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怎么死的 谭嗣同死前说的话
谭嗣同怎么死的
谭嗣同出生于1865年,然而却就义于1898年,谭嗣同从小就和普通人不同,他虽然生长在官宦之家,然而却十分厌恶当朝政府的所作所为,他从小博览群书,喜好各种各样的文经学,然而却对当时的科举制度深恶痛觉,几次都曾故意不被考中,然而这样一位英雄谭嗣同的死,才会让所有人都觉得遗憾。

谭嗣同雕像
那么谭嗣同怎么死的呢?中日的甲午战争之后,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国家和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清朝政府为了可以自保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割地赔偿的协议,在这危机的关头,以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维新派,想要拯救国家于危难之时,提出了可以发展资本主义的戊戌变法。
然而戊戌变法还没有开始就受到了清朝封建而且顽固的抵制,封建顽固的清朝统治者全力打压谭嗣同等有的维新派观点,尤其是慈禧太后为了可以继续独揽大权,甚至直接幽径了光绪皇帝,并且命人逮捕了谭嗣同为首的众多维新派代表人物,之后在北京菜市处死了谭嗣同,杨锐,杨深秀等戊戌六君子,这就是谭嗣同怎么死的。
谭嗣同的死可以说是国家的一巨大损失了,然而正如其所说的一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革命总是需要人流血牺牲的,谭嗣同愿意用自己的一死唤醒更多的有识之士的救国救民情怀,他愿意用自己的一死来换回国家的自立自强,民族的生生不息。
谭嗣同就义
谭嗣同是我们中国近代有名的政治家,是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现在很多青少年甚至有些中年朋友都已经忘记了那段历史,对于谭嗣同就义也不是很了解,甚至有些朋友不知道谭嗣同是谁。不过如果提起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的参与者,大家或许就会想起一个为了变法英勇就义的勇士,这个人便是谭嗣同。

谭嗣同雕像
戊戌变法是中国人民的一次洋务运动,是为了摆脱贫穷,复兴强国的运动,跟日本的明治维新差不多。可是腐朽的清政府,特别是慈禧太后一群人,并不能接受所谓的戊戌变法,因为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制度的改革,这些废科举建学校修铁路等等一系列积极的举措,对于当时那些皇权派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它侵害了这些帝制独裁者的的利益,所以当时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被这些独裁者逮捕,谭嗣同就义牺牲。
谭嗣同就义是整个清政府维新图强希望的破灭,当时的老百姓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给列强深恶痛绝,谭嗣同就义彻底改变历史潮流,让老百姓看清了清政府不能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任何希望。
当时支持变法的光绪皇帝也被慈禧太后给软禁起来。谭嗣同就义以及很多支持变法图强的人就义在当时对整个清政府是个不小的打击,当时老百姓看出皇权派不愿意放下手中权利,依然干着卖国的勾当。
谭嗣同就义,让老百姓看清楚了清政府是一个不能托付的政府,是一个堕落的政府,是一个不愿意改革自强的政府,是一个只知道享乐,奢侈,签署各项不平等条约的卖国政府,这样的政府必然会走进历史的坟墓。所以在谭嗣同就义后不久,大批的革命者用鲜血推翻了这个王朝,历史再也没有给清王朝生还的机会。
谭嗣同死前说的话
要说谭嗣同为什么会被如此多的人记住,为什么对他的评论都是对他的赞美和佩服,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是一个为了国家不惜一切的爱国人士,而谭嗣同死前说的话更是体现了他的这一品质。

谭嗣同画像
谭嗣同死前说的话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们想要除去那些伤害国家百姓的恶人,却感叹没有足够的能力,但能够为了国家而死,却也值得。在这句话中,每一个字都好像是在和命运做最后的对抗,以及谭嗣同内心的不甘心,而谭嗣同死前说的这一句话,也把谭嗣同的爱国精神完全的体现出来了。
他在有机会逃跑的情况下,没有选择逃亡,而是毅然选择面对死亡,并在死亡之前说了这一番豪言壮语,也体现了他在腐败面前不卑不亢,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临危不惧的精神。
如果换做是其他人,肯定很难做到谭嗣同那样不惧死亡,并还能在临死之前说下这样一句充满热情的话语,更重要的是他的不卑不亢的精神。都说大丈夫要能伸能屈,所以很多人可能对谭嗣同的这一行为感到不解,甚至是嘲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很多人会这样说,可以逃跑就逃跑,以后还会有很多机会,但这个人是谭嗣同,他的精神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他真的逃了,那他就不是真正的谭嗣同了。那时,可能他自己都会看不起自己吧。
总之,谭嗣同从他出生到他最后死的前一秒都在诠释他对国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谭嗣同绝命诗
谭嗣同的《绝命诗》据说是当时谭嗣同在变法失败被捕之后在狱中的一首绝命之作,当时谭嗣同变法失败被捕之后即将要被拉到菜市场的刑法场上面问斩,但是想要自己的变法还没有结果,谭嗣同不由觉得悲伤,同时他愤然而起,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流传千古的振奋诗句。

谭嗣同画像
在谭嗣同绝命诗里面提到了两个人,而这两个人都是就是张俭和杜根,据传这两个人都是当时历史上有名的闲人君子,都有着高尚的个人魅力和品格,然而却都有着相同的命运,谭嗣同的《绝命诗》之所会提到这两人,那是因为他想表达两个人都和自己一样即将受到刑法,但是谭嗣同却不会像他们一样选择避免逃跑。
同时在谭嗣同的《绝命诗》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谭嗣同变法的决心,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贡献给变法事业,他用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向昏庸的清朝统治者宣战,力求是自己的办法可以拥有一定的成果,可以造与黎民百姓。
读谭嗣同绝命诗,我们需要了解他诗里面表达的情感,要读出他为戊戌变法可以成功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要读出他宁愿自己慷慨就义也不愿意逃亡给别人带来麻烦,他要大义凌然的奔赴刑场,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戊戌变法的成果,“我自横刀向天笑”就是他慷慨赴死的最高气节。
狱中题壁 谭嗣同
《狱中题壁》是谭嗣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了,谭嗣同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面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复兴作斗争,然而只要是同封建统治的清朝政府就斗争就是必要随时准备牺牲,而谭嗣同早就看破了个人生死,他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故居内景
在1998年的时候,也是光绪二十四年的时候,谭嗣同在自己的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被清兵逮捕,那个时候的谭嗣同知道自己必将有一死,所以《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那样的环境已经心情下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词,之后谭嗣同就被慈禧太后下令在北京菜市处死了。
众所周知,《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在监狱之中留下的最后诗歌,当时的谭嗣同本来可以有机会逃离的,但是他选择了留下,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劝说谭嗣同逃走时,谭嗣同拒绝了他们的提议,他此时已经决心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曾经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所以,他心甘情愿的被清兵逮捕,被昏庸的清朝统治者处死。
很显然,谭嗣同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狱中题壁》,他是想要更多的人可以了解他救国救民的志向和希望,他渴望可以拥有更多的志同道合以及高风亮节的人和他一样,一起为国家,为民族去奋斗,去牺牲,《狱中题壁》是谭嗣同坚贞不屈的最佳写照,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证明他时刻效忠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