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是谁 陶侃的逸事有哪些
陶侃是谁
陶侃,字子行,故乡在江西省境内。东晋的一位将领。他是寒门子弟的榜样。陶侃的父辈和祖辈都没有很多详细的记载,而且在朝廷的职位也都是很低的,而陶侃却改写了家庭,他在仕途的道路上不断被提携,成为了朝廷中的一员要将。

陶侃像
他的在朝廷中的职位从县吏到郡守,再到太尉,刺史,到最后的郡公,凭借的都是他各种精明的策略和善解人意的心理。他不仅有军事才能,还在文学方面有一番作为。
陶侃自成功的平定了一场叛乱后就被朝廷所熟知,张昌聚集了一群难民攻打朝廷,很快队伍壮大到有好几万时,朝廷开始有些不安,命令他去对抗张昌,经过几天激烈的战斗,最后陶侃的部队将张昌打败了,张昌只好落荒而逃,于是荆州地区就得要了安宁,陶侃十分重视荆州的发展,他很爱惜民众,他想尽办法来激励农民进行耕作,自己更是掏自己的腰包来买农民多余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因此他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陶侃对平息苏峻之乱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他的宽容善解人意,使平定战乱的脚步更快了一步,在平定了此次战乱后,东晋统治的疆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陶侃觉得自己身体不行了的时候,他便向朝廷提出了辞去自己的官位,他自始至终都是很有责任心的,即便要离开,他也会把自己所管理的东西整理完善,最后,病逝在长沙附近。朝廷给他追封了大司马的称号。
陶侃二三事
陶侃出生在东晋时期的一个贫穷家庭,他是著名的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很多人都对陶渊明了如指掌可是却很少人知道陶侃与陶渊明之间的关系,不可否认,陶渊明能够成为著名的田园诗人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于他的曾祖父陶侃。

陶侃像
陶侃天生是一个勤奋,节俭的人。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在小时候家里没有条件给他更好的生活,所以他总是对每件事物都充满怜惜之情。这样的习惯他一直保留到去世。着实令人敬佩。现如今这样的习惯已经很难保留下来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勤奋好学,节约的好习惯。
当陶侃在广东当官时,平日里没有什么事,他不愿意让自己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所以清晨他起床把建房子的时候没有用完的白砖从房间里一块块的搬到房外,到了傍晚他又不遗余力的把白砖从房外搬到房间里。百姓们都感到非常奇怪于是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说是因为不想让自己过分的悠闲,怕长时间这样下去自己会不能够担任国家大事。因此想让自己时刻保持辛苦的状态才能时刻准备担当重任。
陶侃还十分爱惜粮食,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见一个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束还没有成熟的麦子,陶侃走上前问他为什么要拿着没有成熟的麦子,那人回答说没事拿着玩儿而已。陶侃听了大怒,拿起鞭子便抽打起他来,骂道你不种麦子就算了,还拿别人的……从此当地每户人家都种麦子,没有人偷别人的粮食,陶侃也更被人们尊敬了。
陶侃节约
很多人知道陶渊明,但是却很少人知道他是陶侃的曾孙,陶侃从小就勤奋好学,对于大家不屑的东西更是视如珍宝,他出生在东晋时期,从小家庭收入不高,父母都是普通人,不仅文采过人而且能过帅兵打仗,他的士兵们都非常尊敬他,在知己地方方面他就是成语"路不拾遗"的原形,他作为一个地方的管理者不和其他人同流合污,不喜爱喝酒,也从来不赌博,被百姓所爱戴。

陶侃图片
他最被人们所尊敬的美德是他的节俭意识,他从不浪费一分一毫,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理。从不乱扔任何一样东西,在他眼里,每一件东西都有它的用途。在锯木材的时候所产生的木屑他都不让下人们丢掉,随从们对此感到非常困惑可是又不敢直接问出口,直到在刚刚过完年的初一下完大雪之后路面北极雪覆盖难以行走,陶侃才让随从将存储着的木屑拿出来扑在路面上,这样百姓在路上走就不会被滑倒了。这样人们才知道陶侃收集木屑的真正原因。还有每次公家用竹子的时候,陶侃都命令随从们把他们不要的竹头留下,直到堆积如山,人们都感到十分困惑,但是不久后在某次战役中,将军听说陶侃有很多竹头便用竹头做成了竹钉用来造船只,最终帮助将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陶侃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只有在小事上懂得节俭,才能更好的在大事上赢得人们的信赖,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
陶侃逸事
相信很多朋友都比较熟悉陶渊明,那么他的曾祖父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陶侃,他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有关陶侃逸事后人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具体的来了解一下吧!

