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已经当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要称帝
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占领武昌,革命军大获全胜,革命气焰鼓舞了众多观望者,一时间南方新军多数倒戈革命,随即引起了清廷的恐慌。

辛亥革命博物馆照片资料
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率领北洋军去镇压革命。袁世凯夹在清廷与革命队伍的中间,打起了如意算盘,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逐步掌控政权,袁世凯采取的办法就是权衡两边势力,一方面不让清廷立刻垮台,另一方面阻碍革命军势如破竹的劲头。袁世凯皆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给清廷施压,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后,进一步抑制革命党人的力量,11月27日,北洋军队攻陷汉城,武昌岌岌可危。袁世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密谋后,提议南北双方停战议和,逼迫革命党人向其妥协,同时从经济上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政来源。在各种力量的压迫下,革命党人被迫同意以清帝退位,袁世凯支持共和的条件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在袁世凯的步步筹谋之下寿终正寝。第二天,袁世凯发表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15日通过选举,袁世凯任职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帝国势力的支持成功窃取了革命果实,却未实现当时他对革命党人的承诺,作为一个假革命分子,大肆暗杀革命者,为其复辟帝制的野心开路。
袁世凯复辟
一般来说,在历史浩荡的大势之下,总会有一些人妄图逆流而上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袁世凯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复辟就是这么一出闹剧,接下来小编我就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袁世凯复辟的一些基本信息。

袁世凯照片
在1915年的12月12日的时候,袁世凯正式宣布取消共和制,改而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他自己就成为“中华帝国”的第一个皇帝,但是这场闹剧很快就结束了,在袁世凯宣布称帝以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无数人都纷纷声讨袁世凯,很快云南等省都相继宣告独立,讨伐袁世凯,就连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军阀都对于袁世凯采取抵制态度。不得已,袁世凯在1916年3月22日就宣布取消帝制,袁世凯只当了83天的皇帝就结束了。
虽然一直以来袁世凯都是一个反面人物,而他复辟称帝更是受到了无数的抨击,但是近些年来也有一些人希望能够为之平反,他们认为袁世凯复辟称帝只是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因为当时政府机关力量分散,政策不能贯彻下去,所以才采取君主立宪的方式帮助国家富强。其实这也有着一定的道理,毕竟民国时期国家有多么混乱是人尽皆知的,虽说是说着要民主,但是其实老百姓的生活还是糟糕的一塌糊涂,当时社会非常不稳定,地方势力割据,最关键的不是民主这种不切实际的东西,而是一个强力的政权保证国家的稳定,从这一点上来看,袁世凯复辟建立君主立宪制是可行的。
但是袁世凯复辟所要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并不是现在那些发达国家的议会制而是以二元制为主,这种制度大大强化君主权利,对于君主权利的制约不够,而且袁世凯也没有颁布合适的宪法来“立宪”,所以袁世凯的复辟行为其实根本上还是他的野心造成的,而不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一统。
袁世凯卖国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被骂“窃取革命果实”,背负了“窃国大盗”的骂名,之后又因签订“二十一条”又多了个“卖国贼”的称号,然而袁世凯执政期间的屈辱外交真的称得上是外国吗,背负如此骂名,是不是有点冤。

