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是什么居士 周邦彦的作品
周邦彦是什么居士
北宋词人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美成”出自《庄子》,意思是美满的成就。而“清真”并非是清真寺的清真,因为虽然宋末时期这个词就开始使用在伊斯兰教,但没有史书记载周邦彦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它的意思应该还是原来道家的“清净纯真”之意。

周邦彦画像
所谓居士,是指在家修道或者修佛的人,可以指男子,也可以是女子。唐宋时期,道教和佛教在中国已经十分盛行,尤其这两教与儒家结合,使得儒释道三教不断融合。因此,当时中上层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对这两个宗教了解甚多,也深受影响。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许多人开始自号“居士”,比如李白的“青莲居士”、苏轼的“东坡居士”、李清照的“易安居士”等等。周邦彦的“清真居士”只是其中一员,并非特例。
自号居士,并不代表就要真的信教修行。周邦彦如此自号,也不是真的做到了清净纯真。在他身上,最出名的轶事典故,就是和李师师之间的感情,这个的流传之广甚至可以和他的词作相比。李师师是北宋著名的妓女,是美女也是才女,是青楼的花魁,所以是当时众多男子竞相争夺的对象,花重金不可惜,只需一亲芳泽。周邦彦就是他的客人之一,而李师师据说也十分中意于这位懂女人的大才子。可是,周邦彦有一强大的情敌,那就是宋徽宗,所以李师师于他而言是不可得之月亮。
菩萨蛮 周邦彦 赏析
《菩萨蛮·梅雪》是北宋词人周邦彦收于《片玉词》中的作品。这首词的词名为咏梅雪,其实际上是借咏梅学来抒发自己的羁旅别情,并暗含飘零不偶之慨。

《菩萨蛮·梅雪》
这首词总共全词八句,这八句可以算是句句景,也是句句情。其中景中寓情,情以景见。词句上下呼应而无痕,情景浑融而莫辨,既工巧而又浑成,堪称工巧作品。
关于作者周邦彦写这首词的背景,当时正是新旧党争最炽烈的时期,就连清静的太学也被沦为两党的角立场,在周邦彦入学前,有一个名叫虞藩的太学生上诉太学授课不公。于是这件寻常纠纷被新党利用.引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大案,并导致太学内任教的旧党成员或流放或下狱。从此新党占领太学,其学说成为太学的标准教材,任何违反新党利益的学说.都被视为异端邪说。教授必须按王安石的解说讲课,学生必须以王安石的学说应考,任何对此不满的言论都会被无处不在的眼线告发。这便是周邦彦柄身的太学。置身其中,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本身难免就会有身处寒冰地狱的彻骨寒意,才会写出这首词来。
此词虽表面上是写咏梅雪,但细细欣赏们就会发现这会搜词实际上写的是作者抒羁旅别情,暗含飘零不偶的感慨。开头大笔渲染,雪岸苍苍。其中还引用了柳永《八声甘州》的词,语淡情浓,耐人寻味。
齐天乐周邦彦
《齐天乐》是周邦彦的一首描写秋天之景的词作,据说是他四十岁左右在金陵所作的,当时他已经在宦游了,见秋景而心哀伤,怀念起故乡,于是只好借酒消愁。

周邦彦词
上阕写秋景,连杂草都已凋零衰败,而词人是人在异象,见此景内心悲伤之上再填悲伤。傍晚时分下起了雨,寒意顿生,而蟋蟀的鸣叫声好像是在劝人织布,的确可以听到闺房里有人在裁剪衣服的声音,这是在赶制冬天的衣服。窗子轻轻地掩上。天冷了,该铺上垫褥,撤去凉席,不过綀囊还留着,当时词人用它装萤火虫来照着读书。夏季的东西在天冷的秋天自然显得没用,这是时间的变化,暗示的是词人年纪渐老,而仍一事无成。不过虽然如此,从前读书时的刻苦好学的精神和綀囊一样,还保留着。秋天的悲凉消极之感在最后两句突然变得积极昂扬。
下阕词人开始怀念过去。他在荆江待过的时间最久,那时他和老友互相对望的地方,离别的思念真是无边无际。“渭水西风,长安叶乱”一句化用贾岛的诗,说是长安,实指汴京,点明词人所思念的故人是在那里,回忆起当时他们的诗情。这些都是词人凭高眺望时的所见所想。而现在,他只能借酒消愁,就着螃蟹的螯来下酒。虽然想要喝个大醉,但看着夕阳快要落山,愁苦仍然不曾减去一分。
周邦彦的这首词,借秋意抒发了飘零、迟暮、怀人等多种哀伤的感情。
花犯周邦彦
周邦彦创作过一首《花犯》,而这一词牌名其实也是他首创。而周邦彦的这首词据说是他调任溧水知府时所作,所吟咏的“花”为梅花,以此来感慨自己。

