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背景 淮海战役失败原因
淮海战役背景
淮海战役前期,1948年下半年起,国民军日益在大陆失去战略优势,形势上逐渐处于不利地位,八月份,国民党召开会议制定了战略应对方针,主张稳定东北地区,巩固华北一带,而在西北部则阻匪扩张,然而在华东华中地区便全力以赴加强进剿。至此以后,国军主张防御,重兵坚守,编排了重兵集团,形成对共军应战策略。

战前态势
而中共方面,于九月份展开了西柏坡政治会议,制定了逐渐由游击战转变为正规对抗的作战形式,并定下了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旅,五年时间全面剿灭反动势力的任务目标。
九月中旬,中国刚发动了济南战争,这作为我军第一次攻克国民军重点防守地区,济南的失守意味着国民军该战略计划的失败。在此次战役中,蒋介石集结了徐州地区的多个主力兵团北上解围,但仍旧难以抵抗强大的华野军的阻援,三个兵团共十七万人在阻援部队面前原地徘徊,寸步难移,直到济南被攻破也仍旧未能集结完毕。
在这场济南战役中,解放军一共剿灭国军两万余人,俘虏六万余人,其中有将领23人,期间起义不断,缴获枪支弹药无数。随着济南的攻克,山东境内各地的据守国军也先后弃城,只留下极少数的几个据点,至此以后,中共势力之焰难以抵挡,南下作战已无负担。
9月份济南战役之后的24日,粟裕向中央上报,表示淮海战役势在必行,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同意。
淮海战役的结果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时期具有决战意义的三大战役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役,一共历时66天,中共投入60万人,国军参战80万人,规模极大,范围甚广,影响深远,结局也是十分惨重的。

淮海战役 场景
在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均损失惨重,这场战役虽然是中国解放军歼敌最多的一次,但我军也一样死伤无数。据统计,不包括逃亡人数,在战争中,中国解放军一共歼灭国民军5个兵团、22个兵部、56个师、一整个绥靖区,消灭敌军兵力的69%,共计55万余人,其中俘虏32万,伤亡17万,收降3万5,以及起义的有2万8。此外,国民党的被俘军官有一百二十二人,投降二十二人,以及改编的八人。此外,我军一共缴获火炮四千多门,机枪一万四千挺,长短枪一万五千支,六架飞机,坦克二百多辆等等装备无数。同时,我军也损失惨重,阵亡两万五,伤员约十万,失踪一万一,共十三万六千人,敌我损失约为4:1.
我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除了正确科学的作战指挥以外,也少不了后勤供给的支持保障。中共虽然没有先进的现代化手段,但是将人力保障发挥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极致,各地人民用极大的人力物力支援着这场战役,统计出来的民工与物资数量都是极度惊人的。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各方面属于劣势的情况下战胜国民军的一场战役,而国民军由于战略、战术以及战斗等多方面协调不当的作战失利最终导致其战败,这是一场人民的战役,然而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全人民的胜利。
淮海战役失败原因
国民党在大陆的真正溃亡,追根究底其实还是因为在淮海战役中连半壁江山都丧失了,然而在此次具有决战性意义的战役中,国民军明明在人力物力上都处于优势地位,可是为何最终敌不过人员、装备、武器都远远处于下风的解放军呢?

淮海战役国军
国民军战败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国民党的政治过于腐败,没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在此次战役中,我方出动民工组成支前大军,分为运输队、担架队、卫生队等等全心全意以满足前线士兵的需要。而国民党呢,他们在山东等地抓取无数壮丁,军民之间矛盾恶化,未得民心。
其二,国民党没有严密的后勤体系,由于后勤供给的缺陷限制了战略计划的制定,例如淮海战役初期,其物资补给几乎瘫痪,只能彻底依靠铁路,这就导致了他们的作战计划必须完全沿铁路固守。
其三,国民军的指挥系统十分混乱,领导阶层内部心怀鬼胎,指挥员能力不足。起初国民党内部有人提议使“小诸葛”白崇禧来指挥淮海战役,但是蒋介石唯恐其手中掌权过大,于是令自己放心可靠的刘峙来当总指挥,但是他没有指挥如此大战役的能力,导致兵心不服顺,蒋介石甚至还逾级指挥,极其混乱。
第四,国民党的情报系统不够完善,不及时、不准确,导致他们只能被共产党牵着鼻子走,还在关键时刻因为内部的共产卧底临阵倒戈,带来惨重损失。
总而言之,强大的国民军在淮海战役中败给了处于弱势的解放军,是其内部指挥不当、丧失民心等等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