袁世凯剧照
袁世凯在政治立场上一直与日本交恶,在外交上也一直依赖欧美帝国抵制日本,一战爆发后,欧美帝国深陷欧洲战场,无暇顾及亚洲利益,此时正是日本宰割中国的好时机,如此背景下,日本驻华公使公然违背外交惯例,越过外交部直接将“二十一条”密约递交给袁世凯,此条约大致内容旨在将中国变为日本的附庸国,向完全剥夺中国政府自主管理的实权,并且在递交时威胁袁世凯,尽快答复,文件纸张有无畏舰及机关枪的水印,以示威胁,中国政府若不能表示友好证明,则不能保证阻止革命党人扰乱中国。
此时的袁世凯态度并非教科书上所说主动接受“二十一条”,在此过程中,袁世凯极力在外交谈判中与日方据理力争,争取中国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寻求美英俄的支持,希望借助势力牵制日本。但随着中国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国无暇东顾,为了维护在自身利益,反而逼迫中国立刻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袁世凯虽然在对日交涉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修改了众多条约内容,但仍无法避免签订《民四条约》,袁世凯在此次事件后将5月9日定为国耻日,足见其无能为力,蒙受屈辱的绝望感。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一直以来,1915年北洋政与日本“二十一条”条交涉被指认为袁世凯卖国的重要罪证,然而,近年来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地显示,袁世凯在对日“二十一条”交涉中饱受屈辱,“卖国”之举也非出于本心,只谈得上力不从心罢了。

签订二十一条现场
袁世凯在政治立场上一直与日本交恶,在外交上也一直依赖欧美帝国抵制日本,一战爆发后,欧美帝国深陷欧洲战场,无暇顾及亚洲利益,此时正是日本宰割中国的好时机,如此背景下,日本驻华公使公然违背外交惯例,越过外交部直接将“二十一条”密约递交给袁世凯,此条约大致内容旨在将中国变为日本的附庸国,向完全剥夺中国政府自主管理的实权,并且在递交时威胁袁世凯,尽快答复,文件纸张有无畏舰及机关枪的水印,以示威胁,中国政府若不能表示友好证明,则不能保证阻止革命党人扰乱中国。
此时的袁世凯态度并非教科书上所说主动接受“二十一条”,对于任何当国者来说,“二十一条”对中国主权的侵占已经完全超出了可以承受的范围,袁世凯接到密约后,极为愤怒,当场向日本军事顾问表示:“日本竟以亡国奴视中国,中国绝不做高丽第二。”当晚,袁世凯召集国务卿徐世昌、外交总长孙宝琦等人商讨应对之策,之后连续召见各部军长听取意见。
直到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收到限48小时之内满足日本要求的最后通牒,他仍然在文件中手批:绝难承认。在此过程中,袁世凯极力在外交谈判中与日方据理力争,争取中国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寻求美英俄的支持,希望借助势力牵制日本。但随着中国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国无暇东顾,为了维护在自身利益,反而逼迫中国立刻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袁世凯虽然在对日交涉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修改了众多条约内容,但仍无法避免签订《民四条约》,袁世凯在此次事件后将5月9日定为国耻日,足见其无能为力,蒙受屈辱的绝望感。
袁世凯称帝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其中袁世凯称帝就是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故事,虽然这场称帝的闹剧只持续了三个月不到的时间,但是袁世凯的称帝也让他日后受到了无数的口诛笔伐,成为了无数人心里的窃国贼。

袁世凯祭孔
其实袁世凯的这次称帝并不能完全说是复辟,他所要执行的新制度也不再是封建制度,而是当时很多发达国家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这种制度在当时也有着不少的支持者,在12月11日的时候,就曾经举行了一次全国大会,全国各省市代表1993人参与会议,所有人都支持君主立宪制,因此这次会议之后,袁世凯收到了推戴书,希望他担任国家首脑,几次开会之后,大家还是推举他为新帝,实行君主立宪,增强国力,他们表示现在国家对于共和体制非常不满,应该有所改变。
所以第二天袁世凯就声明自己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为了救国救民,只好当了这个皇帝,宣布成立中华帝国,国号“洪宪”,实行君主立宪体制。宣布一出,全国哗然,其实很多老百姓根本就不清楚君主立宪和封建王朝有什么区别,他们只知道又来了一个皇帝,所以反对的声音也很剧烈,而当时表面上支持的蔡锷、唐继尧等人更是宣布起义,讨伐袁世凯,迫于国内的巨大压力,还不到三个月袁世凯就不得不取消帝制,宣布重新恢复原有体制,但是地方的起义依旧不断,之后袁世凯内忧外患之下抑郁成疾,因病去世。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