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五四运动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字仲甫,官名乾生,1879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个小家庭中,陈独秀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首任总书记。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五四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是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下面来看看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
陈独秀的一生命运可谓颇为坎坷,他经历了非常丰富的传奇人生。在他两岁时,他的父亲早逝,先后由他的祖父和长兄抚养成人,他在家中自己自学《四书》、《五经》,曾得到评价说,陈独秀长大后如果不成龙,就是成蛇。这句话在也成了事实,印证了他一生的光辉。17岁的陈独秀在1896年经过考试成为了秀才,但之后并没有考中举人,后一年考入杭州求是书院,在那里学习造船技术和法文,在同年,与高晓岚步入婚姻的殿堂。
1901年,陈独秀赴日留学,1902年返华,组织了青年励志社,同年9月,陈独秀又一次赶赴日本留学,攻读陆军,在留学期间,陈独秀受到西方的社会主义影响,于是陈独秀等人强行剪去辫子,因此被遣送回国。
陈独秀在文学方面也有很多成就,1904年,陈独秀等人创办了白话文《安徽俗话报》。之后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宣传社会主义。在1927年时,陈独秀被剥夺中共党内的领导职位,在两年后还被开除出党。在他晚年中,陈独秀长期隐居,低调行事,1942年在疾病中逝世,享年63岁。这就是陈独秀简介,这就是陈独秀的一生。
陈独秀青年杂志
陈独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不仅是一个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具备先进思想的领袖主干,还是当时著名的新文化运动领导报刊《新青年》的主编。而这本广为人知的名为《新青年》的杂志是在第2卷才改版名作《新青年》,在之前,他的名字叫做《青年杂志》。

陈独秀青年杂志
这本杂志可谓是陈独秀一手创办,陈独秀青年杂志之间具有如同历史一般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没有陈独秀就没有《青年杂志》,而没有《青年杂志》,也就没有新文化运动,或者说,这样一场对中国近代化意义远大的运动或许就会延期,没能这么早尽快到来。
陈独秀是在1915年的9月份在沪地创办了《青年杂志》,刊物为月刊,主编就是陈独秀先生。并且陈独秀于《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名作《敬告青年》。《敬告青年》一文的发表,可谓是对于《青年杂志》这本杂志而言具备纲领性意义的文章。陈独秀在文章中鼓励青年同志们追求自由、科学,崇尚进步、民主。
陈独秀青年杂志,率先在当时一片朦胧的中国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并翻译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此刊的创办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陈独秀与《青年杂志》(也就是后来的《新青年》)从此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上处于不可忽略的重要历史地位,并永载史册。
陈独秀五四运动
说起陈独秀就不得不提五四运动,说起五四运动,又不得不提为陈独秀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而说起新文化运动的开端,则不得不提及为陈独秀所创办并主编的一本杂志《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所以,陈独秀与五四运动的故事得先从《青年杂志》说起。

五四运动浮雕
陈独秀于1915年九月份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刊物为月刊,主编就是陈独秀本人。此刊的创办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标志,并且陈独秀于青年杂志的创刊册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名作《敬告青年》。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整本杂志而言几乎是一篇具备纲领性的文章。陈独秀在文章中鼓励青年同志们追求自由、科学,崇尚进步、民主。
而后,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利用《新青年》这一杂志与其新文化运动的战友们共同编辑,为五四运动做最全面和及时的报道,并提出重要的运动口号和运动纲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自然而然的扮演着正面引导民众参与运动的重要作用。
所以说,陈独秀可谓是五四运动中最具关键色彩的旗手之一,在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领袖角色。甚至有学者认为在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情境中,陈独秀可谓是五四运动中的总司令,但是在历史课本中确实充分肯定了陈独秀的领导地位,但并没有提出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样一种说法。
陈独秀思想
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的怀宁,也就是今天的安庆市人。原名叫陈庆同,官名叫乾生,字中甫。陈独秀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毕业于求是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思想主要是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

陈独秀
陈独秀认为民主主义是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这是每个时代必会经过的,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他们的内容基本一样,不一样的只是他们实施的范围大小有所差别。陈独秀认为在将来,一定会实现无产阶级民主制以至全民民主制。
其次,陈独秀思想中,他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经过很长演变的历史阶段,它的根本目的是加快经济发展,使更多的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想要建立社会主义必定要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建立初期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并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
陈独秀认为在世界大战中,中国需要努力自新,如果是英、法、美胜利,那中国可能恢复半殖民国家,如果德、意、日胜利,那么中国必然沦陷为殖民地国家。
在陈独秀思想的文艺观中,陈独秀认为文学中的文采要以情感为主,词藻应该华美而不用注重实用。他曾经说过“华美无用之文学”,其实这里的无用,并不是没有实用的意思,也不是无价值的意思,而是陈独秀觉得文字应该要质朴有用,剔除那些阿谀奉承、夸张的语言。他认为无论是古文还是骈文,都应该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