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徐庶 刘备和徐庶的关系
三国演义徐庶
徐庶,《三国演义》中自称单福,徐庶出生寒门,但豪爽仗义,曾替人报仇,但是失手被官府所擒,后被同党所救,改名徐庶。

《三国演义》徐庶剧照
徐庶死后逃生之后,用功读书,而后为了躲避董卓祸乱,逃到荆州,结识了诸葛亮。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去见刘备,得到刘备的器重,而后又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就有了后面刘备“三顾茅庐”这一幕。
徐庶离开刘备投向曹操,并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般光彩,也并不是走之前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是在走之前早就推荐了诸葛孔明。《三国演义》中关于徐庶投向曹操一幕是这样写的:曹操迎来徐庶的母亲,并让徐母写信给自己的儿子,召唤徐庶。徐庶的母亲不从,痛骂曹操,并以砚台砸向曹操。于是曹操身边的程昱献计,伪造徐庶的母亲写了一封信给徐庶,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只能辞别刘备,投曹去了。《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正气凛然的徐母,然而事实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时,刘备等人在逃亡的路上被曹操穷追不舍,徐庶的母亲被曹兵所掳,于是就辞别了刘备,去救自己的母亲去了。
《三国演义》中徐庶在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露了一面,正史是没有记载的,此后也不再提及。《三国演义》对徐庶有维护的地方,但是却又安排了徐母痛斥儿子和自缢身亡的情节,这样写不仅树立了徐庶母亲的光辉形象,更塑造了徐庶的孝子形象,如果徐庶不为救母,投降曹操,那么徐母不一定会死。因为曹操本是爱才之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他渴望人才的态度,他还要同孙权、刘备争夺天下,绝对是不肯胡乱便杀一个在对手帐下效力人才的母亲,以免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所以《三国演义》中就“徐母之死”这一情节的安排,含义可谓深刻。
徐庶怎么读
徐庶的拼音是xushu,shu读四声,徐庶是东汉末年刘备帐下的人物,出生于公元168年,原名徐福,早年行侠仗义,因帮人报仇被官府所抓,最后被其党羽所救改名徐庶。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能文能武,后在荆州结识了诸葛亮,两人结为知己好友。之后徐庶投靠刘备,并且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的事件。

《三国演义》徐庶剧照
遗憾的是,徐庶本来可以和诸葛亮一起共谋大事,只是命运捉弄人,曹操率军南下,征讨刘表,刘备等人慌乱逃跑,途中遭到曹军追捕,徐庶的母亲被抓,曹操借徐母之手假造一封劝降书,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只能忍痛辞别刘备,归降曹操。但是徐庶在曹魏数十年,始终未给曹操等人出过一条计谋,后来徐庶病死,诸葛亮深表遗憾。
“庶”是半包围结构,意思有形容众多的,复杂的,作为名词又有平民、百姓的意思,家庭的旁支,作为副词有将近、差不多的意思。徐庶原名徐福,最后改名徐庶,徐庶本来自幼好学,武功一流,后来又通过学习,知识更是渊博,所以“庶”和他众多的学识相匹配。而且我国古代历史上自有嫡庶之分,庶民也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徐庶当时被官府被救出时,只是一介庶民百姓,这和他当时的身份也是有关的。“庶”也有富庶的意思,徐庶学识渊博,结交不少知己好友,刘备看重他,诸葛亮珍惜他,曹操也赏识他,虽然不是生活的富裕,但是倍受赏识和关注,只是英雄扼腕,最后不得志,郁郁而终。
刘备徐庶
我国古典文学博大精深,作品也是多得浩如烟海,比如我国的古典四大文学名著,它们都以小说的形式向人们讲诉故事的同时说明很多精辟的道理。当然这些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都是非常生动鲜明的,想必大家一定知道刘备吧,那么徐庶呢?大家知道吗?没错他们都是三国时期的人物,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刘备徐庶吧。

《新三国》刘备剧照
刘备字玄德,相传是三国时期涿郡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保定人,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死后被人们称为昭烈帝,也称为先主。根据资料记载他是皇室后裔,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沦落到他这一代的时候,就已经没落了,他最先是靠织席贩履为生的,但刘备始终以匡扶汉室为自己的志向,他礼贤下士重视人才能够知人善用,经过大半生的努力,终于在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依然是汉,历史称为蜀国或者蜀汉。刘备称帝两年后就病死在白帝城了,享年63岁,庙号烈祖,葬于惠陵。
那么徐庶又是何如人也呢?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是当时有名的谋士,是颍川人,他本来的名字叫徐福,年少的时候喜欢行侠仗义,帮人报仇惹祸上身,被同党就出来后才改名字叫徐庶的。之后他弃武从文,遍访名山学习谋略之术。刘备屯驻新野的时候,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但后来曹操带兵南下时找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是个非常孝顺的人,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刘备,投入曹营。相传他虽然投入曹营,但始终看不起曹操当年抓自己母亲的行为,于是不为曹操献任何计谋,所以也才有了后来的典故“身在曹营心在汉”以及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