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资料介绍 华罗庚有什么成就
华罗庚的资料
关于华罗庚的资料,大部分人中停留在他是一名杰出的数学家,然而对于他的其他事情却一概不知。华罗庚在1910年出生于江苏金坛,在1985年病逝于日本东京。从小他就喜欢思考,因为常常思考过于认真,便被同伴嘲笑称其为罗呆子。但是这依旧不会改变华罗庚热爱学习的心。他从小就家庭贫困,初中毕业便辍学在家。因为家里没钱交不起学费。不能上学的华罗庚没有放弃,他一边帮父亲料理杂货店,一边在家自学数学。从高中到大学的数学课程,他只花了五年的时间便学完了。

华罗庚
十八岁的时候,因为换了伤寒,他的右脚便留下了后遗症,成了残疾。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就把数学方法运用于实际当中。他说:搞科学就要老老实实,不能弄虚作假,要脚踏实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是这个道理。他也提倡要独立思考,见面少说些闲话,多谈些艺术。可见他的思想领域一般人是达不到的。他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永远在别人之上。
介绍华罗庚资料的同时,不得不提华罗庚的老师。华罗庚的老师熊庆来同样是一个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伟人。他曾经留学多国,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无穷级函数”是数学领域上的巨大成果。他很惜才,为了他觉得值得的人才不惜自助他出国深造。后来在杂志上他看到了华罗庚的名字,了解华罗庚的才华后,毅然请19岁的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学习。
华罗庚的成就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在国际上被称作数学大师,甚至有美国著名数学家说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他足以在任何一个科学院担任院士。这样高的评价从侧面反映出华罗庚背后的成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就高斯完整三角和的历史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他与王元合作的近代数论方面的研究被称为“华-王方法”。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氏算子等都是他的研究成果。在他的带领下,走出来不少的数学奇才,比如与他情同父子的陈景润。

华罗庚
在早年的解析数论问题上,他颇有造诣,因此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华罗庚还将他研究出来的数学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他的足迹,他全身心的投入数学研究,坚持不懈,越努力越勇敢。他所带来的效果是增加生产的同时又降低损耗。工农业生产在他的带领下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奠定了实施规范的基础。
同时华罗庚去过好多企业亲自传授一些科学方法。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和优选法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许多工程项目上也取得了成功。
华罗庚的成就与贡献非常人所能给予,他对祖国的一片炽热之情都是有目共睹的。他曾经放弃了美国欲承诺给他的优厚条件,毅然回到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同时他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科学界的肯定。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华名族的精神支柱。
华罗庚优选法
说到华罗庚优选法也必然会提到华罗庚的统筹法,这两者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今天所说的烙饼问题就是属于华罗庚的优选法范畴,而烧水的问题就是统筹法的范畴。华罗庚致力于研究如何在合理安排时间的方面,于是提出优选法理论和统筹法理论。为了能够合理利用资源,节约时间,华罗庚把数学方法成功应用于实践当中,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并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他在工农业方面以改进生产和提高效率为目的,亲自去一些企业传授自身的理论经验。

华罗庚
一九七八年,华罗庚带着一群人到四川推广他的优选法。有人听了华罗庚关于优选法和统筹法的演讲立即学以致用。中国第一美酒美酒五粮液就有这方面的功劳。当时有个外商希望五粮液能够酿制低浓度的酒,因为在国外低浓度的酒比较受欢迎,然而五粮液的高浓度外国人是不太适应的。但是刘沛龙研究了六年,都没有成功。不是说在酒里参点水就可以降低浓度的,既要保证酒的纯度又要保证酒的浓度,这很难。在听了华罗庚的演讲后,刘沛龙在一个星期内选出了三十八度和三十五度的最好的度数。仅仅只用了一个星期就成功了,不过刘沛龙那六年的摸索时光也为他这一个星期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华罗庚的数学研究成果与方法大大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与经济的提升,优选法就是其中一个“功臣”。
华罗庚的诗
享誉数学界的华罗是世界数学界的泰斗,但是他不觉得有什么好炫耀的。作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数学家,他骨子里还是一位诗人。华罗庚的诗想必很多人都没读过吧。他斗志昂扬,对数学的痴迷使他从小到大都艰苦奋斗,努力钻研。他对他的子女学业上的要求也是非常严苛的。所以常常也写一些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些诗通常都是铿锵有力的,很有激情的。就像他的为人一样。

华罗庚
在一九六二年的春节时期,华罗庚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是这样的:“敢、干、赶”“严、研、验”。横批就是一个“党”。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己的大门上,同时也受到了邻居范文澜的赞美。这几个铿锵有力的字足以看出华罗庚的高尚精神:敢于发现,脚踏实地,争分夺秒,严于律己,钻心研究,学会试验。最后的“党”字也表明他所作的这一切只为党也为人民,只为国家。
虽然他的诗在诗坛上排不了的名词,但是与他认识的很多人都知道他写的一首好诗。他一生都活在数学的海洋里。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他在日本讲完了最后一个关于数学的演讲。他的诗作中大多离不开“数”字,几乎在每一首诗里面都有“数”。他对数学的痴迷于热爱到达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在他七十四岁的时候,他在病床上写下了一首《述怀》。其中有一句便是: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事实证明,华罗庚就像这句诗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