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的的代表作的简介

正在使用人数

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基本信息数据来源:历史百科-王昌龄中文名王昌龄别名王少伯,王龙标,王江宁国籍/朝代唐朝职业诗人,政治家民族汉族出生地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出生日期约武周圣历元年(约公元698年)逝世日期约玄宗天宝十五年(约公元756年)主要成就擅长七言绝句,被誉。

小知识: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的的代表作

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的的代表作

时间:2016-03-11 22:46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基本信息数据来源 : 历史百科-王昌龄

中文名王昌龄别名王少伯,王龙标,王江宁国籍/朝代唐朝职业诗人,政治家民族汉族出生地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出生日期约武周圣历元年(约公元698年)逝世日期约玄宗天宝十五年(约公元756年)主要成就擅长七言绝句,被誉为“七绝圣手”代表作品《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

王昌龄简介,字少伯,汉族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关于他的籍贯,有很多种说法,有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但是比较普遍认同的是河东晋阳(即今山西太原),其他说法可能是以官职而称的。

王昌龄石像照

王昌龄石像照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诗坛的一位著名诗人,后人誉之为“七绝圣人”,相信大家对他的作品最熟悉的就是《边塞》了。他的边塞诗以平凡无华的言语描述边境战争的悲怆,从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且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含蓄无限,令人回味。

下面继续来了解王昌龄简介,他出生于贫贱的农户人家,早年贫困,年近不惑之年,才始中进士,时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改授江宁丞。安史之乱起后,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政治上可谓是命运多舛,从进士入高堂起就只是位居地位较低的官品,而且还数次被贬,就连最后临死他也没够保住自己的官位。

作为一位边塞诗人,王昌龄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也正为如此,给他诗歌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灵感和好处。关于王昌龄的资料除了留下不少诗词作品以外,他的史料也大多是与诗词创作有关的。他的诗词对以七言绝句为主要创作格式,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着对卫国的积极和自信精神。

王昌龄代表作

王昌龄作为我国著名的诗人,写下许许多多著名的诗篇,流传后世。王昌龄在七言绝句的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而王昌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从军行》和《塞下曲》。

王昌龄画照

王昌龄画照

《从军行》有很多首,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这一首七言绝句当中的千古名句,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与赞扬。

《从军行》这首绝句是年轻时的王昌龄所写下的,表达了王昌龄想要投笔从戎,去到沙场上面杀敌立功,从而成就一番事业的理想与抱负。你也正是因为王昌龄所写下的《从军行》,使得很多的爱国男儿纷纷赶往战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塞下曲》之所以能够成为王昌龄代表作,不仅仅是因为《塞下曲》当中所使用的词语与手法非常的绝妙,更是因为《塞下曲》当中所表达的感情,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塞下曲》是中老年时期的王昌龄所写下的,在《塞下曲》当中,多描绘战场的残酷,以及战争给士兵的家人所带来的种种痛苦。主要是表达了王昌龄的非战思想,让人们可以尽早的化干戈为玉帛,避免战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伤害。由此可以看出,王昌龄不仅仅拥有才能,更拥有一颗博爱之心。

闺怨 王昌龄

王昌龄作为唐朝极富盛名的大文豪,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的诗篇,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在小学的时候便已经学到了。王昌龄虽然处在盛唐时期,大多数的诗都是抒发自己想要入朝为官,然后一展雄心抱负。但是,王昌龄也写下了一些较为婉约的诗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闺怨》王昌龄这首诗。

闺怨诗画图

闺怨诗画图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闺怨》的全文,《闺怨》王昌龄这首十分简短的五言绝句,却蕴含了作者很深的情感。

《闺怨》的大意是:身在闺中的少妇不知道人生的愁苦,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化好妆来到阁楼上。少妇在阁楼上忽然看到了杨柳已经抽出了嫩芽,心中便十分后悔叫自己的丈夫去站场上杀敌建功,获取封侯。

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便将少妇心中的思想感情变化细腻的描绘了出来。在《闺怨》的开头写道少妇不知愁,只知道化好妆去欣赏风景。但是,第三句将女性突然变得上心难过起来,原因就是少妇看到了杨柳已经抽出嫩芽,但是自己的丈夫却因为上战场,至今还没有回来。

