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资料介绍 李商隐的诗鉴赏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基本信息数据来源 : 历史百科-李商隐
中文名李商隐
别名义山,玉溪(谿)生,樊南生
国籍/朝代唐朝
职业诗人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出生日期约813年
逝世日期约858年
主要成就诗歌代表作品《李义山诗集》《夜雨寄北》《锦瑟》《无题》家庭成员李涉,李叔恒,李俌,李嗣,李衮师李商隐,也叫李义山,号樊南生,晚唐年间著名的诗人,原籍是河南沁阳,后来祖父一辈迁至河南郑州地区。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并为“温李”,是晚唐时期甚至整个唐朝中为数不多的执意追崇诗意境美的一位诗人。

李商隐 画像
李商隐出生时,家父为获嘉县官,后来父亲去世他便随母亲回到家乡,生活十分艰难。李商隐作为家中长子,便为人抄些经书补贴家用,曾追随堂叔学习,十六时已有一手好书法和好文笔。829年,李商隐结识了白居易等前辈,且受到令狐楚的赏识与教授,因此在这几年间李商隐勤奋好学、积极应试,结果屡考屡败,写作上由散转骈。后来李商隐在王屋山学道几年,对他的一生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后李商隐开启了他艰难的应试之路,837年,李商隐中进士入官,其思想观念属儒,胸怀大志,但由于屡屡失败怀才不遇后因此诗歌逐渐表现出不满,对于黑暗政治的批判深刻有力。后来李商隐因为婚姻而陷入了牛李党派之争,被批为背叛去世的恩师令狐楚,在官场上备受屈辱遂辞职。
后来李商隐回到秘书省任职,遭遇母亲去世于是回家守丧,这是李商隐政治生涯中的致命一击,后来岳父去世,李商隐的境况更加困难,于是尽量调整心态,减淡政治兴致。后来守丧结束,李商隐重回秘书省,在权力争夺中被排挤压制,他一心从政却不得不接受仕途已到末路。
851年,李商隐妻子去世,二人虽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很好。后来李商隐被邀请到一个待遇不错的推官上任职两三年,辞官回乡闲居。
李商隐一生由于岳父与恩师的关系,在牛李之争的夹缝中难以生存,备受压制官场失意,郁郁不得志,大致于858年病逝郑州。
李商隐与谁齐名
众所周知,李白与杜甫两个大诗人合称为“李杜”,然而除此之外唐朝的名家中还有一对“小李杜”指的就是李商隐与杜牧,此外,李商隐还与温庭筠并称为“温李”,这两位都是在诗歌造诣上与李商隐齐名的著名大诗人。

杜牧 画像
杜牧,字牧之,别称樊川居士,陕西西安人,同为唐朝时期杰出的大诗人,此外在散文方面的艺术成就也甚高。他的祖父是杜佑,父亲是杜从郁。杜牧于唐文宗时期26岁的时候考取进士成为校书郎入仕。此后杜牧在官场中几经调迁,任过不少职位,从政时期,为人关怀百姓、兴利除弊。杜牧晚年将家族祖上留下的樊川别墅进行修整,长居于此以文会友,也正是因此得名“杜樊川”,还写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文中七言绝句为最佳,题材以咏史抒怀为多,诗风清爽英气逼人,晚唐年间地位甚高。杜牧于852年冬天病逝。
温庭筠是艺名,其原名为岐,山西祁县人,也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是唐朝初年丞相温彦博的后人,但是家族到了温庭筠这一代早已经没落,他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屡屡落败,一生都未能得志,因此行为不羁。温庭筠在文学上十分具有天赋,文思敏捷,每次参加考试都能押官韵,然而他恃才傲物,好讽权贵,多次冒犯,因此长期受到压制,终生未能中举。温庭筠的诗歌辞藻华美,浓烈别致,精通音律,诗文工整,诗词中感情题材众多。然而温庭筠在词方面的成就于晚唐时期位列第一,有花间鼻祖之称。
李商隐的诗
李商隐是唐朝少有的对于诗的意蕴美好有着极度追求的诗人,他擅长诗的创作,此外在骈文上的文学造诣也十分突出。他的诗构思独特新颖,风格别致绮丽,尤其是无题诗以及情诗的写作上,更是缠绵曲折、婉转动人,传颂至今。不过他的有些诗文略显得过于晦涩难解,因此有人感叹李商隐的诗这么美,只可惜没有注解难懂其情思。

