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生平介绍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什么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是近代著名(元代的)的戏曲作家,写过很多很多的戏曲,被世人号称“秋思之祖”,据东光县志的族谱和东光马氏族谱记载,马致远出生在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马致远雕塑
马致远年轻时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思想政治抱负,命运却很捉弄人,不是你想干嘛就可以干什么的,当然也跟当时的政策以及环境息息相关的。尽管他想要功名,可是他的年轻的时候还是很坎坷的,至今都没有当过什么大官差之内的,所以马致远的政治抱负一直没能实现。
马致远到了中年才中进士,然后被分配到浙江省当小官吏,没有几年,职位被调动到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任工部主事。虽然也是为官,可老是调来调去,官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离马致远本人的想法实在是太遥不可及了啊。
所以马致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二十年的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及人生的耻辱,对政治的各种不满意,就有了“隐居山林其乐悠悠”的念头。当马致远晚年的时候,就过上了很平淡的休闲幽雅的恬静生活,后来也因为自娱自乐而离开人世。
虽然马致远他的为官政治未能得到施展,但是他所创作的曲子,却还都是很不错的,语文课本里就有很多使用了他的词,还有一小部分都是开始必备的题材,现如今,很多不能得知的人都善用他的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马致远朝代
被誉为“曲状元”的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出生于约(1250-1321)年,字千里,晚年号“东篱”,晚年不满朝政,归隐山居,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故居图
马致远生活的朝代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名族建立的统一大国,而在马致远时期元祖忽必烈担任了当时的皇帝,作为蒙古统治者们已经开始“遵用汉法”、推广儒学、任用汉族文人,但是却始终没有彻底的实行,这样的举措不仅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抱志在怀的伟大理想,同时也给了他们更多的失望。马致远这位汉族文人也便是其中一个。
马致远年少时也曾担任地方官吏,但是未受到重任,没过多久就辞职归隐,一生也可谓是忐忑蹉跎,在一味的心灰意冷后,终于看破了世俗名利隐世于人世间; 犹如“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也是马致远的成名之曲,其将马致远郁郁不得志的心境一一展现出来。
而马致远的另一成名之作《汉秋宫》中也包含了浓浓的名族之情,同时借着历史也反映除了对世道朝代的不满之情,其中以一个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汉元帝为历史的巨大变化的命运转折,其实,这个汉元帝更多的表达了普通惹得情感和欲望。
虽然如此,但是马致远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非同凡响的,散曲几乎成了元代的主导,它登坛树帜,独领风骚;而马致远与当代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同时也是元代大戏剧家,散曲家,他的散曲在当时的影响也是颇为重大,也为后来的文学艺术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马致远的诗
马致远的作品挺多的,散曲,杂剧,词,诗都有。当然这些作品中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那就是所有的作品的风格都是非常的大气,奔放,却不失洒脱,而另外一方面透露着抑郁寡欢,悲戚戚的深深哀愁的苦绪。

天净沙秋思图
很多人都觉得马致远是写散曲的高手,还给他取了一个别号“曲状元”。他的代表作《秋思》,就是典型的叹世之作。无论是意境还是词句,都格外的优美,如诗如画,如痴如醉,马致远很擅长借物抒情。
马致远杂剧使用的语言清晰秀丽,他非常擅长善于把最为普通、平凡、再简单不过的语句串联在一起然后酝酿出别具一格的美文,非常有冲击力,因此达到不一样的表现力度。使得作品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不言而喻的情绪和对事物的主观认知性。
马致远的散曲。都是根据生活中很多的细节而创作出来的,其实很多的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高源于生活。马致远就是充分的利用了这一点,把散曲描绘的淋漓尽致。马致远扩大了题材领域,各种不限来提高艺术的最高意境。并且那些声调声线婉转优美,语句也是豪放不失温雅。
马致远的作品中,很多也是有不足之处的,他的作品大部分写真实的还是很少,不强化人心,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是很有突击力,戏剧的情景,梗开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太过于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想法了。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很有名的小令,当然也是远近闻名的著名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是由当时专门写散曲的著名作家马致远先生所写的,这首曲子可谓是图文并茂,虽然没有图片,但是单单看到诗句就能让人立马联想到,那秋分时节郊外夕阳天边挂的美不胜收的景色图画。

