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是哪个朝代的 王勃的诗词作品
王勃是哪个朝代的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已经知道了王勃这一个历史人物,那么,王勃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王勃石像照
唐朝是我国的一个鼎盛时期,而在唐宋时期,我国的诗词可以说发展到了一个巅峰。在我国的唐朝时期,出现了数不胜数的著名诗人,而王勃就是其中一个。
王勃出生于公元650年,而唐朝在618年才开始建立。所以,王勃所在的朝代是初唐人士。而王勃也与杨炯、骆宾王以及卢照邻三人并称为“初唐四杰”受到很多文人雅士的赞扬。同时,也纷纷土超围观,在官场上展示自己的学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在朝中大臣阎都督的宴席上写出来的。
一开始,阎都督之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在众人面前为自己长脸,但是王勃却因为喝醉了,不懂得人情世故。阎都督看见王勃抢风头,心中十分不悦。但是在听完王勃即兴写下的《滕王阁序》之后,连连称赞王勃乃不世之才。也正式因为如此,使得王勃这一个人被更多的人知晓,并且敬仰王勃的才华。
王勃是哪个朝代的?王勃生于唐朝,可以说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唐朝时期,对于学识文化十分的重视,给及了所有爱好文学的人一个很好的大环境。在加上唐朝统治者对于知识分子有很大的有待,这使得很多人想要通过学习,从而进入官场,发挥自己的才华。王勃虽然怀有大才能,但是却英年早逝,在其二十六岁的时候,便因溺水而死。
王勃的诗
王勃是初唐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且为四杰之首。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流传于世的诗有80多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江亭夜月送别》等等。

王波画照
王勃的诗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同时又兼有新时代的气息,壮阔明朗而又不失慷慨激越,不同诗句间各有其独特的味道和意境。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如《临高台》《采莲曲》《秋夜长》等等都是经典之作,在这些古诗中,王勃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嘲讽,同时又饱含了对于穷苦大众的理解和同情,在这些作品中,王勃继承了六朝的华美辞藻,结合了乐府民歌的传统,给人以全新的境界感受。
王勃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中的翘楚,虽写离别之情,却落脚于相互勉慰,意境开阔,少了离别的伤感嗟叹,多了文人雅士的豪气和才情。而《山中》《羁春》《春游》《临江二首》等五言绝句,则通过写景抒发情怀,表达对于未卜前途的迷茫和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和忧虑,也有的抒发的是千里羁客的情感,或是思念家乡,怀念亲友,或是伤春感怀,寄托理想。
王勃的诗不仅言之有物,更注重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的改进和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明代学者胡应麟赞誉王勃的诗为“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首五绝《山中》是唐初著名诗人王勃的作品,诗中抒发了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的抑郁心情,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久居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山中》诗书
诗文大意是,长江滚滚向东,承载着我的悲伤,我在外停留太久,心里想念着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此时晚秋的冷风猛烈,山上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落。这首抒情小诗将羁旅之思表达的淋漓尽致。诗人王勃因为一首《斗鸡檄》被贬,远赴他乡,客居异地,王勃用寥寥二十个字,巧妙的借景抒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悲戚和苦楚,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意境。
《山中》王勃这首诗首句“长江悲已滞”既虽然写景,但是浓浓的情愫却随景而起,应景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承接上句,抒发了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让人感同身受。第三句再次寄物抒情,用深秋、寒风和露夜引发读者的共鸣,令人感伤不已,尾句“山山黄叶飞”以深秋的景象,形象的刻画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再次渲染了思乡的形象和心情。整首诗句语言精练,情景交融,深刻而生动的刻画了一个天涯游子的悲苦形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凄苦心境。
《山中》王勃这首五绝朗朗上口,广为传颂,很多文人学者都对它赞许有加,在《增订评注唐诗正声》中,顾云称赞诗中“况属”二字“有情”,《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中评论它为“寄兴高远,情景俱足。”
九日王勃
在唐朝时期,是一个思想开放、文化璀璨的时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文豪,而王勃就是其中一个。

