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与婉约派 周邦彦的作品欣赏
周邦彦婉约派
婉约派是中国古代宋词中的一个流派,和婉约派相对应的就是以大文豪苏轼、辛弃疾为大代表的豪放派。婉约,从字面来理解的话就是,婉转含蓄的意思。这也真是婉约派的主要特点,该派别的词主要内容侧重的就是儿女情长,词的结构则大多缜密深细,音律十分婉转动听,语言则圆润精致,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其中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周邦彦《兰陵王·柳》配图
周邦彦,出生于公元1056年,字美成,号为清真居士。是钱塘即现在的浙江杭州人。他曾经做过太学正、知溧水县等官职。少年时期的周邦彦个性洒脱不羁,不管对于读书确是非常热衷的。在宋神宗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汴都赋》来称赞当时推行的新法,到了宋徽宗继位之后担任了徽猷个待制和大晟府提举的职位。周邦彦被后世之人称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广泛吸收各家所长看,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把婉约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后世的婉约派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被后世婉约派的词人尊称为“正宗”。他还开创了了格律派的先河,为词的艺术形式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兰陵王·柳》、《苏幕遮·燎沉香》、《西河·金陵怀古》等。他于1121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婉约派和豪放派并无高下之分,他们只是在词的风格上有所差异,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和遗产。
琐窗寒周邦彦
《琐窗寒·暗柳啼鸦》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所创作的一首词,该词又被叫做《琐寒窗·寒食》。该词主要描写的是作者在年纪很大的时候在外面远游,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悲凉感情。该词出自《片玉集》,后来也被收录了《宋词三百首》之中。纵观全词,在忽此忽彼的时空转换之中,吐露了作者复杂的心情和思绪。而且字句典雅,充满韵味,在巧妙化用前人诗句的同时又没有给人雕琢之感,独具匠心。

诗词配图
全词一共分为上下两阙。我们先来看上阕:在昏暗的柳树上有乌鸦在啼叫,我穿着单衣站在朱红色小门的帘外,看到落下的桐华已经占了半亩地的庭院,院子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而天正下着大雨,实在是让人忧愁不已。雨打在空荡荡的阶台上,一直下到深夜还没有停止。这种情况使得我产生了和当年李商隐相同的心情:期盼着有一天能和爱妻一同在西窗下剪烛,对他诉说雨中思念的情景。又好像在年轻的时候,夜宿在楚江边,风刮进了屋子里,使得灯不停地晃动,终于品尝到了在外漂泊的滋味。在上阕之中作者通过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和回忆的情景抒发了一个人飘荡在外那种孤寂无依的心情。
然后是下阙:我已经有了迟暮的感觉。在平时游玩的地方,因为碰上了冬至之后的寒食节,京城里的旅店客舍都已经不见人烟了。于是我只能到酒楼上和狂放不羁的酒友们喝酒买醉。想到我家乡的东园里,桃花一定开的正艳,还有那个长着小嘴唇、面颊上有浅浅酒窝的人是否还是一样漂亮?哪一天我回到家中的话,一定会有残余的花朵在等待着远方归来的我带着美酒佳肴去观赏吧。下阙主要写的是在寒食节的思乡之情,通过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衬托出了自己对家乡真切的思念。
周邦彦菩萨蛮
《菩萨蛮·梅雪》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周邦彦,收录于他的文集《片玉集》当中。其中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比较常见的”菩萨蛮”,而“梅雪”才是该词真正的名称。该词乍看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就是一首普通的写景词,实则是通过吟咏梅雪来抒发漂泊在外的异乡人的艰辛,其中也暗含了飘零不偶的感概。全词只有八句,但是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交融,可谓浑然天成之作。