李商隐 画像
李商隐的诗歌传世的有六百余首,作为一个有着明显政治倾向以及抱负的积极分子,他的诗中直接触及政治题材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咏史诗具有极高的成就,既不是无病呻吟,也并非托古怀今,而是借历史经验来批议当下世事与统治者,将古今二者巧妙结合,创造了一种政治诗的特殊形式,加强了咏史诗的艺术感。
他的爱情诗在中华古典诗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而无题诗又是李商隐本人别具一格的创新,主要以男女情思为主题,很大一部分表达的是对妻子的深情,意境美好,感情婉转,辞藻华丽,节奏有致,读起来意味深长,触动人心。其中最突出的特色,要数他诗文中的朦胧感,读起来迷离却动人,得以传诵。
李商隐的诗歌能够在当时诗人辈出的年代独树一帜,主要是因为其心思敏感,用情至深,开启了诗文创作的新风格与新艺术层面。其中他诗歌成就的最高峰要数近体诗,七言律绝尤为最佳,是继杜甫之后,唐七律史上的第二座丰碑。
无题 李商隐
《无题》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一首七律爱情感叹诗,情感真挚、缠绵婉转、感叹不渝之贞。诗人在此诗中情谊深长而又迂回含蓄地表露了浓浓的离愁与绵绵的相思。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更是成为了传颂千古的名句,意境别致,诗意隽永。

无题 李商隐
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意思是,相逢的机会如此难得,而离别时刻也难分难舍,再加上恰逢这样的晚春时节,东风就要过境,百花也残破不堪,就更加令人伤感至极了。春蚕要到临死前才会把丝吐尽,而蜡烛呢要在即将燃成灰的最后一刻才会把蜡油如泪水一般滴干。女子清晨时分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只是担心乌黑亮丽的头发有朝一日会变白变稀,且美丽的容貌也会伴随着青春的逝去而一同消失。但是男子却不同,他们会整晚都痛苦地长吟而难以入眠,能感觉到冰凉的月光下有阵阵寒意侵入身体。对方的居所相距这里也没有多远的路程,我却没有可以通往的道路,真是可望而不可即。真希望能够有青鸟那样的信使,能够殷勤地代替我去看望心爱的人,为彼此传达消息。
从诗上看,这是一首表达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情诗,然而自古以来却有不少学者认为该诗或多或少含有一些人事方面的隐喻。诗歌以两个“难”字起头,点明了聚散的不易,下文中诗人运用了十分精彩的比喻,堪称千古绝妙。诗中缠绵的自疗、相劝、对比,再加上末句的希望之念,可谓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广为传诵的佳句就是出自李商隐的名篇《登乐游原》。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赞颂黄昏时刻的的美丽草原风情,传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全诗语言通俗简洁明了,毫无刻意雕琢,节奏轻快鲜明,感叹深刻极具哲理。

李商隐 登乐游原
这首诗的前面两句写出了诗人外出登原的理由,是因为黄昏时刻暮色降临,自己的心情很不好,于是驱车上古原。然而诗歌的后面两句则是尽力感叹了落日晚霞的美景,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之下这个世界仿佛涂上了一层金色,只可惜美景不常留,已经接近黄昏了。且诗后面两句自古以来都脍炙人口,意蕴非凡,含有很高的美学以及哲学思想价值。
乐游原是唐朝时期的著名游览景点,即使在中晚唐的过渡时期也仍旧是京城百姓出行的好地方。由于此地地理位置较高方便众人观赏游览,因此文人雅士也常常在此吟诗作对抒发才意。乐游原地区留下的诗篇几乎有近百首佳作,向来被人所称道,然而李商隐就是其中一位。
这首诗反映了李商隐自身的伤感情怀,他本就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愉快之意而驱车登原,结果看到了过于美丽的夕阳晚霞,于是心生感概作下此诗。李商隐的诗文向来晦涩难懂,然而此诗却语言简单如同白话文,丝毫不用注解,节奏韵律明快,且极具哲理性,是李商隐的诗中十分罕见且珍贵的。
锦瑟李商隐
《锦瑟》是李商隐代表名篇之一,虽然李商隐之诗不乏借物言情,但是这首虽然名为“锦瑟”却并非咏物之意,只不过是按照惯例将诗歌的前两个字作为题目。李商隐的诗向来晦涩难懂,而此诗又是李商隐的诗中最难解读的一首,诗家向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