王勃石像照
王勃被后人称为“诗杰”,王勃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写下了众多的诗篇。除了《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篇人们耳熟能详的著作之外,还有很多,而王勃诗中《九日》就是其中一首。
《九日》原文是这样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九日》王勃这一首很短的五言绝句,但是却仍旧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与赞美。《九日》的大致意思是: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只要是打开家门,到处都可以看见菊花。但是陶渊明也有无可奈何的一天,那就是有一个送酒的人不知道哪里是陶渊明的住所。
王勃之所以会写下这一首五言绝句,就是因为王勃感叹自己与陶渊明十分的相似。空有一身的才能,但是却没有人可以包容他们,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让他们发挥才能,报效国家的途径。最终只能隐居山林,与菊花为伴,最终使得人们再也无法找到他们。
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敬仰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官场上受到了挫折的人而言,更是他们崇拜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为官的机会,归隐山林。而《九日》王勃这一首诗就表明了王勃因仕途不顺,受到挫折,最终想要放弃入朝为官的念头。想要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与品德高尚的菊花为伴。
春庄王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一首《春庄》,笔触生动地为世人描绘了一幅宁静清幽的田园风光,由此,唐代诗人王勃也以其擅长借景抒情的写作风格而被人们所熟知。

王勃画像
历代田园派诗人中,笔者最为熟悉的有两位,一位是“采菊东篱下”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另一位便是唐代杰出的诗词名家,“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王勃的田园诗风格清新独特,从描绘细节入手展开丰富联想,使人有置身清幽山林,沐浴自然风光之淡泊心境,读来令人不禁神往。
相传《春庄》一诗,创作于乾封元年,王勃被授朝散郎期间。未及弱冠而入仕途,正是春风得意时,偶然外出踏青,于大好春光中观赏山林景致,自是别有一番人生感悟。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语言平实中不乏生动,寥寥数笔勾勒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并通过对鲜花的赞美,抒发了自己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由衷热爱。虽为由衷热爱,感情却并不奔放,作者选择了一种内敛的表达。从诗作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一种既随意而又安详的心性,正如“岂知人事静”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生性淡泊,不爱繁华都市,追求归隐山林,尽享安逸人生的高雅情怀。感受田园美景,聆听繁花絮语,鸟儿的鸣叫声也不觉吵耳,只当作是大自然最美的天籁之音,这不仅是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作者内心充满光明的象征。
蜀中九日 王勃
《蜀中九日》是唐代大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七绝唐诗。相传这首诗创作于咸亨元年重阳节上,王勃参加送别友人的宴会,并登高回望故乡之时。作此诗时,想必作者在南方游历已久,偶然望见北雁南飞,不觉激起思乡之情,渴望早日回归故里的心情,不知不觉跃然纸上,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名作。

王勃画像
据《新唐书》记载,王勃一生命运坎坷,虽年少成名,然而不通世故,因而几经宦海沉浮,终郁郁不得志,遂经常离家为宦游历四方,因此,在王勃的诗作之中,怀乡送别诗最为常见的一类题材,如这首《蜀中九日》,及其广为后人所知的五律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由于诗歌创作之时,正值九月九日重阳季,秋风乍起时节,又适逢客中送客,自然是格外易生愁绪,因而,在久别故土的作者眼中,即使是北雁南飞这种寻常的场景,也不免油然而生悲愁苦闷之感,平添一分望乡却归乡不得的愁绪。“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一语中的。
这首《蜀中九日》广为流传后,世人评价甚高,究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王勃将其怀乡之情巧妙地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借景抒情,开启了盛唐时代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这在当时的诗歌创作领域,也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风尚。
在《蜀中九日》创作后不久,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再次遭受重大挫折,至此,他苦心经营的仕途之路终于戛然而止。
采莲曲王勃
《采莲曲》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长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场景。此诗为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在上元二年,遭受官场挫折后,满怀忧伤,南下前往交趾探望被贬官的父亲王福畤时,一时心有所感而创作的。

王勃《采莲曲》图片
由于王勃作《采莲曲》时,正是连番遭贬,颠沛流离之际,此刻途经江南,目睹水乡人家的生活,尽管民情世故恬淡依旧,自己却早已不似当年踌躇满志的少年朝散郎模样,因而《采莲曲》之清新优雅的文风中,亦难掩作者内心凄苦,壮志难酬的几多愁绪。“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自古心怀天下的文官被迫辞别庙堂的心境,大概与征战沙场的武将憾然远离疆场一样,是为人世间最难平复之忧伤吧。
诗人王勃的满腔忧愁,在这首《采莲曲》中表露无遗。诗歌着重写景,通过对眼前撑船而过的采莲女子柔美的形象塑造及心理描绘,表现出她们对塞外征夫的深切思念与无限幽怨,亦不难看出作者内心对现实生活的愤懑,对和平、宁静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劳动人民所承受的战争苦所难寄予深切的同情。“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寒江浊浪滔滔,关山不知几重。泪眼看世界,一切皆是模糊的。或许诗人王勃在赋予《采莲曲》无比深刻的内涵之时,也一早预知了自己终将怀着悲愤痛苦的心情,与这江南的好山好水融为一体的最终命运……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