马致远像
寥寥几行而已,意境却非常的强大,抑扬顿挫。而作者马致远也因为这部作品,被后来的人称为“秋思之祖”,这绝对是有根有据的。
《天净沙·秋思》主要写的是,在一派萧条,凄凉而又悲戚戚的环境里,一位背井离乡的游子骑着瘦骨嶙峋的老马,在万物的自然环境前,一切都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卑微。使得阅读这篇曲子的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深深的哀愁的情绪。
《天净沙·秋思》它抒发了一位孤身在外的天涯游子,无依无靠,非常思念家乡的种种,那种极其凄苦的愁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个人在外的孤单,厌倦了漫无目的得漂泊,心里难以平复的哀愁,一字一句砸入人心啊。
《天净沙·秋思》是作者马致远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在去往蜀山的路途中深有感触而创作的。马致远年少时非常热爱功名,热切的去追求过,可是苦于当时的名族高压政策,空有一副热心肠却预报无门,才能终究都没有好好的施展过,最后啊他依旧穷困潦倒的过完了一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年势已高的老树上缠绕着枯黄的藤蔓,黄昏下,乌鸦们各自寻找栖息的家,远处小桥流水处依傍着几户人家,炊烟袅袅;秋风瑟瑟,古老的石道上一匹消瘦的老马驮着我缓缓前行,夕阳渲染了半边天空,我静静的看着那轮火红的夕阳缓缓向着西边滑落,只得在心里一声感叹:“哎,思乡之人还在异地漂泊着……”

天净沙秋思图
这无比沉郁的场景出自于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此曲的曲牌名,而秋思为题则是概括了整曲的内容;虽然只有五句话二十八个字,但是却将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的淋漓之尽,结构精巧,语段押韵,因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悲秋却全曲未现秋的曲子出世于年少热衷于功名却始终未得志的马致远,而他的一生也如其曲所描述的那样,郁郁不得志,他的曲中有景,景中含情,正如了那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的做到了情景合一,在我们感受这首曲的同时,也将入秋思乡断肠人,落日映山崖的西风残照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而最后一句的“断肠人在天涯”也就是这曲的龙眼,它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若说前四句是马致远所看所闻,那么最后一句则是他的所感所想,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艺术境界。
“秋思之祖”也正是马致远的成名曲,藤绕树,昏鸦落,流水人家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这大概就是“秋思”的最高境界吧,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名作之一吧!
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的故居地址是在北京的西门头沟王平镇的韭园村,村里边的西落坡村有一个元代的故居,据当地的村民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的故居,相传马致远的故居坐西朝东,属于一个大的四合院。门前有着一个小桥,桥下边的水在潺潺的流着。

马致远故居图
马致远的院子很大。东南西北四个房间。因为许久没有人居住的原因,现在房子破旧的非常厉害。院子内野草丛生,杂物堆放着。细细的观察可以发现,马致远的故居,和他的《天净沙·秋思》已经非常的相似:“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据说马致远在后期因为不满意朝廷官府的腐败。自己隐居在了一处山林之中。但是他所居住的山林在何处,这个史册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传说马致远隐居之后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逍遥自在生活。羡煞旁人。
在证实故居是否为马致远真正的居住地时,也在马致远的其他曲中可以看出大概就是此处,比如《清江引·野兴》,其中有着“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碟去了。”这其中说的西村,大概就是这个西落坡村,因为适合东落坡村相互对应的,东西两村是相连的。
现在马致远的故居门口立有说明。该村现在正准备修复马致远故居。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