周邦彦《花犯》
上阕的前六句是对梅花的详尽描绘。低矮的粉墙旁,梅花开在枝头和从前一样光彩照人。花瓣上尚有露水的痕迹,仿佛美人洗尽了铅华,无限的美丽。词人从这眼前的梅花想到去年,因他那时也曾经一个人独自赏梅。那时梅子已熟,我高兴地用它来下酒。更加可爱的是,雪中那株梅树,被白雪覆盖像是有层棉被,透着清香。
下阕里,词人已经从去年的回忆中出来,又回到赏梅的现在。今年赏花太匆忙了,梅花和我彼此相遇,我内心愁苦,梅花仿佛知道一般也开得憔悴。我对着梅花久久地叹惜,看它的花瓣一片片旋转着飘落在地上。梅子又快要熟透可以下酒,那时候我大概正在江上。我宁愿是这么一枝凄清的梅花,在黄昏时斜斜地把倒影映在水上。最后一句是化用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只是一种孤芳自赏的姿态和神韵。
周邦彦赏梅,想到去年以梅子下酒的乐事,而如今等到梅子熟透,那时的自己已经离开这里,是因为当时他正在宦游,漂泊无定。词人不愿如此,他宁可像梅花一般孤芳自赏。这首词的亮点在于,四段话每段都是一个时空:现在、去年、现在、未来,词人在不断联想,但这种跳跃和切换十分的流畅,情绪也在这过程中变得深沉。
夜游宫 周邦彦
《夜游宫》是周邦彦所作的一首抒发相思之情的词作。整首词上阕几乎全部写景,之后也在描写词人的动作,情绪已经在酝酿,但一直没有点破原因,直到最后一句,解释清楚的同时也把感情一下子宣泄出来。

周邦彦《夜游宫》
前三句写,斑驳的斜阳透过树叶照在水上,这是一条江,此时的江水翻着浪花,正流向千里之外的远方。可见词人当时所处的正是江边,而时间是夕阳西下的黄昏。但具体位置还不清楚,词人立马就在下一句解释,原来是在一座桥上。桥上的风是寒冷的,吹得人眼睛刺疼发酸,词人已经在那里伫立良久,他看着黄昏过去,街市上开始亮起灯火。“酸风射眸子”化用的是李贺的诗句,也正好烘托出伤感的情绪。
上阕是室外,而下阕主要是室内,大概是词人站久了回到了家。屋子破旧,词人在窗子底下,听到外面井边有几片梧桐叶飞落在地上。词人不贪恋这被窝,三番两次地起身,他如此辗转反侧不只是因为被子单薄不够温暖。而是因为一封书信。这里的“萧娘”指的就是词人的爱人,不过并不是说对方就姓萧,这只是当时女子的泛称。原来是爱人来了一封书信,词人看了不甚思念,所以又是在江边久立,又是在床上辗转,就是难以入眠。
整首词写的是对爱人的思念,但它好就好在环境是层层推进的,从江水到桥上再到家里,而感情也是,先是用环境烘托,再是词人的行为,最后是点明的爱人的书信。
一落索 周邦彦
《一落索》是一首周邦彦为女子所作的词,全篇写的都是女子的样子和感情,是一首闺情之作,据说是周邦彦年轻时结识了一些歌妓,为他们所写。