陶侃雕像
陶侃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平时生活在广州,很多朋友总是看见他在早朝之后把自己家的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但是总是在傍晚的时候再搬回原来的位置。所以周围的朋友总是对于他这样的行为表示奇怪,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后来陶侃自己解释道:“原来是因为他要居安思危,希望能够帮助朝廷能够收复失地,平时如果安逸惯了之后遇到突发的情况,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了。
所以让自己在平时的时候能够辛苦一点。”陶侃是一个为人处世十分谨慎的人,平时富中大小事务都是要亲力亲为的,认真做好督查的工作,不会出现任何的遗漏的。
有关陶侃逸事还不止上面讲述的这些,比较典型的就是陶侃惩戒随意玩耍稻谷的人,有一天陶侃发现有一个人手中拿了一把稻谷在随意的玩耍,便问其原因。
那个人回答说是随意路边捡的玩的,陶侃听后大怒就惩戒了这个人,因为他觉得稻谷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够随意的践踏玩弄。
虽然后人对于陶侃逸事比较的热衷,其实主要还是陶侃勤俭节约的美德造就了他之后的功德,在造船的时候他总是会收集木屑,在下大雪的时候能够铺在地面上能够防潮。
通过上面陶侃逸事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陶侃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这么受后人的追崇,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陶侃为官
陶侃的一生为人处世和美德是被后人所称赞的,并且他在中年的时候仕途还是比较顺畅的,但是也是经历过很多的波折的,陶侃为官期间的清廉和公正也是百姓所爱戴的理由。

陶侃画像
当时陶侃是担任东晋的大司马的,之后受到了小人的猜忌之后把陶侃调到了广州偏僻的地方当了刺史,但是陶侃从小就在艰苦的环境之中成长了,所以这点挫折对于他而言还是能够承受的。
到了广州陶侃对于自己的要求并没有放松,有关陶侃为官的两件逸事是广为流传的。一个是陶侃每天都会在白天的时候把白砖从自己屋外搬到自己的书房,再到傍晚的时候把白砖从书房搬回屋外,每天都会这样进行。陶侃自己解释到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为了让自己不贪图安逸的生活,能够每天让自己辛苦一点能够记住自己的志愿。
另一件是陶侃为官的时候见到有人在随意的玩弄百姓的稻穗,这样的举动令陶侃是十分的生气的,之后他命人把这种人呢狠狠地惩戒一番,这样的事情传到百姓的耳中,觉得陶侃这样做是对的,当官的能够为了百姓的心血能够严惩一些游手好闲不尊重粮食的人一定是个好官。之后百姓更加辛勤的耕种,丰衣足食。陶侃为官的两件逸事中我们是能够看出他是一个懂的自律,并且能够很好的处理为官和百姓之间的关系。
之后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被重新调回了荆州当了刺史,之后发生了叛乱,陶侃率兵进行讨伐最终挽救了局面,所以他是东晋有名的将领。
陶侃搬砖
陶侃在四十几岁的时候当正式的走上了仕途,当时是东晋的大司马,也是当时的著名的爱国将领,之后在多次的战役中获得了很多的战功。在为官的期间是比较清廉的,对百姓也是十分的关爱,但是之后被小人猜忌,之后被迫调到了广州当了刺史。

陶侃搬砖
大器晚成的陶侃当然不会因为这一点挫折就放弃,陶侃到了广州之后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加的自律严格的要求自己。他每天早上的时候会把屋外的白砖搬到自己的书房里面去,之后在傍晚的时候再把白砖搬回到自己的屋外,每天都是这样坚持的在做。为什么陶侃搬砖呢?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景象表示不理解,这来来回回的搬运有什么意思呢?之后有人好奇问了陶侃,陶侃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不要沉迷安逸的生活中,而是要让自己变得艰苦一点, 这样才会让自己变得懈怠。当然陶侃搬砖的典故是受到了后人的称赞的,也是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当然有关陶侃的逸事当然不止这一件,还有一件是有关他把制船用的木屑命人铺在下雪之后的庭院中,这样能够防止雪化完了之后地面是比较潮湿的,容易打滑,这样做是能够废物利用的。陶侃在当官期间是比较清廉的,从没有出现过贪污的情况,对于百姓的心血也是比较珍惜的,对于律法是严格的执行。
正是陶侃能够在自己失意的时候能够不放弃,之后在晋明帝即位之后就把陶侃从广州跳回来任职荆州的刺史,总算是苦尽甘来。陶侃搬砖的典故你了解了吗?
陶侃惜阴
今天我们来说说陶侃惜阴的典故,陶侃在历史上面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人才,他的仕途走的比常人要艰辛一点,之后是东晋的大司马,曾经还担任过荆州刺史,在职期间为人处世是比较受人尊敬的。陶侃的美德和功绩都是和自己珍惜时光有关系的。