锦瑟 李商隐
诗人在这首诗中,回忆了自己当年的青春岁月,感慨自己所经历的不幸,寄托了悲愁、愤恨之情,并且大量采用了庄生梦蝶、沧海珠泪等历史典故,运用比兴、联想等手法,将听到的声音转化为视觉感受,将分割的碎片意象组合成朦胧的意境,借助能见能感的形象以传递诗人心中真诚、强烈却又幽怨、曲折的情义。全诗辞藻华美,含蓄深沉,意味深远,感人至深。
诗文大意:华丽美好的锦瑟,为什么要用五十根琴弦来配?它的每一弦每一柱,都使人无比思念似水一般的年华。庄周在梦中幻化成蝴蝶翩翩,而梦醒时分怅然若失;杜宇将心托于子鹃,魂归时刻,满是无限的哀愁。茫茫大海在月色的映衬下,闪耀着如同泪珠般的点点光斑。蓝田山上的美玉,因为温暖月色的照耀,升起缕缕的青烟。这般的深情,何必再次追忆呢?就是在当时,也已经足够令人感怀了。
李商隐的这首诗作于晚年,他在官场沉浮多年,仕途始终失意,中年又丧妻,因此此诗的真正含义向来都是众说纷纭,或爱国,或思妻,又或是自伤,至今也始终难以分晓。
贾生 李商隐
《贾生》是李商隐的一首托古讽今的咏史诗,他假借贾谊的境遇,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没有从个人的得失上来着手描写,而是点出了统治者对于人才的忽视、浪费,没能使人尽其才,在政治上为朝廷效力。

贾生 李商隐
这首诗选用的是刘恒接见贾谊后,两人于半夜彻谈的场面。写出了汉文帝不能识贤才,并且揭露了当时唐代皇帝谋求长生不老、不问民生与政事的荒诞行为。这首诗在讽刺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慨,深沉有力,通过对于贾谊不幸遭遇的同情来抒发自己在官场上沉沦失意的苦闷、忧愁。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写出了汉文帝广求贤才,宣见被贬职的官员。然而贾谊的高明才干,的确是没有谁能够企及的。然而君臣二人却不过仅仅空谈半夜,实在是让人无比的感叹与惋惜。汉文帝只专心于鬼神之事以谋求长命百岁,丝毫不关心国家大事与百姓生活。
李商隐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正是原本强盛的唐王朝一步步逐渐走向衰落的年代,他对皇帝昏庸无道、宦官掌权的现象十分不满与愤恨。此外,当时的李商隐刚好被卷入牛李两党斗争的漩涡之中,因此他左右为难、两边不是人,被挤压在夹缝中饱受排挤,屡遭屈辱,因此他通过对于贾谊徒有一身才能却没有机会施展的遭遇来自喻。通过讽刺汉文帝只知求贤却不识贤的举动来反映当时的唐朝现象,皇帝看似开明其实也是昏庸至极。
嫦娥李商隐
《嫦娥》是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作,他通过咏叹嫦娥在月宫中独自一人生活的孤寂场景,来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情。诗文的前两句描写了屋内外的不同环境场景,渲染出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体现了嫦娥怀思之情;后面两句则是指嫦娥在整夜的痛苦愁思之后心中产生的感想。全诗基调带有孤寂感,意味深长,意蕴丰满,构思独特,触动人心。