诗词配图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新旧两党争斗最激烈的时候。那时候就连原本应该是一心求学的太学都成为了两党的争斗场。在周邦彦进入太学之前,有一个名叫虞藩的太学生向朝廷上报太学存在授课不公的现象。这本应该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但是却被新党所利用,最终引发了一场震动一时的大案。结果就是在太学内任教的旧党成员不是被流放就是关进大牢。自此新党便成为了太学的主导,他们的学说和思想也成为了太学的标准教材,而与之相对的是,任何违背他们宗旨的学说都会被视为邪门歪道。其中新党的领袖王安石的威望和诠释达到了最高峰,太学教授必须按照他的解说上课,学生也必须以他的学说应考,谁要是敢提出反对的意见就被无所不在的眼线给告发。可见当时周邦彦身处环境之恶劣。
该词借对景物的描写巧妙地抒发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愤懑之情,既达到了抒发感情的目的,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无论是在词句上还是感情上都是无可挑剔的精品。
周邦彦夜飞鹊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代表词作。其中”夜飞鹊“是词牌名,而”河桥送人处“则是词的第一句。该词出自周邦彦的文集《片玉集》之中。该词先追忆往日送别的情景,然后写宴席的散场,匆匆分别的情景。该词表达的感情是对个人身世浮沉的悲叹,之后又变为了对民众所受柯南呢的关心和无法改变这一局面的悲愤之情。该词似然也夹杂了个人的依恋之情,但是从全词来水已经摆脱了那种个人的小情小爱,更多的是一种欲罢不忍的踌躇和沉重的思虑之情。

《夜飞鹊·河桥送人处》诗词配图
该词一共分为上下两阙。先来看上阕:在河桥旁边的亭子和情人告别,难舍难分,一直到了深夜,凉意渐渐重了,而我们竟然不知现在是什么时间。天边的一轮残月拖曳着余辉慢慢地向西坠落,地上铜盘中的蜡烛也快要燃尽了,清凉的露水打湿了衣襟。离别之前的相聚已经接近了尾声,探起头听风传来渡口的鼓声,看看树梢上的光影,应该已经是黎明时分了。那边的花骢好像通人性,即使我挥鞭催赶,它行进也十分缓慢。上阕主要通过描写送别的情景,来抒发依依不舍之情。
然后来看下阙:送别情人之后,我满怀忧愁地踏上了归途。渐渐渡口上嘈杂的人声已经渐渐远去了。原野上十分空旷孤寂。原来归途竟然是如此的遥远孤单。我没有想到再次来到当初和她分别的地方时,不但没有看见她的一点痕迹,而且连小路都已经难以分辨了。斜阳照着菟葵、燕麦,长长的影子好像与人一样齐了,我在那和她相依过的草丛边不断徘徊,用酒浇地,向西方望去,好像丢失了灵魂的样子。下阙主要写的是离别之后的感想,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周邦彦 渡江云
《渡江云·晴岚低楚甸》是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周邦彦的作品。其中”渡江云“是词牌名,“晴岚低楚甸”则是词的第一句。这首词一共分为了上下两阙,上阙主要写的是杨柳逐渐抽芽的初春时节,下阙写的是水槽已经慢慢长长的深秋时节,作者通过描写春天和秋天截然不同的两种精致,表达了在旅途中对春色的喜爱以及对命运困苦的悲愤之情。

诗词配图
我们来详细看一下词所描写的内容。首先是上阕:晴日山中的薄雾已经铺满了南方空旷的原野,春的气息最先是从鸿雁的双翅下透露出来的,它们结成了壮观的队伍从沙滩上腾空而起。骤然之间春天就已经来到我的眼前了,我询问什么时候春的脚步会来到深山中。那鲜花绿草,在舒卷开合之间,被上天以最大的力量装饰着春天。那在田头道旁气千丝万缕的杨柳,枝条已经渐渐生长出来可以遮蔽立在枝头的乌鸦了。上阕写的是初春到来时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无限的人外之情。
然后来看下阙:令人叹惜的是,沿着东流注入长江的清江水向西流去,装饰华美的游艇向着汴京进发。这是酒宴已经结束,人都离去的场景吗?还是在忧愁那阵阵江风无休止地拍打着船头的旗尾,夕潮也汹涌地溅湿了头上的乌纱帽?夜晚悬在江空上的一轮弦月,映照着船只慢慢靠近港湾。阴郁无法排解,面度着闪烁的银灯,一次次地把灯花剔下。下阙主要写的是通过描写眼前的景事,抒发了作者对命运不济的忧愁和悲愤之情。
周邦彦烛影摇红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是由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周邦彦改写而成的作品。之所以说是“改写”而不是“创作”,是因为这首词原版并不是由他所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当时的皇帝宋徽宗的要求下进行改写而成的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写其实是比创造更困难的事情,因为改写这首先就是要迎合皇上的喜好,之后便是要保持原作的主旨和风格,最后则是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点。而周邦彦不但达到了这三个要求,而且做得可以说是完美无缺。