陶侃惜阴
陶侃本人是比较自律的,饮酒和赌博都不会沾,并且只要是一有时间都会读书,他为什么是属于大器晚成型的,是因为他从小的时候家境是比较贫寒的,在东晋这种时局动荡的情况下,能够在仕途上面争取到一席之位,没有一点背景是行不通的。陶侃能够走上仕途和自己本身的努力是离不开的,并且他的为人受到了一些人的赏识,经过推荐之后担任了荆州刺史。
陶侃在广州的一段时间,在自己空闲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的白砖搬到书房外边,之后在晚上的时候再把白砖搬到门外。这样的举动是每天都在进行,很多人对他这种做法是不理解的,不知道他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有人好奇问他,陶侃的回答是自己正在致力于收腹中原失地,平日里面不能够过于的安逸,这样做能够让自己变得辛劳一点。从此陶侃这种居安思危的行为受到了百姓的称赞,陶侃在当官的时候是比较勤恳的,对待自己的下属也是比较宽厚的,不管府中的大小事情能够亲为的一定不会假手于人。
很多人向陶侃询问为什么让自己这么累呢?陶侃觉得古往今来的圣人都是比较珍惜时间的,而我们普通人更应该懂得如何的自律,只有每天能够争分夺秒的生活才能够很好的做出一番大事为。如果每天都沉迷在醉酒当歌之中的话,人就会慢慢的懈怠。陶侃惜阴你了解了吗?
陶侃尝出游
陶侃虽然是有一身的才华和本领,但是一生的仕途确实不如意的,算是大器晚成型的,有关陶侃的典故有很多,后人们也是津津乐道的,其中陶侃尝出游是比较出名的。
陶侃是出生的时候家境是比较的贫寒的,所以在东晋时局动荡的局面中,他想走上仕途的道路还是比较的困难的。但是陶侃的坚持使得自己冲出了寒门的困境当上了荆州刺史,在当时也算是不小的官职了。
陶侃一生虽然是坎坷的,但是为人处世方面的品德确实令人敬佩的。后人对于陶侃出游的典故是比较熟悉的,有一次陶侃曾经出游的时候,无意间看见一个路人手里拿着没有熟透的稻穗进行把玩,陶侃就问那个路人你用这个稻穗是有什么用途呢?路人回答说是没有什么用途只是想玩玩而已,听后陶侃是十分的生气的,觉得路人是随意的践踏粮食和百姓的心血,之后命人鞭打了那个路人。
这个深刻的教训让路人知道百姓的心血是不能够随意的糟蹋的。之后百姓们听闻都觉得陶侃是做得对的,更加辛勤的劳作了。我们可以从陶侃尝出游这个典故中能够看出他是比较注重百姓的心血和成果的,同时也是比较注重执法严明的。
有关陶侃出游的逸事还有很多,不管从哪一件事情我们都是能够知道陶侃是一个懂的自律的人,虽然他在仕途上面走的不太顺心。
陶侃留客
陶侃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却很有宏图大志,他的母亲姓湛,他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当时和陶侃同一个郡县有个人叫范逵,范奎很有名望,被人举荐成了孝廉。关于陶侃,有一个故事很有名,叫陶侃留客。

陶侃剧照
有一天,范逵去陶侃家做客,但是陶侃家徒四壁,并且当时正值寒冬,冰雪堆积在地上已经有很多天了,一个不小心就会滑倒。当时陶侃的母亲让陶侃在外面留下客人,热情接待,不要让客人失望而归。陶侃听从母亲的话,与范逵嘘寒问暖,侃侃而谈,因此留住了客人。
而此时陶侃的母亲剪断了自己长长的头发,去米铺换了一些米以便招待客人,由于家里连柴也没有,陶侃的母亲就把家里的木头柱子砍下来一些来烧柴取暖,把家里自己平日用来睡觉的草甸子也拿来剁碎以此来招待范逵带来的马匹。不知不觉,夜幕降临,陶侃的母亲还准备了晚餐,无论是范逵还是他的随从们都吃的很高兴,加上陶侃和范逵的聊天很愉快又很契合,受到了范逵的不断夸赞,并且觉得陶侃很有才华。这就是陶侃留客的故事。
第二日的时候,范逵一干人等就告别离去,陶侃路上一直相送,送了很远很远,最终连范逵都觉得不好意思,让陶侃不必再送,但是陶侃还是坚持相送,直到范逵好言相劝,并且承诺他等回去以后一定为他美言,陶侃这才罢休,同意回去。
范逵回到京城以后果然兑现了诺言,在一些有名望有官职的人面前夸赞了陶侃的美德和才华,后来陶侃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