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义利观的简介

正在使用人数

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

小知识: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义利观

时间:2016-03-12 01:59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归附。他认为,君王应该减轻刑罚和赋税,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种,保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他反对土地兼并战争,认为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觉得国君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使人民富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人民可以饥寒无忧,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另外,孟子认为应该对人民实施教育。严苛的法律虽然可以暂时稳定国家的秩序,但人民并不是甘心情愿的听候差遣,唯有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君王的仁义,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政治上,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推行王道。所谓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对应。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是一套依靠发展农业,保障人民生活和对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论。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论过于理想化,因此没有被当时的列国君王所采纳,因此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从可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二十多年周游列国,竭力主张自己的政治理论,提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孟子的画像

孟子的画像

一、使人民富足。孟子的理论在对封建时期的经济也有着积极作用。他继承了孔子“养民惠也”的思想,认为君主应给予人民固定的产业,类似于房屋、田地等。这样人民才不会流离失所,温饱没有着落。这样人民才会安居乐业,在收成好的年里,人民可以丰衣足食,即使在收成不好的年里,也不至于饿死,而且还可以赡养父母,养育妻儿等。这是社会安定的最基本的要素。

二、宽政爱民。在孟子之前,孔子就认为德治胜于法治。他们认为,法治虽然可以让人民产生畏惧感,从而使人民不敢造反。但是那并不是出自他们内心的,如果一旦法律失去约束力,君王就会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只有从道德上教育他们,才可以使他们自觉得遵守法律。孟子认为,只有在政治上推行仁政,才会使百姓心悦诚服,他们就会遵守国家的规定,按时缴纳税金,从而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

三、道德教化作用。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就是从道德上教化人民。孟子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认为,在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上,可以对人民实施教化,使人民从内心里对统治者尊重,从而达到儒家思想的精神统治的目的。

孟子的义利观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对话的双方是孟子和梁惠王。一开始,梁惠王发问:老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国,一定是有什么对我国有利的见解要指教了。孟子就回答道:大王为什么非要讲利呢?我们说仁义就行了。

儒家的义利观

儒家的义利观

这是孟子对于“利”和“义”的最直接的看法了。但是否孟子认为人应该一味地取义而抛弃利益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无论身处哪个年代,哪种生活环境,利益都关系到切身的利害。虽然孟子提到过“重义轻利”,但窃以为,他的原意是教导人们要在“义”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利”。他认为,“义”和“利”的冲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方面,当义和利发生冲突时,首先应该“先义后利”。二是民生方面,他认为只有当百姓都得到利益的时候,国家才有利益可言。第三是生死和利益的冲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他认为“义”可以高于一切,包括国家、利益,甚至于生死。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七国之间战争不断,人们因为战乱常常食不果腹,他虽认为人民应该先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才能讲义,但民生的小利又岂能与大国之间的大义相比。只有君王首先对人民讲义,使人民安居乐业,再教化人民讲义。也就是说,义是要在建立一定的利益基础上的。

孟子在义利问题上的思想,在当时来说,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也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猜你喜欢:

与“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义利观”相关的热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