李商隐 嫦娥
诗文的主要意思是,蜡烛投下的影子深深地映射在以云母矿石制造的屏风上面,而银河缓缓地沉了下去,星辰也逐渐暗淡消失不见了。嫦娥一个人心中满是后悔,不该偷吃长生不死的灵药结果来到这荒凉的广寒宫。每天的无聊生活都只是面对着这广阔无垠的碧海蓝天,日日夜夜都在不停地思忆人间。
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赞咏嫦娥的诗文,但是在历史上不同学者持有不一样的意见。有的人认为李商隐写此诗意在赞颂有情人的私奔,而有的人则是认为他仅仅歌咏主人公的境况寂寥罢了,然而还有的人则认为诗人一定是假托嫦娥实际上定有其它的思想喻示,诸如此类,各家所持观点不一。暂且就当此文是以咏叹孤身幽居且终日难眠的女子,言语合情合理,饱含深意、基调感伤。
然而当时唐朝的道教盛行,女子入道蔚然成风,但在真正入道后方能感受到清规戒律对生活情爱的束缚从而带来苦闷,因此诗人在这首诗中将孤身无伴的嫦娥、观中煎熬的女道、清高孤傲的诗人,三者相结合,浑然一体。概括三种各自身处不同生活环境却又有相同感受的遭遇,实为李商隐的艺术特长。
端居 李商隐
《端居》是李商隐独自在异乡漂泊时写下的诗歌,一共四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亲信的思念之情。诗歌的前面两句表达了诗人因为没能收到家中寄来的书信因此只能在梦中归家,然而梦醒时分深感孤寂凄廖;诗歌的后面两句借助对于多种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寒凉的意境气氛,表露了诗人内心的乡愁与思亲。全诗寓情于景,迂回婉转。

李商隐 塑像
已经很久都没有收到亲爱的妻子从远方寄来的书信了,没有家中亲人的任何音讯,我只能等到入睡以后在梦中得以返回家中,以解我的思想之愁。可惜每当半夜惊醒,才会恍然意识到我与家人离别已经有好多年了,起身环顾四周只能看到空荡单调的床铺,与寒冷寂寥的秋夜相对,免不了心生苦楚。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外乡居住,寻常日子里极少与什么人有何来往,屋中台阶上早已布满了青苔,大片的绿色与秋季鲜红的枫叶相映衬,在细密的雨水冲刷以及迷离的月色笼罩下,逐渐变得暗淡迷离。然而这雨夜的寒凉以及月色的冷清,又怎么比得过乡愁对我的折磨呢?
这是诗人思念妻子时所作,诗中讲述了他在这么凄凉的夜里,因为得不到家中的音讯促使思念之愁更加强烈难抵,诗人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将这种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写出怅然若失的逼真感,令人读起来都触动心扉,难免产生怜惜之情。
柳 李商隐
李商隐的《柳》是诗人在感伤自己已经年老之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作,用迟暮来喻指自己的晚年,在诗文中,李商隐纵观柳树今昔之间的衰败与茂盛之差,心生感叹,并以此自比身世,满是感怀。

柳 李商隐
这首诗写在秋天,描写的是秋日时分的柳树,可是诗人却不从此刻的景象说起,而是先回忆其在春光明媚时节里的面貌,再依此转回到如今眼前的形象。李商隐在这首诗歌中句句不离柳,可全诗竟没有出现过一个“柳”的字眼;诗歌的每一句都是在颂物、在写景,却也句句都在写人、自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衰败枯稀的秋日柳树饱含悲叹之意。
诗歌所写的是,曾经在春日里的柳树,春光明媚,春风盎然,百花盛放,灿烂夺目。然而士女们有如片片云朵一般,锦筵上红色的裙摆摇曳,绿色的舞袖纷飞,柳树翠绿的纸条也随着姑娘们一起飘荡舞动。然而在对于脑海中春光的描写之后,下面两句笔锋一转,回到了眼前反差强烈的真实景象。夕阳映在柳条上面,而秋日里的蝉伏在柳树上悲伤地鸣号,放眼望去,一派萧条、凄凉的场景。而李商隐在诗中所描写的如今与过去之间柳树的悬殊对比,正是诗人自己的生平写照。
李商隐的这首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反差,用拟人的手法将场面写得更加生动逼真。诗人以柳来自比,托借柳树的春荣秋败来感叹自己少时得志、迟暮失意的年华不再之悲。
蝉 李商隐
咏蝉有三绝,其中之一李商隐的《蝉》是诗人托物言情的一首五律,这首诗起初通过描述蝉的境况,中间转而跳跃到对于自身境遇的叙述,直抒胸臆,字里行间浓烈的情感溢于言表,在诗文的最后又自然地回述到蝉的身上,与开头相呼应,言意通畅。