诗词配图
周邦彦改写的第一步就是拓展了原作的容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首词的上阕全都是他增加的。原作原本是写离愁别绪的,于是周邦彦便在上阕中把原作的时间往前进行了推移,并着力刻画了原作中所描绘的女子的容貌,以及两人之间的情投意合。这就为下阕描写思念之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改写的第二步便是在下阕上进行了几处改动。原则则是让原作的主旨表达得更加充分。其中原作中的“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改为了“夜阑饮散春宵短”,这个改动不仅使得语句语句更加精炼,也写出了男主人公在夜晚饮酒之后的孤寂惆怅。第二个改动则是把“尊前谁为唱阳关”改成了“当时谁为唱阳关”,这个改动的绝妙之处在于把原作简单的叙述眼前之景变成了回忆往日的情景,这样一来不仅在写法上显得更加婉转,也突出显示了主人公久久不能消散的思念之情。
经过周邦彦的改动之后,这首作品变得主旨更加凸显,而且结构更加严密和紧凑,打上了深深的周词风格。使得这首词作变成了一首真正的佳作。
周邦彦 齐天乐
《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嗲表作品。这首词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和客居在外的忧愁之情。这首词的创作的地点应该是在金陵应该是在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时间则是在作者当溧水县令的前后。当时的周邦彦正滞留在金陵。此时朝廷中新旧两党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这对于他的仕途生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是作者便借这首词来缅怀故友和迟暮之情。

诗词配图
这首词一共分为了上下两阙。我们先来看上阙的内容:秋风萧瑟,秋景萧条,我的心情也跟着孤寂寥落,就好像被杂草所掩埋遮蔽的台城一样。身处异乡有恰巧是晚秋,不禁悲从中来。傍晚的时候寒意四起,蟋蟀的叫声就像在劝人织布,时断时续地听到了闺房中的女子正在赶制御寒的衣服的声音。署去凉来,撤去了花簟,铺上了罗裀。即使夏天所用的都已经收藏起来了,但是却还留着当时的清夜聚集了萤虫用来照着我读书的綀囊。上阕主要写的是秋意渐渐重的惆怅之感。
然后是下阙:在荆江逗留的时间越久,和老友碰面并离别之后的思绪便越悠长,登临高处,只求一醉,用来消除忧愁。忽然看见夕阳下沉,纵然酩酊大醉一场,但仍逃不过忧愁的包围。下阙主要写的是对故人和往事的追忆。
纵观整首词,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借秋天萧瑟凄冷的景色抒发自己对友人无尽的感怀和独自漂泊在外的那种孤寂怅惘之情。
周邦彦 拜星月慢
?《拜星月慢》这首词咏诵的是情感,出于作者的幻想,让读者能够感到他勾画出来的一副靓丽女子的形象。