周邦彦集
上阕写这位女子的眉毛是如此的秀美,仿佛可以和春天的青山竞争,可惜现在时常愁眉不展。美女有一对美丽的柳眉,可是天天皱眉自然也不糊好看。所以词人劝她,不要让泪水滴到花枝上打湿花瓣,担心花儿因此也像人那样消瘦。原来女子内心的愁苦已经是她面容消瘦,这三句里的“花”其实就是女子本人,说是不要流泪落在花上,其实是在说女子不要哭泣。而拿花的消瘦来衬托人,是诗词中常见的手法,比如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
下阕,女子已经很久没有吹奏玉箫了,她那清润的箫声也不复存在,因为世上懂她的知音太少。这就暗示着过去女子是有知音的,而如今这般景象也肯定是那位知音不在的原因。如果想知道女子为何天天都倚着栏杆发愁的话,那不如就去问问那亭子前的那颗柳树吧。“柳”在古诗词中一直是离别的象征,更是离愁别绪哀伤的化身。在这首词里,欲知女子的愁苦要问柳树,这大概是因为她曾经和那位知音就是在此处分别的吧,而她天天倚着栏杆,想来也是在等着他回来的那一天。
这首词写女子的闺情,写到了女子的寂寞凄清,也写到了她的离愁和思念,但好就好在她思念的不止是爱情,还有知音,这是歌妓的独特经历和感情。
玉楼春周邦彦
《玉楼春》是周邦彦的一首词作,以描写爱情。据说这首词,是他在1089年的时候,正要离任庐州府教授时所写,共八句。

周邦彦《玉楼春》
词人开头就借用典故,“桃溪不作从容住”是指东汉时期刘、阮遇仙的神话故事,传说他们遇到了仙女并相爱,半年后不得不离开。这暗示着离别,也正是词人的不得不离开,第一句就奠定了整首词抒发离愁别绪的感情基调。而莲藕断了,词人也不相信会那时藕丝还会连着。可见,词人认为此次离开就是永别,十分悲观遗憾。
三四句以当时和今日作比,一个是两人相互在桥上等候的缠绵,一个是独自一人在落漫黄叶的路上的徘徊。正好与前两句相对应,一春天一秋天,而情感也是如此,回忆的是过去的美好,而衬托出的是现时的寂寞。
之后两句写景,延误笼罩的青山,夕阳里的归雁,是化用前人的诗句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意境更胜一筹。而黄昏的景色最能勾起人心里哀伤之情和离愁别绪。结尾词人写到,人就像是被风吹到了江上的白云么人离愁就好比被雨打落粘在地上的花絮。两个比喻,一个说人,一个讲离别,十分婉转深沉,把这离别的情绪表达得到位而又悠长。
整首词,对偶十分工整,从爱情神话故事起,再写自己的爱情,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以及环境的烘托,到最后的直抒胸臆,词人把感情一点点地表达出来,是离别更是怀念。
瑞鹤仙周邦彦
作者周邦彦写的这首《瑞鹤仙·悄郊原带郭》词作,主要是用来描写作者偶遇旧时相知的伤感之情。其中主要表现了词人向往神仙自在境界的意绪。

周邦彦《瑞鹤仙》
在这会首词中,词人周邦彦说了一句“梦中得句”,将此词与方腊起义相结合。主要描述了当时词人为躲避起义,东奔西避的情景。但纵观全词,词中并无一语对起义的微词,尾句却写出“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的轻快之调,从侧面反映出了词人晚年时期对朝廷时局的不满与出世之愿。
从欣赏的角度出发,作者记录了送客遇妓醉饮的一段情事。全文上下,主要按时间的顺序先写郊原送客,在来写归途遇妓欢饮,将写醉归惜花抒感放在词尾。这段看似是写送客情事,但实际上是写词人政治失意的郁闷心情。
在词的上篇,主要描写的景物是郊外的原野,还有那曲折的道路。当作者送别行人后,词人感到怅然若失,心里空落落的。后面又通过对夕阳的描写,映衬出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人与景融为一体。接着,词人笔锋一转,描写陪同送行的歌妓。
在下篇中,主要写词人暂时抛却烦恼,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聊以自慰。总之,全词布局非常巧妙,章法一曲三折,直叙中有波澜起伏,顺叙中有插叙,令人回味。词作借助比兴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动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