两广总督,起义军与清军在巷中进行了激战,由于清军的数量过于庞大,起义军的革命志士由于接应问题,得不到支援,起义军的各部队,虽然拼劲全力,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许多革命志士被俘,最终被杀害,同盟会的成员将这些革命志士的遗骸葬在了黄花岗,因此他们被人们称为黄花岗起义烈士。
这次起义有数百名起义军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同盟会成员只收集到72具遗骸,因此黄花岗起义烈士也被人们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林觉民
1911年革命派发动了一场起义,这场起义是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先声,这场起义牺牲了百余人,这场起义被人们称为黄花岗起义,在这场起义中,被历史记住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有一个尤为著名,那就是林觉民,他是谁?黄花岗起义林觉民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林觉民照片
1911年,林觉民还是留日的一名学生,在日本学习时接受了西方的思想,决心为国奋斗牺牲,因此,林觉民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反对清王朝的通知。1911年,林觉民回国,参加了革命党人组织的起义。起义军与清军激烈交战,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次起义被人们称为黄花岗起义。林觉民是黄花岗起义的一名,在参加起义前,林觉民给他的妻子留下了遗书,这就是著名的与妻书。林觉民与自己的妻子感情很深厚,参加此次起义,深知有可能一去不回,因此,在离开之前,给妻子留下了一封信,既表述了自己对妻子的深切爱意,又表明了自己愿为国家牺牲奉献一切的精神。
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林觉民等人受伤被俘,最终也被押上刑场杀害,结束了年轻却又辉煌的一生,这次起义中,林氏家族的另外两名革命志士,也一同牺牲了。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中写下了自己人生中辉煌的一段。这次起义有数百名起义军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同盟会成员只收集到72具遗骸,因此林觉民与其他牺牲的烈士被人们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兴 黄花岗起义
黄兴黄花岗起义,顾名思义是由黄兴在黄花岗领导的一次革命起义。黄花岗起义又称作广州起义,这是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作为黄花岗起义的倡议者和领导人,黄兴已然成为黄花岗起义的标签。黄兴黄花岗起义,这两个名词的叠加和拼凑,诉说着一段艰辛而惨烈的革命历史。

黄兴剧照
1911年四月,在广东省的广州市,革命人士黄兴率领一百多名敢死队的队员突然袭击两广总督署,由此发动了著名的辛亥革命之广州起义。在本次起义的战斗中七十二名敢死队队员血洒战场,壮烈牺牲。潘达微将他们的遗体骨骸收葬在广州东郊的红花岗,并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岗起义”也由此而来。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以孙中山为主要领导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同盟会也在短时间内发扬壮大。黄兴,胡汉民,林觉民等人作为同盟会的骨干势力,绝对拥护孙先生的主张和思想,并在孙中山的示意下共同筹划和发动了黄花岗起义。可以说,之于胡汉民、黄兴黄花岗起义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他们对孙中山支持的表现,也是孙中山对他们信任的体现。孙中山曾经在《黄花岗烈士事略》的序文中这样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这是孙先生对黄花岗起义的高度评价,同时,为了纪念这次起义,每年的3月29日被定为青年节。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