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 洛神赋
?《洛神赋》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曹植的作品,是曹植模仿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神女赋》所做。这篇作品虚构了自己与洛神的邂逅与相爱,作品中对洛神的描写更是美丽绝伦,人神之恋浪漫缥缈,最后由于人神身份差距,二人不得不分开,抒发了无限悲哀怅惘之情。

曹植《洛神赋》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从小聪颖,文学建树极高,是魏晋文化建安文学的而代表。曹植创作《洛神赋》的背景是在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入朝洛阳后,曹植奉命回到自己的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的时候,想起楚国宋玉的《神女赋》,有感而作。这篇赋文文学造诣很高,稳重的想象很是丰富,曹植将路途中的夕阳树林,小河流水,与洛神宓妃结合起来,营造梦一般的美景,将自己融入到想象之中与女神来了个互相钦慕,玄妙至极而又唯美至极。赋中又大梁采用华丽的辞藻,似乎是为了迎合女神的魅力。但是又不浮夸,清新四溢,令人神清气爽。且文章格式队长十分工整,言语整饬、优美。其中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都被后世才子佳人引用、传颂千年。
《洛神赋》无论是思想、艺术还是用词都被给予高度的评价,人们常把它和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相提并论。
关于《洛神赋》也存在很多的争议,最为广泛的就是有人怀疑曹植文中的洛神就是自己的嫂子甄氏,并猜测曹植和甄氏发生过一段爱情故事,所以写下《洛神赋》来纪念甄氏。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植字子建,是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曾经被封为陈王,所以后人也称之为陈思王。在魏晋建安文化中,曹植是中流砥柱,也是建安文化的代表,其保留下来的作品也是最多的,后世评价极其高,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

曹植
曹植本来的命运也许没那么差,也许他可以改写魏晋的历史。因为他和他的二哥争夺世子之位的时候由于自己过度地放荡不羁,导致曹操逐渐对他失望,最终与世子之位失之交臂,造就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曹植的作品现存有八十余首,其中辞赋和散文占据了一半。他的作品风格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于还没有无缘世子之位,深受曹操宠爱,所以那时起他的作品积极向上,乐观激昂,很有浪漫情调,加上曾几次随曹操出征,所以胸怀甚是开阔,如其作品《白马篇》,诗中少年意气风发,很是得意,充满着豪迈的男子气概。后期自己失宠,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植的境地很是悲惨,他的作品中常常带有对自己命运、对曹丕的怨恨,抒发自己碌碌无为悲苦无奈的心情。
总体而言,曹植的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第一便是他的诗歌抒情很强烈,很有个性,曹植诗中很多都是乐府诗歌,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感情。第二便诗他的作品在结构对仗特别工整,并且常常用主观的感情开头渲染气氛,为诗歌营造氛围。第三便诗曹植极其注重对对文字的锤炼,很是精辟。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作为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很高,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思想内容丰富且具有深度,所以后世对曹植的评价十分高,连南朝一向自负的谢灵运都对曹子建评价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曹子建的才气与盛名。

曹植
曹植因为生长在动荡的年代,所以生活阅历很是丰富,随曹操出征的经历更是让他近距离地体会三军和百姓的生活,所以身为王侯的曹子建可以了解百姓的疾苦。并对百姓的遭遇和生活表示深切的关心和同情,这在他这样出身的子弟中是很难得的。曹植的诗歌中还特别关注古代妇女的生活,如《浮萍篇》中写女子被抛弃,曹植在诗中大力揭露和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诗中曹植对妇女的同情之情呼之欲出。
曹植的诗歌的艺术成就还表现在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悲愤的心情。魏晋时期的诗人大豆油远大的报复,对生活充满期待,如曹植早期的作品《白马篇》等,其中描写的少年意气风发,积极乐观,渴望在世间一展拳脚的激情与斗志。曹丕继位后,自己的境遇很是悲哀,曹植心中更充满了对权势和曹丕集团的怨恨,他将这些感情都抒发在他后期的作品中。
曹植还写过一些山水诗、赠答诗等,诗中感情真挚、亲切,增加了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
其作品的艺术形式也是颇具特色,对仗工整,对偶很多,用词精确,辞藻清丽,还很具有韵律美,实在是令人神往和陶醉。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