周邦彦所刻画的绝世佳人
上片写的是词人第一次跟情人相见时的情景,是多么的清幽,以及自己内心极其高兴的情怀,在他细腻的描绘下,显得生动。下片的前半段继续写往日词人跟情人在一起的欢悦,中间仅仅是用“苦惊风吹用”一句,轻描淡写的交待出了之前的只不过是在回忆,把实景变为了虚景,以及在结尾的几句对环境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凄苦和对情人思念的难耐之情。
上片不惜篇幅,通过大量的辞藻刻画,描绘出佳人的美,是如此的不同寻常,最后用“总平生稀见”一句话总结自己对她的爱慕,平生、稀等词再次突出了佳人的美,这是词人至今为止见到最美的。“笑相遇”之后的几句,写出了初见佳人被她的惊艳所吃惊的感受,根本不用多余的辞藻刻画,就能够从侧面叙写,达到虚处传神的奇效。还写到了见到佳人之后,对其格外的倾慕,加倍地写出能够看见佳人一面的难能可贵。反而在下片中,词人的感情叙述上有很大的起伏,“哭惊风吹散”一句道出了词人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苦楚,其相思之情足以断肠,所有的感情就在“苦”字当中足以表达。
在整篇词当中,其结构上是将虚实相结合来描写,通过一虚一实的描写,达到传神的地步,读起来让人感到余韵悠悠。
周邦彦 点绛唇
《点绛唇》是周邦彦从京城回到故乡时有感而发所作。“辽鹤归来,故乡多少伤心地。寸书不寄,鱼浪空千里。凭仗桃根,说与凄凉意。愁无际。旧时衣袂,犹有东门泪。”

周邦彦《点绛唇》
开头一句的“辽鹤”是用典,传说中有个辽东人,外出学道,后来化身为鹤,飞回故乡。词中的这只鹤就是词人自己,他回到了故乡,可是故乡却是可以勾起他无数伤心难过的地方。后两句的“鱼浪”也是个典故,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除了鸿雁可以传递书信,其实还有游鱼。原来,故乡有一个词人过去的爱人,但是等他们分隔两地后,一直从来没有寄过一封信。这也就是词人回到故乡后伤心落泪的原因。
“凭仗桃根”还是用典,是说让女子的妹妹来转达,说的是自己的凄凉。为何要靠她的妹妹来转达呢,因为多年过去已是物是人非,女子大概早已嫁为人妇,词人不能再直接去找她,所以要避嫌。一句“愁无际”短短三个字,真的是悲凉愁绪无边无际。而旧日的衣服袖子上,到现在还留着女子当时在东门送我时留下的泪水。词人看到旧日的衣服,想到是过去的感情。当时的泪水自然是不能留到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其实是感情,是回忆。如此道来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首词用了好几个典故,但并没有刻意之感,因为这是正是词人的真实感情,说是怀乡,实则是怀人。
浪淘沙慢 周邦彦
《浪淘沙慢·晓阴重》是以偶北京送著名词人周邦彦所创作鄂一首词,被选入了《宋词三百》之中。这首词的标题一共由两部分组成,其中”浪淘沙慢“是写词常用的词牌名,而”晓阴重”才是这首词的真正名称。该词的主旨是伤春感怀,全词一共分为三阙,上阕写的是追忆当年时令节候和折柳告别的情事。中阙写告别之后的所思所感,而下阙写的是虽有埋怨,但是却不是埋怨人,而是怨春天不和人相约。

《浪淘沙慢》配图
我们来详细看一下该词的内容。首先是上阕:在一个阴云密布,浓雾笼罩的清晨,在南街上的马车正等待出发,而东门外的宴席也已经停歇了。柔嫩翠绿的枝柳正轻轻拂过人的面庞。而我则用手掩面擦拭泪水,亲自把送别的杨柳采折。想起在汉浦分别之后,她就好像远去的鸿雁一样不知飞到了哪里,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消息传来。上阕主要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清晨冷清孤寂的场面来烘托出了词人凄凉悲苦的心境。
之后是中阙:我满怀深情地望着缥缈高远的天地,在这个冷风清的时节,我只能一个人品尝着长夜漫漫所带来的孤寂。感叹于在人世间最令人难以忘记的是离别之苦。手中握着的翠玉杯中的酒还没有喝完,只愿接着天上的残云留住西楼落下的明月。中阙延续了上阕悲凉凄苦的情景,进一步描绘出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最后是下阙:用丝织的衣带已经退却了光泽,绣被也叠放在一旁,连环锁已经解开了,旧人的香气早已消散。我久久地唱着怨歌,玉壶被我敲得边角残缺。可恨的是春天不于人相约,用来装点夜色的只剩下满地的梨花了。下阙一连用了五种遭到毁坏的事物,诉说了离别之苦对人的折磨,同时也变达了怨恨的深重。
荔枝香近周邦彦
?《荔枝香近》这首词表达出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游子在外的伤感之情。创造于1073年,年初周邦彦就从荆州出发,将要前往长安求学,行进在楚江附近的时候所作。

