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的生平简历 关于刘哲的故事
刘哲简历
刘哲是民国时期的官员,满族人,祖上是由镶红旗在顺治十一年抬入正白旗的。1900年的时候,刘哲考入了北京大学师范科,之后又转入北京大学文科学习。从北大毕业之后赴日短期留学,之后就回国,做了吉林政法专门学校的校长。因为德高望重,为人正直,所以被选为吉林省第二届、第三届参议员的议员,之后又被选为议长,还曾跟着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召开的九国议会。

刘哲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进驻北京,刘哲也因此出任了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兼任了京师大学堂的校长。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中,刘哲因为陪同张作霖同行而被炸成中上。南京政府在东北舍弟政务委员会之后,刘哲被任命为委员。
九一八事变之后,刘哲被南京政府认为为事接收东北委员。1933年,哈尔滨被日本攻占,刘哲也离开了自己领导了五年的豪尔滨工业大学。后来刘哲来到了抗日名将宋哲元的麾下,在他手下做抗日工作。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刘哲和其他几个人又赶到西安劝说张学良把蒋介石放出来。之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幽禁,刘哲等人也经常到溪口探望。张学良到台湾之后,几人之间的来往据更加密切了。1948年,蒋介石召开了第一次检察院回忆,刘哲被任命为是检察院正、副院长。在解放前夕去了台湾,1954年,在检察院副院长的任期内客死台湾,终年七十四岁。
刘哲的故事
刘哲的故事有哪些呢?刘哲在东北有很高的威望,德高望重,很受人尊重。他之所以能够出任京师大学堂的校长,除了因为和张作霖关系匪浅之外,也因为刘哲是造诣很深的诗人和书法家。

刘哲
1926年在哈尔滨兴建的"霁虹桥"的桥名,就是刘哲亲自取的。“霁虹”是引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著名书法家成多禄曾出版行书字帖,这个字帖有一篇序,也是刘哲所写的,此篇序文在吉林文坛中被誉为杰作。1928年刘哲的侄子刘毅之居住的宝山屯,这里本是刘哲的故居,但是由刘毅之居住。这座楼重修门楼时,永吉县政府亲送了匾额,刘毅之也请来了阎魁书写门对,要送到吉林去制作的时候,正好碰到了刘哲回到吉林。刘哲看了这门联认为其中有一字用的不太恰当,所以就自己另写改了上去。等到刘毅之挂匾宴请宾客时,刘毅之接来了阎魁,见门对被刘哲改写了,就生气不愿意金门,后来经过亲友们的劝和,而刘哲又亲自写了书信道歉,这件事才算了了。两位书法家纷争的故事,在街头巷尾曾传议一时。
光复后南京市面的商业匾额,多是于右任、居正、刘哲所题写。南京达官显贵的客厅中多数挂的是于右任大草中堂,刘哲的隶书对联。可见刘哲的书法,已誉满金陵。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校长时加入了马忠骏组织的松滨吟社。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