蝉 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文多言情,他的这首《蝉》诗以蝉开头,以蝉结束,章法紧凑,中间又加入对于自身的描述,做到了对蝉的形象刻画以及对于诗人自己内心情感的婉转表述,做到了二者之间的融合统一,李商隐借蝉高洁的个性来彰显自己的品格,堪称托物言志的绝佳之作。
这首《蝉》诗的主要意思是,你正是因为停留在高高的树枝上栖息才会使自己难以填饱肚子,你用悲伤的孤鸣来传达愁意只不过是白费力气因为根本没有人会来理会。夜里的五更过后寥寥的声响已经如同消失了一般,然而树木整片的苍绿始终如故依然无动于衷。我在官场中的职位如此底下,就像是随波逐流,飘飘荡荡的桃梗,而家园中丛生的杂草因为长期的肆意疯长已经变得齐平一致了。劳烦了你的鸣声能够时刻提醒我保持警醒,我的家中贫穷得早已如同清水一般。
然而此诗创作时,正好是诗人李商隐因为两次于秘书省为官,却始终难得得志,生活境况一日不如一日,因此郁郁寡欢。这首《蝉》表达的就是诗人虽然仕途不顺却依然坚守自己清高的品性。
流莺李商隐
《流莺》是李商隐的一首借物言怀的七律诗歌,诗人在此诗中借流莺来比喻自己,通过描写流莺的孤苦无依,从而抒发自己的身世感受,游历漂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种种苦闷。

流莺 李商隐
这首诗的首联讲的是流莺独自飘荡,没有归所与依靠;而颔联则是指出了流莺心中的压抑、苦楚之情;颈联讲了流莺活在这世上的不如意,尝尽艰难险阻;直到尾联,李商隐才真正从流莺身上转而写到自己。全诗依托流莺来抒发情感,风格清婉柔美,情深意切。
诗歌翻译成白话为:流莺四处纷飞惶恐不安地上上下下翻来倒去,飞过道路飞过河流却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流莺不停歇地发出千万声轻巧鸣声怎么会没有饱含其内心感受呢?不过即便到了春天良辰美晨之时也未必就会等来它苦苦期盼的日子。无论风雨飘摇或是阴晴圆缺,它都日日夜夜在空中穿梭,每当千千万万户家门打开或是关合时它都在振翅扑腾。我沉浸在伤春的苦痛中,不忍心再听它那般悲凉的啼鸣,全京城能否有一处容它停歇的栖息之枝呢?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用的是较为常见的比兴,以流莺的四处飘荡托喻自己于幕府辗转的生活境况,反应诗人内心感受;而三四句则是对流莺啼鸣的描写,诗人写出了它啼叫的不被理解以及即便春日来临也依旧等不到佳期的悲哀。而最后一句则点明了伤春之意,自己抱负落空、年华荒芜的苦郁。
代赠 李商隐
《代赠》是由诗人李商隐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所作的一首诗,代赠表示代拟的送人之物,他在此诗中写出了妇人在与亲人离别后的相思与愁绪,语言文字风华优美,动人婉转,极有情致。

代赠 李商隐
此诗描写的是一位女子在思念情人时的表现:黄昏来临,一名住在高楼中的妇人原本百无聊赖,却在此时突然思念起情人来。她的思念越想越激烈,于是便愈发渴望与爱人相见,甚至很不得心爱之人能够立刻就出现自己眼前。于是这位妇人越是这样想,就越是不能控制自己,竟难以忍耐自己焦灼的思念之情,忍不住急切地想要走到楼边去四处张望,看一看自己想见的人是不是正好来了。
可是才走到一半,妇人又突然意识到他又不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不用看就知道他定然是不会来的,而且就算知道了自己在想着他也不可能就这样飞快地来到面前。于是这位妇人只好作罢返回楼中,她这种反反复复欲见还休的表现,加上她内心难以言明的纠结,使她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走也不是、停也不是。就在李商隐的寥寥几行文字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这样一位坐立难安的妇人就展现在眼前。
诗人在此诗中,用芭蕉与丁香作为拖载物来喻指该女子的思愁,将抽象的思念之情变得具象、可视了。诗句的意境无比美好,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徘徊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