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真的杀了少正卯吗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是个怎么样的人,历史上儒生都将孔子看作是极其伟大的圣人,对孔子的言行都极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的确,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称一声圣人,然而其实孔子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犯错,也有不足之处。

2010版《孔子》孔子剧照
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伟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无比巨大。他为实现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点丧命,他也不曾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热心的人。他曾拜师于与他学识相差不远的老子为师,多次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据传他还曾拜七岁儿童为师,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个热爱学习、虚心向学的人。
孔子优点无数,但其实他也有缺点。孔子不光彩的身世与少年时期上门去鲁国一贵族府上讨吃喝却被轰出府的受辱经历使他有了自卑感,而他的自卑感使得孔子在他爬上高位后用杀人的手段来巩固地位时变得专横、独断;从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辞行时,老子赠给他的几句忠言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喜好揭穿别人的缺点,为人有点自我的缺点;从历史记载中孔子繁复奢华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比较虚荣,比较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
虽然孔子的缺点有不少,但是那掩盖不了他的优点、他的成就,总而言之,孔子担得起圣人这个尊称。
孔子被称为什么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孔子是第二,那么没有就没有人敢排第一,但是这种自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观念,在文革时期受到抨击,对他的称呼存有疑虑,不知是圣人还是孔老二,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圣人孔子
在中国封建社会,对孔子的态度就好像是一场运动的指向标,决定着这场运动是何种态度。作为恒久不衰的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人物,却在文革时期,这个象征性到了最低点。之前几乎所有人都将其奉为圣人,现如今成了丧家犬。
孔子可是中国文化的底线,但是依旧有人抨击他,那么中国文化又还有什么不能受到冲击的呢。“打倒孔家店”这样的字眼,不断地充斥在我们的眼中,并且从未断过。文革的确是成功了,使人们不在这么痴迷于孔子,并把他提倡的仁义观念都当成粪土,至少现在的人也对此半信半疑。这假如让当初那些尊孔的人看到,可谓是比毁天灭地还吃惊。
孔子出生的年代,谁都知道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孔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克己复礼。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维护周礼,使当时国家出现一个约束,而不是肆意的征讨。他用诗书礼乐当成当时文化的底线,这也是最高标准,至少如今的人,又有多少个可以达到这种标准呢,这我们就无从而知。
孔子所提出的这个文明,其实很简单,在他的眼里,所有人都可以是圣人,圣人不是最高的标准,而是一个修养的过程,无论贵贱,都可以达到这种高度。这就意味是孔子认为的社会是众人平等?那就错了,他依旧认为贵族拥有特权,但这丝毫不影响其观点本质,毕竟人人都可以向往文明。
孔子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都被尊为孔圣人,是有一定的价值的,我们也无须去怀疑其价值。至少我们得意识到,这个社会还是需要孔子,没有孔子,中国文化的复兴至少还要延后几年,甚至更久,社会的局面也许会更为混乱不堪。
孔子杀少正卯
关于孔子的生平事迹一直是众人所好奇的事物,孔子曾做过小司空这个官职,但是时间很短,也没有做出什么事情来,就被任命为大司寇。说起大司寇,那就有意义了,至少有一件事情是我们疑惑的地方,那就是孔子到底有没有杀过人,而此人就是少正卯,针对这个公案,至今都是纠缠不清,无人给予明确的答案。

影视版少正卯形象
记载这一案的源头,就是荀子的《宥坐篇》,之后在《史记》描述孔子的传记中也都曾出现,甚至其他书当中也都有记载,可见对其议论热闹恒久不衰。其中记述到孔子当上大司寇之后,没过七天,就把少正卯给少了,并且把这起案件给证实,还写到很多其中的证据,甚至还找出了很多孔子为何将其杀害的理由。说到:次二人在平日里就有矛盾,在孔子讲学的时候,少正卯恰好也在讲学,而且到来的学生还不少,曾导致去孔子的门生很少,出现“三盈三虚”的局面。对于两个大学问家来说,这无疑是打自己的脸,让自己难堪,日益积累,孔子也就有了对少正卯的杀机。
现代学者认为荀子是离孔子最近,并且两个人的思想是最为接近,他的记载也应该是最忠实的;汉朝的学者也做出了以上判断;梁启超是一个清末时期的人,他对孔子的尊重可谓是五体投地,但也认为这是孔子一个污行;在《左传》中是这么认为的,认为两个不仅仅是教书上的敌人,在思想上也是互为矛盾。根据众多议论,足见孔子杀人确有其事。
孔子图片
这张图片主要是关于孔子学琴的故事,故事出自于《史记》。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图中有几个人在学习弹琴,其中一人是孔子,还有一人是教导孔子的老师师襄子,这两人就是孔子学琴这个故事的主角。

孔子学琴
孔子学琴的故事主要是这样的:孔子拜善琴的师襄子为师学习弹琴,然而自他学琴开始已经十天了还没有学什么新曲子,师襄子对孔子说:“现在可以学习别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对曲子的形式已经熟悉了,但是还没掌握弹奏的方法。”一段时间后,师襄子觉得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学习别的内容了,然而孔子说自己还没有领会到乐曲所包含的意境。又一段时间后,师襄子告诉孔子已经领悟到意境了,可以学习别的了,然而你孔子又说他还不够了解曲子的作者。在这之后又一段时间过后,孔子对于弹琴的造诣更上了一层,他根据自己对乐曲的感悟和理解说出了真正的乐曲作者,师襄子听后对着孔子施了一礼,以示敬佩之意。
从孔子学琴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不论是学习什么方面的知识,都需要专一认真,并且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或道理,这样才会有更加深切的体会,体会到学习中更多的乐趣。同时学习不如半途而废,要坚持,要一直持有探索研究的精神,这样才能在掌握到更多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掌握那些知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