大词人周邦彦
冬天刚刚过去,其寒冷犹在。一缕斜阳照在水面上,寒风阵阵而来,吹得花瓣片片而落,满地的红,可惜只是凌乱的铺满地面,随着风降落在江面上。寒冷的风袭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其中夹杂的花香,其香味使人迷离。
到了黄昏之后,这本来就是人们最惆怅的时刻,更何况词人如今远离家乡,成为一个游历于它乡的游子。身处它乡,根本就没有任何依靠,相逢的都只不过是陌生人。在这百般无赖下,只好早早就寝,四周寂静,聆听着雨滴滴落敲击在窗户上的声响。猛然回望,却看到梁上的两只乳燕,它们紧密地贴在一起,是多么的缠绵,多么的让人觉得甜蜜。
上片运用了细雨、双燕等意象,抒发了自己由于远离家乡之后,内心极其孤苦寂寞的感情。在下片中,描写了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希望能够跟妻子剪烛等画面,这些都是在虚写,但能够表达出词人想要回归家乡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冀。词人还化用了李商隐的诗歌,让人更加感到词人想要回家的向往之情。下片中还运用了衬托手法,描绘了自己将要行舟出发,江浦上早已一片绿,来烘托出自己归家的心切。
整篇词是在描绘一幅又一副凄美的景象。
周邦彦玉楼春
?《玉楼春》这首词创创作于1908年,是周邦彦在庐州离任时所作,词人将要离开桃溪,回忆起了在这居住的时光,内心甚是伤感。

草书周邦彦《玉楼春》
桃溪的水依旧在奔流不息的前进,根本就不愿在此居住下来,秋天的莲藕只要是断了之后,根本就没有可以连接的地方。回想起当初在赤阑桥旁,两个人在此互相等候,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人在黄路旁边徘徊。
山岫多么的高耸,依旧被烟雾所笼罩,远远望去只能够看到青苍点点,根本就不能数清,归来的大雁背靠着夕阳,红霞漫天铺满,此时正要太阳西下。人生就跟白云一样,注定要飘入江天,离别总是伤感的,就跟满地的花絮一般粘稠。
这首词先是由一个神仙恋爱故事展开,描写出词人跟情人离别之后,他再次旧地重游的伤感之情。整首词都是在对偶,让人感受到凝重的情感,情深而意长。
最后一句,雨后的地面,铺满了掉落下来的柳絮,紧紧黏在地面上,形象生动的表达出了词人此时此刻感情的胶着,那股纷乱的心情也随之烘托出来。运用了两个比喻,但都不是浑然天成,都是刻意而为之的那种类型,但也生动地表达出了词人内心的感情,让人读起来沉厚有力,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刻意雕刻的痕迹。“情似雨馀粘地絮”可以说是这首词的词眼,这篇词都是围绕这个感情来抒写。
通篇的对偶,也让人感受到了词人语言功底的深厚,不愧是文学大家。
虞美人周邦彦
?《虞美人》写于周邦彦处在荆州时期,他在此担任教授一职。本篇表达出词人羁旅生活的伤感之情。

