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是谁的简介

正在使用人数

为什么叫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由粟裕提出的,他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他在济南战役胜利的三天后即9月24日就致电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而军委次日就予以回电表示同意,这样才有了之后的这场大战。淮海战役地图在粟裕的建议里,他把战役分为两个阶段,。

小知识:为什么叫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是谁

为什么叫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是谁

时间:2016-03-12 01:38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为什么叫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建议是由粟裕提出的,他当时是华东野战军的代司令员。他在济南战役胜利的三天后即9月24日就致电中央军委,建议进行淮海战役,而军委次日就予以回电表示同意,这样才有了之后的这场大战。

淮海战役地图

淮海战役地图

在粟裕的建议里,他把战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是攻占两淮,如果敌军不来增援或者增援被我方阻档或歼灭,那么就进行第二步,就是攻占海州和连云港。所以,他把这场战役称为淮海战役的原因,就是这两个阶段的简称,“海”是指两淮,也就是淮阴和淮安,现在就是淮安市,而“海”是指海州,现在就在连云港,而这些地方在历史就是被称为“小淮海”。

不过粟裕的建议还只是草案,之后无论是在计划中,还是发动后国民党又投入兵力,都使淮海战役的规模越来越大,战场也越来越大,最后是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

淮海战役是中共方面对这场战役的称呼,而作为应战方的国民党则不这么叫,他们称之为徐蚌战役。这也是两个地名,“徐”指徐州,“蚌”指蚌埠。这么称呼是因为,国民党方面在应战前所作的部署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在徐州和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线做战略防御。这其实是他们在召开作战会议时白崇禧提出的两种作战方案中的第一个。而蒋介石倾向的是第二个,也就是放弃现在的徐州,退到淮河进行防守。

淮海战役总前委

淮海战役总前委是战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设立的指挥领导该场战役的临时机关,包括五人: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所谓总前委,就是总前敌委员会,虽然名义上是总指挥,但据一些研究表明,实际上统筹的是后勤工作。

邓小平画像

邓小平画像

而且,总前委并非是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就组建成的,在计划战役的阶段它甚至根本不算在中央军委考虑的事情之内,虽然据说曾经有过一个雏形但是没有实施。建立的决定是在11月16日,当时战役都已经开始了有整整十天,所以主要原因是规模越打越大,为了进行统筹指挥。

而在成立之前,淮海战役的提出以及指挥,一直都是粟裕。虽然他曾经提出由陈毅、邓小平来统一指挥,而毛泽东也同意了,但据说两人实际上并没有直接指挥。而他这样建议也是因为战役有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参战,而粟裕当时只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权力不够。

总前委的五人,当时基本上都是两大野战军的领导,刘伯承、邓小平分别是中野的司令员和政委,陆毅当时是在中野任副司令员,谭震林是华野的副政委。就此可见,组成总前委的目的就是协调两大野战军。其中前三位是常委,邓小平排在最前,是因为他是书记,这样又可以看出总前委里中野的势力强过华野,但是从战役看华野的兵力和战功明显更大。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在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大部队。淮海战役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在战争进行时将士所需要的粮食、弹药等等物品的需求量是十分惊人的,为了满足前线战场的需要,解放区的人民便组成了这样一支两百多万人的大队伍,将各种物资及时送到第一线的士兵们手中,他们名叫“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

运输物资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他们任重而道远,有时遇到风雪,为了不使粮食、弹药被冻坏或受潮,支前大军甚至不顾严寒,将自己身上的蓑衣、棉袄脱下,盖在粮食上。有时候运输的地形艰险,山坡陡峭泥泞,推车在山路上难以控制,他们就将粮食物品卸下,扛在肩上,遇到粮食的袋子破了,他们就从身上把衣服撕下来补上。

由于前线消耗巨大,支前大军为了增加运输量,每个人、每辆车几乎都是超载负重前行,有一个山东泗水县的运输团,曾有一次强忍饥寒,在三天内运量十一万,令人瞠目结舌。

在战役期间,伤员从前线退下转运至后方,靠的也是支前大军不分昼夜的运送。兵民是一家,战士们为国奋战而受伤,支前大军自然也是视其为亲属,不畏枪林弹雨,誓死抢救伤兵的生命。

无论是运输物资或是伤兵,支前大军都冒着被敌军突袭或是扫射的危险,他们将生命置之度外,正是他们的支持,才会有淮海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过程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最复杂的一场,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经历了66天,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地图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地图

第一阶段到11月22日,主要是推进阶段。国军从一开始就没料到对方会迅速发动战争,一直保持防御状态,所以在大意轻敌之下仓促应战。等到他们发现对方主力扑向徐州,才进行军队的收缩靠拢,而华东野战军按照计划在6日的夜晚从四面八方发动进攻。黄百韬为了等待后方的部队而没有及时撤退,被华野追上,最后10万人兵团全灭,自己也阵亡。在国民党绥靖区地方党的起义下,解放军迅速推进,并且完成了对徐州的包围。蒋介石调回杜聿明具体指挥战役并继续投入更多的部队,而中共方面建立总前委。

第二阶段到12月15日,是包围阶段。国军方面黄维所率领的军团,慢慢被解放军包围,在他准备突围时,部队的地下党临阵倒戈使其计划失败,被完全包围,不久也被歼灭,黄维被俘虏。此外,杜聿明指挥的3个兵团在向西突围的时候,被华野主力合围,其中孙元良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到1月10日,是总攻阶段。解放军暂缓了对包围内的杜聿明部的攻击,向他劝降,虽然没有成功,但也使其弹尽粮绝、士气全无。期间国军也计划突围,但以失败告终。20天后,华野发动了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杜聿明被俘。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猜你喜欢:

与“为什么叫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总前委是谁”相关的热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