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受到人们的敬仰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贵族。屈原因悲伤故国的灭亡,跳入汨罗江中自杀殉国。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被我们世代歌颂。
当时的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身躯不被湖中的鱼蚕食,在屈原投江的这一天往江中投入粽子喂食鱼虾,这也是端午节的由来。
历史上的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屈原投江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屈原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世代敬仰?
屈原的故事
屈原原名叫做正则,取字灵均,生于公元前
342
年,自杀于公元前278
年。屈原出生高贵,是楚国王族之后,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屈原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这时候天下最强的诸侯国只剩秦、楚、赵、齐、魏、韩、燕,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战国七雄。
屈原画像
七国之间的战争日益频繁和激烈。屈原看到了秦国的强大威胁,所以屈原对内主张变法,举贤任能,严明法律,对外强调联合五国,六国合力抗秦。可惜的是屈原虽然是楚国大贵族,管理者内政外交的大权,但他的理念没有得到楚国大夫贵族的支持,还因此获罪惨遭流放。
远离了权力中心的屈原,只能看着祖国在秦军的铁蹄下一步步沦陷,却无力报效家国。楚国于公元前
278
年被秦国大将白起所灭,楚王室历代先王的陵墓更是被秦军焚毁。屈原闻此噩耗,悲痛不已,最后在抱石自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的爱国故事可歌可泣,可是历史上自杀殉国的人也有不少,为什么只有屈原得到人们的代代敬仰呢?
屈原为什么受到人们的敬仰
屈原出生于战国末期这个列国相互吞并的残酷乱世。当时的楚王庸碌无能,亲小人而远贤臣,致使楚国一步步落后于强大的秦国。屈原空有满腔的报国情怀,治国远见,但却不得伸展之机,得不到信任和重用。
在不能通过政治的途径改革国家强盛国力的情况下,屈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歌试图唤醒激起国人的奋斗之心,以此来曲线救国。
屈原试图改变祖国的命运,但是昏庸的君主贪婪的国臣让他一次次失败,屈原更是两度被流放。最后在追求富国强兵的理想中屈原等来了祖国灭亡的噩耗,他心力交瘁直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屈原图像
屈原这种精神就是中国历史上所说的尚义轻死,他不掩饰自己的高洁品性,肯定自身的价值,追求报效家国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上抨击丑恶与不公,对下爱国惜民,更是不惜以死明志。
《楚辞章句序》中称赞
:
“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这就是说不畏惧磨难,洁身自好,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己的志向,哪怕为此付出生命,这也是求仁得仁,可以留名千古的事情啊。屈原的故事就是一个孤身高洁的有识之士对祖国的一片矢志不悔的赤胆忠心。
屈原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出身贵族却没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品行高洁却处于一片淤泥污秽之中。爱国之心可昭日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国破家亡。屈原一生始终不变的追求值得我们千年不变的歌颂。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