封俊虎草书周邦彦《虞美人》
上片主要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情感,开头两句就描写了春雨朦胧时的景象,用“廉纤”二词写出了春雨连绵不断,到了傍晚依旧下个不停,把自己的伤别和离愁之感寄托在春雨这个意象当中。此时已到黄昏,飞雨依旧在连绵不断的下,这也为下片抒发情感奠定基础。
下片主要写的是伤别之事。词人在楼人跟友人们痛饮,这只是离别的前夕,友人们都在为他饮酒饯别。“浮香絮”写出了词人在饮酒的时候,看到池塘上飘落着花絮,象征着自己就跟这些花絮一般,漂泊天涯。“细作更阑语”写出了二人将要离别,却又不忍心离别的伤感之情,夜静人深了,只好细语长谈。
“乱如云”这三个字比拟鲜明,将词人自己内心的烦乱之情,犹如翻滚之云一般,没有结构的勾画出来。“一窗灯影、两人愁”这一句话前后字数上虽然不对等,但其意思是对偶句,灯影跟愁人相对,灯和人都是有形却没有无声的存在,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婉之境,这个时候无声胜有声。“又是”二词起到突出重用,提醒读者,他们的离别,这早已不是第一回,让人感到惋惜。
这篇词的主要特点就是画面极其富有变幻,通过词人细腻的描写,来寄托自己忧愁之感,使整个事物和画面呈紧密联系,情景相交融,表达出了更加浓郁的羁旅愁情。
解语花周邦彦
?《解语花》的作者是著名的词人周邦彦,从这首词就能够看出周邦彦自身功力之厚,能够填补任何词漏,但是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并没有很高明。因此这首《解花语》常常会被后人所不重视。

热闹灯夜
蜡烛任由风吹,却依旧在燃烧,花灯早已被夜晚随之带来的露水所浸湿,然而街市上的灯光依旧交相呼应,可谓是红灯酒绿。月亮早已高高挂起,其皎洁的月光照射在屋瓦上,云层正在逐渐的消去,就好像光彩照人的仙女将要降临人世。那些南国少女,她们个个穿着别致,个个都腰细如馅。大街小巷锣鼓齐鸣,人影一直在涌动,每条道路上都挤满了人,可谓是热闹至极。
不由让人回想起当年京城的那晚,也是一个灯夜,千家万户竟先点亮灯火,让人感觉像是百天一样光亮。姑娘们都笑嘻嘻的出门游玩,在那些游玩的香车上,时不时的丢出罗帕。在那些相遇的地方,必然是尘土飞扬。想必今年的京城也是这般景象把,可惜我看不到,这只不过是我对过去生活的眷恋。时间已经不早了,还不如乘车早点回去,任凭这些人们尽情的玩耍。
上片讲述的是作者的所看所景,然而在下片回忆起以往在京城游玩灯夜的情景。用“因念”二字来勾起过往的回忆,在结尾处让人感到今非昔比的感受格外强烈。自己早已饱历沧桑,早已没有当年的情怀,这些都是属于青年人的轻狂生活,而属于我的时光早已过去,来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的回忆之情。
一剪梅周邦彦
《一剪梅》又是周邦彦的一首咏梅词,而这一曲调的词牌名就是出自这首的开头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取的是前三个字。后来也因为别的词句而有另外的词牌名,不过最出名的还是这个。

一剪梅
词人咏梅,开头就点明了梅花在他心目中的美是一个字“娇”,而且不是一般的娇美,是“万样”的、风情万种的。他吧梅花看作美人,斜插在树枝上,仿佛是眉梢上稍稍的一点,在那里微笑着,风中的舞姿轻盈得飘若惊鸿,仿佛是在对酒宴上的我们拍着手招呼。
夜渐渐深了,也渐渐冷了,酒意也慢慢消去了。经常可以听到美人的衣袖里玉镯敲碰的声音。城头上是谁在催促着打更,银饰的漏壶怎么样了,让明天的早晨来得更晚一些吧。漏壶是古时候用来记时的仪器,沙漏或者水漏,而打更则是人为的报时。词人提到时间,主要是目的可见最后一句,他是希望时间过得更慢些。
这首词上阕写景咏物,把梅花比作娇美的女子,又是眉梢,又是微笑舞蹈,又是拍手相招,栩栩如生,美不胜收。而下阕抒发情感,词人原本是饮酒赏梅甚是乐趣,可是随着夜深,用来消愁的酒也慢慢消散,清醒的他又想起来心里的那个她。然后突然听到外面传来的打更声,不甚哀伤。他不愿太阳升起,不愿第二天的到来,只想慢慢享受这凄清的夜晚。
周邦彦的这首《一剪梅》在他的众多词作中并不十分出彩,出名的原因还是因为造就了这一词牌名,后世最著名的还是李清照的那首。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