《闺怨》这一首诗,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到王昌龄的想法,只是单纯的描绘少妇的心理变化。但是却从侧面反映出王昌龄十分的痛恨战争,想要自己上战场,然后将给人们带来苦难的战争结束,让人民们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表达出王昌龄想要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采莲曲 王昌龄

王昌龄作为一名边塞诗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边塞诗数不胜数。但是,王昌龄除了创作边塞诗,同样也创作了很多其他种类的诗词,《采莲曲》王昌龄这首就是其中最受人喜爱的一首诗。

tooopen_14472211.jpg

采莲曲诗画图

《采莲曲》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正如大家所见,《采莲曲》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仅仅二十八个字,既描绘了美丽耳朵场景,又将作者的感情完美的融入到了诗当中。

《采莲曲》的原文翻译如下:“在荷田当中认真采莲的少女,穿着与荷叶的颜色相同的衣裙,仿佛融入荷田当中。而少女的脸庞也在荷花之间忽隐忽现,相互映照,十分的美丽。当采莲的少女进入荷田当中采莲,便不见了踪影,直到听到荷田四周响起歌声,才察觉到有人来到了自己的身边。”

在《采莲曲》王昌龄这一首诗当中,并没有直接描述采莲少女的形象,而是通过描绘采莲少女的穿着与荷叶一样,以及采莲少女的脸庞与荷花一样,来说明采莲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巧妙的赞美了采莲少女的美丽。

王昌龄在《采莲曲》当中,利用了虚实结合,以及综合主观感受与客观事物的手法,为读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一幅“少女采莲图”。将荷田的美丽以及采莲少女的辛勤劳作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表达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迷恋,以及对于辛勤劳作的采莲少女的赞美。

王昌龄送别诗

对于王昌龄这一个诗人,相信大家都是给王昌龄扣上一顶边塞诗人的帽子。因为王昌龄所写下的诗词,基本上都是边塞诗,而且这些边塞诗都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王昌龄也写下了不少的送别诗,同样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王昌龄画像

王昌龄画像

王昌龄一生所写的诗词,被后人流传下来的一共只有一百八十多首。其中多为边塞诗,但是也有将近五十首诗送别诗。由此可以看出,王昌龄送别诗也有很多,并且质量也很好。

王昌龄送别诗有很多的特点,其中就包括感情十分质朴,不掺杂矫揉造作,没有敷衍呻吟。在王昌龄的送别诗当中,将这一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的,便是《送窦七》。“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这是《送窦七》的全文,前两句描写环境,利用环境的深幽,将为情感的抒发做铺垫。后两句直接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毫无保留的表达了自己与窦七的不舍之情。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字里行间都表露出王昌龄对窦七的离情别意。

此外,在王昌龄的送别诗当中,还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借送别表明自己的志向。在《芙蓉楼送辛浙》这首送别诗当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便表明了王昌龄自己想要保持如玉壶般清洁高尚的品格,拥有光明磊落的道德操守以及朋友之间坦荡的相处。

王昌龄的爱国诗

说起盛唐诗人王昌龄的爱国诗,最脍炙人口的当属那首著名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短短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一幅意境壮阔的边塞风光,亦写尽了边关将士保家卫国,无私无畏的壮志豪情,无愧为盛唐边塞七绝诗中的旷世佳作。

王昌龄诗

王昌龄诗

王昌龄一生清廉自守,常怀忧国忧民之心。在他有生之年致力于诗词创作,留下数之不尽的传世名篇,被后世誉为“七绝圣手”,在盛唐的诗坛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王昌龄的诗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笔者犹记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上收录过不少他的塞外诗篇,其中有一首《从军行》令人印象十分深刻。“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字里行间,写尽了塞外边关将士为国征战沙场的英勇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真实心境,为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极一时的大唐国运霎那间急转直下。朝廷政局动摇,百姓顿时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一代爱国诗人王昌龄也未能躲过这场浩劫,于辗转返回家乡的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扣押杀害,享年59岁,从此,气势雄浑的边塞诗作顿成绝唱,而王昌龄的生平事迹,也与他的生命一样,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猜你喜欢:

与“王昌龄的简介 王昌龄的的代表作”相关的热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