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的作品有哪些
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是江西庐陵人士,与北宋文豪欧阳修是同乡。出生于庶民之家的文天祥二十出头就考取了状元。如果按照戏曲小说中的套路发展,文天祥中了状元之后不是立即和大家小姐拜堂,就是当上八府巡按为民伸冤去了。但戏文往往是落魄秀才写来意淫的,至少这些和文天祥的故事对不上号。

宋度宗画像
文天祥入仕时在位的皇帝是宋理宗,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他在为期间任用奸臣,耽于享乐,南宋国力日渐衰落。没过几年,理宗病逝,如果此时即位的皇帝稍有作为,或者南宋的命运可以改写也未可知,但事实却令人扼腕。即位的度宗皇帝天生智力不正常,荒淫程度却比宋理宗更甚,据说曾一夜召幸三十位宫女。不仅如此,宋度宗对奸臣贾似道的宠幸到了超越君臣的地步,贾似道看重度宗的弱点,常常以辞官相要挟,害得度宗几次痛哭下跪求他回来。有这样的君臣,南宋想不亡都难。纵使有文天祥等忠臣义士匡扶社稷,也只能说是有心救国,无力回天了。
1276年,文天祥被任命为使臣,代表南宋朝廷出使元营和元朝丞相伯颜谈判。这位伯颜丞相在元初也是一位名将,这时候却做了一件不厚道的事——把身为使臣的文天祥扣留了。后来,多亏义士相救,文天祥才得以脱身。这个小插曲并未影响南宋向元朝投降的步伐,没过多久谢太后就带着他5岁的孙子宋恭宗做了元朝的臣子。
不过,文天祥等主张抗元的大臣并未随着投降,而是提前保护宋恭宗的两个兄弟出城,在南方建立“行朝”继续抗元。此后,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斗争持续了近三年,直到崖山兵败南宋王朝才彻底宣告灭亡。然而,王朝虽然更替,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却流传至今,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
文天祥作品
作为南宋末年的抗元领袖之一,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相当高,只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曾中过状元。作为科举时代的金科状元郎,文天祥的才学自不必说,只不过由于战争等缘故,文天祥作品本来就不多,尤其以学术著作为少见,多见者乃诗词和序言、赞、辞、颂,代表作有《文山诗集》《集杜诗》《指南录》等。

文天祥画像
文天祥作品以诗词数量最多,也最为宝贵,他的诗词集中在《指南录》以及《指南后录》中,另外《吟啸集》《十八拍》中也有少量词曲。文天祥的诗歌创作及其风格特点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文天祥任赣州知府开始到夜走真州结束。这个时期的文天祥刚开始聚义起兵,对于收复失地和复兴国家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诗歌的风格明快、豪放,令人读之热血沸腾。如《赴阙》一诗这样写道:“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全诗虽表达了复国过程辛苦之意,但此时的作者有“填海”的凌云壮志,眼中尽是前途之光明,那一点“楚月”“吴霜”的摧残又算的了什么呢?
从“夜走真州”开始,文天祥的诗歌风格开始转变。此时的南宋“行朝”被奸臣把持,文天祥虽然被委以高官,但没有实权,因此诗词中开始显露出旅途艰难之意。特别是崖山兵败之后,文天祥心如刀绞如,诗词风格集沉痛悲壮,又不失典雅。如《南安军 》一诗写道:“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该诗以城郭沦陷和山河永在进行对比,表明了文天祥对于复兴大宋山河的信念和对敌人的蔑视,末两句则突出了作者以死报国的决心。
由于文天祥流传后世的作品大多集中于抗元后期,且多为感慨时事、抒发胸臆之作,故被后人称为“史诗”。
文天祥千秋祭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名臣,他忠贞报国、誓死不屈的精神成为后世之榜样。几百年来,文天祥从来不乏仰慕者,历来学者对他也颇多赞誉之词,《文天祥千秋祭》即是当代作家书写文天祥精神的优秀作品。《文天祥千秋祭》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卞毓方,他以洋洋洒洒五千多字,通过对史实的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写下了一篇动人心弦的大散文。

文天祥画像
文章的前面部分是引子,通过对比喻手法的运用间接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文天祥形象,并借以引出下文。“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七百六十岁。七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当他死时,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
文章的中间部分写文天祥被羁押之后,元政府对他的几次劝降,不仅正面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品格,也从侧面体现了文天祥的投降对元朝政府统治江南的重要性。“在北地,考验他的人格的,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但见,各种身份的说客轮番登门……”文章的后面部分则集中描述了文天祥创作五言律诗《正气歌》的原因及过程、影响。“既然无法复宋,那就留下了一腔正气在人间,激励后人吧......”在历史上,文天祥被俘后自杀未成便忍辱活了下来,但他活着不是为了残喘性命,而是为了完成使命,而他的使命便是创作《正气歌》。
《文天祥千秋祭》这篇文章是卞毓方“大散文”的代表之作,作者于文中多处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给予了文天祥的人格以高度肯定。
文天祥正气歌
《正气歌》是南宋文天祥的代表诗作之一。公元1279年,文天祥被元兵俘虏,见劝降不成,元朝统治者便将其收押于牢狱之中,以挫其锐气。

正气歌
文天祥入狱前后,前南宋状元的留梦炎、元朝宰相阿合马,以及在北京当”国公爷“的宋恭帝先后多次劝文天祥投降元朝,皆被凛然拒绝。身在狱中的文天祥,并未意志消沉,而是立志写出勉励世人的正气之诗。1281年夏,在环境恶劣的监牢里,一代英杰文天祥流传千古的正气之诗《正气歌》。文天祥正气歌为五言诗,全诗共六十句,句句珠玑,读来朗朗上口。
正气歌的开头交代了写作背景,写道:“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接下来是《正气歌》的诗文,“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诗的开头即点出“天地有正气”,至“时穷节乃见”;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列举出历史上有名“正气”人物,以他们的精神为例,表明正气的力量之大以及自己将效法先人的心志。接下来,全诗用八句道出浩然正气的重要性,指出正气存乎天地,贯穿日月,为三纲所在以及道义的根本。
在《正气歌》的最后,文天祥由古人的遭遇联系到自己的命运,表明自己虽身处牢狱,处于肮脏晦气的环境当中,但自己被一身正气包围,无论何种邪气都不能入侵,因此能做到坦然面对命运。《正气歌》通篇文辞隽永、激昂慷慨,充分体现了文天祥才学及其不朽的爱国情怀。
念奴娇文天祥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末年的一代名相,作为宰相的文天祥不仅因其宁死不屈的气节而被后世纪念,亦因其诗词的豪迈而被后人所称赞。文天祥的诗词颇有意境,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到:“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王沂孙)、叔夏(张炎)、公谨(周密)诸公之上。”

文天祥朝服像
文天祥的词作《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作于1279年,乃其被押解至大都途中与友人的惜别时所作,这首词意境幽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文天祥词曲的代表作。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念奴娇·文天祥
文天祥自知大都之行有去无回,因此这首词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韵味”。在缥缈无垠的江边,文天祥与友人依依惜别,见江边诸景,遥想吴蜀当年,不禁痛惜英雄末路,感慨国破家亡。同时,作者借古述今,以古人的英雄壮志表明自己绝不侍奉二主、向元朝统治者屈服的决心。《念奴娇》只寥寥数句,而作者文天祥的爱国之情与凛然气节却真实而感人。因此,这首《念奴娇》不仅是一首好词,也是一首英雄悲歌。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