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是怎么回事的简介

正在使用人数

1884年中法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法国军队势如破竹,屡败清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归因于清朝驻军将帅怯懦无能,操练不足的士兵有数量没质量,战斗力不足,北宁、太原和兴化接连失陷。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后表现荒唐,关键时刻居然还想着撤换疆吏廷臣来。

小知识:1884年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是怎么回事

1884年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是怎么回事

时间:2016-03-12 04:16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1884年中法战争

1884年中法战争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法国军队势如破竹,屡败清军。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归因于清朝驻军将帅怯懦无能,操练不足的士兵有数量没质量,战斗力不足,北宁、太原和兴化接连失陷。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后表现荒唐,关键时刻居然还想着撤换疆吏廷臣来掩饰败绩,很快屈服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1884年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是怎么回事

中法战争画像

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为止,为中法战争第二阶段。野心勃勃的法军六月到谅山附近的北黎地区,无理要求清军退回中国境内下不成,便恃强前进,开枪打死清军代表,引发观音桥事变,没有一点防备的清军损伤惨重。过分的要求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满足后,谈判破裂,法国重新诉诸武力施压政府,派去装备精良的远东舰队意欲强行占领福州和基隆,刘铭传顽强抵抗败退淡水,占领基隆的法国再犯淡水不成转而对台湾实行了海上封锁。

1884中法战争中,怯懦和腐败的政权下清政府担心战争中发生民变和兵变,几乎没有停止过和法国关于和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后来1885年年近70冯子材率卒拼死换来镇南关大捷,扭转形势,使中国在军事外交上处于有利地位,不料这个难得的胜利果实却被寻求妥协的清政府葬送了,不久清政府便撤兵与法国缔结和约,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

在清朝末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紧接着各国列强发现了中国这一片“肥肉”都想来分一口,法国也不例外,向中国发起战争。人们在形容一场战争时或用失败或用胜利,但在形容这场战争时却都说中法战争不败而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1884年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是怎么回事

中法战争形势图

1885年,法国看到其他列强在中国纷纷获得利益,自己也十分不甘心,终于开始向中国发动战争。与法国军队对阵的是由老将冯子材带领的军队,在对战的过程中他们表现的很勇猛,战事也十分的激烈,在几经反复之后终于成功镇守了镇南关。不仅如此,他们还继续南下收复了之前已经被法国攻占的地方。在就在中国的军队一次次获得胜利,士气高涨的时候,清政府却突然下了一条命令,全面停战,不允许进行任何的反抗,更甚的是在之后的谈判中还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法国虽然在战场上没有取得胜利,却在谈判中得到了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没有失败却以失败来告终,这也就是中法战争不败而败说法的来由。

那么隐藏在中法战争不败而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时,清政府已经经历了多次战争,而且每次都失败,和外国签订了很多的条款。清政府这一次想要借这次胜利作为一个筹码和对方进行谈判,进行求和。再加上当时列强纷纷占领中国,他们不希望清政府赢,不希望清政府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所以也纷纷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不能承认自己的胜利。面对重重的压力和清政府当时人员的胆小怕事,最终本属于自己的胜利智能让与了他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猜你喜欢:

与“1884年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是怎么回事”相关的热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