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劝学 苏轼评价韩愈的简介

正在使用人数

韩愈生平韩愈,字退之,世人称之为“韩昌黎”或者“昌黎先生”,是唐代时期著名的思想、文学和哲学家。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中或者地方为官过。不过在韩愈三岁的时候,韩愈的父亲就去世了,后来韩愈兄长韩会也早逝,韩愈只得跟着兄嫂相依为命。

小知识:韩愈劝学 苏轼评价韩愈

韩愈劝学 苏轼评价韩愈

时间:2016-03-12 04:48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韩愈生平

韩愈,字退之,世人称之为“韩昌黎”或者“昌黎先生”,是唐代时期著名的思想、文学和哲学家。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中或者地方为官过。不过在韩愈三岁的时候,韩愈的父亲就去世了,后来韩愈兄长韩会也早逝,韩愈只得跟着兄嫂相依为命。

韩愈画像

韩愈画像

由于韩愈聪明好学,七岁便能言,十二岁就能成文,所以对于参加科考是有信心的。公元789年开始的几年中,韩愈先后参加了四次了科举,却没有一次中第。后来韩愈的嫂夫人去世,韩愈回到家乡守丧五个月。

虽然韩愈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失败结束,但是这并没有打击到韩愈的自信心。公元796年,韩愈受到董晋的举荐,从而有机会在宣武军出任观察推官一职。在这三年的任职期间,韩愈一边指导青年才俊的学习,一边极力推广自己对于散文改革上的看法和主张。后来董晋去世,韩愈扶着其灵柩离境,就在韩愈走后的四天,军中发生了变乱,韩愈因此躲过了一劫。

公元801年,韩愈通过了考试,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后又晋升为监察御史。韩愈为人正直坦率,面对不平之事,他会毫无顾忌的直言说出事情的要害,加上他那铿锵有力的语言艺术,使得说理有深度,有力度,时常会让犯事之人心里不舒服。关中地区大汉,官员却封锁消息,韩愈著文说理,被犯事人污蔑,后被流放。

韩愈最为著名的直谏就是谏迎佛骨了。宪宗满怀欣喜迎接佛骨,却被韩愈劈头说道,供奉佛骨是荒唐事,是祸害。这引得皇帝大为恼怒,韩愈因此被又一次被贬。后韩愈逢天下大赦,才被调往中原地区。后来韩愈还以一身凛然正气和忠义之胆,劝诫了镇州的叛乱。

公元824年,韩愈请病在家,年底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韩愈的故事

韩愈是唐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朝为官时期,素以敢于直言,说周围官员不敢言之事,仅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韩愈不同于常人之处。韩愈的散文和诗词功底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力求革了当时盛行的却毫无用处的浮华的行文之风气。所以韩愈在后世,是被极力推崇的,关于他的故事也是有很多,还都有一些奇幻的色彩。

华山

华山

相传韩愈被贬在地方为官,心情很是不爽,刚好遇到侄子和修仙道士吕洞宾,说他可以上华山游览风景排解郁闷心情。韩愈觉得主意不错,可是苦于华山高险难登,于是被吕洞宾用仙法助其来到顶峰,顿时一览众山小。望着眼前层峦叠嶂,流云飘渺的世界,韩愈的心情顿时大好。韩愈又信步来到通往帝座的南天门边,看到擎天一柱,不免觉得黎明的渺小。

游玩尽兴之后,韩愈想要下山,突然发现上山是别人帮忙的,可是下山更加艰险。华山素来以险峻著称,古时的华山更没有什么护栏。所以几次尝试下山都失败的韩愈坐在一处涯石边是无奈地嚎啕大哭啊,忽然想到一计,他用随身携带的纸张写了封求救信扔下悬崖。这封信最终被山下采药人发现,并被通报了官府。之后官府派人上山救下了被困的韩愈。

当后人来到当年韩愈大哭的并扔求救信的地方时,不觉很是好笑,觉得韩愈当年很是可爱。韩愈的这段逸趣之事,也的确留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想。

韩愈劝学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人称韩昌黎。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唐时就把他和柳宗元合称为“韩柳”,后世又把他们同宋时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曾做过一片关于怎样教与学的文章《劝学解》,以比喻的形式,展现了韩愈对于人才选用和任用问题的看法。

韩愈

韩愈

文章《劝学解》全文不过五百字左右,但是其对于事理的分析和见解却是深刻和精辟的。文章大概讲的是韩愈以老师的口吻对他的学生进行劝解,他告诉学生一定要勤于学习,一旦贪玩就会荒废学业。如果不勤加思考,就会随着大流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当今的朝堂是群贤毕集,所以你别担心没人来提拔你,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学业,扩充的自己的学识,自然会有人发现你,将你的才能放到能发挥的地方去。

就在韩愈讲解的时候,一个学生不等他讲完就笑出声来反驳韩愈。其实这是韩愈在文章中特意做出的一种安排,韩愈是借“学生”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反驳道,先生你自己就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每年,每月,每日都会伏在案前研究学问,这是够勤奋了。先生排除异学,弘扬儒学,并且弥补儒学的不足来加以完善,先生可谓是立足了功劳。先生自少年时期就是敢作敢为的人,长大后也是对时政的弊端谏言,但是留给先生的是什么呢?不还是不被人信任,不被人帮助,你的一举一动都被人认为是过错,每在朝中任职都会被人排挤到地方,没有什么功绩。所以说,你先前说的是有问题的,还怎么拿来教导别人呢?

文章以“学生”之口结束,留给读者的是对当时社会弊端的思考。韩愈就是以这种表面平静,内心实则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对韩愈的评价

韩愈字退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有着极强的思维逻辑,对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有着自己的看法并且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见解,韩愈所总结出来的“道统”一说更是成为宋明理学的先声。韩愈在政治上也是直言直谏,没有丝毫的保留和顾及,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极为高的。

韩愈

韩愈

同是一个朝代的刘禹锡就评价韩愈是个,三十年内,使得声名塞天的巨人。李翱曾经和韩愈同时在吏部为官,共同处事过的李翱认为当时只有柳宗元和刘禹锡才能和韩愈相比。而韩愈到宋朝,则更是被世人所推崇,大家欧阳修就对他评价颇高。欧阳修认为韩愈的文笔无所不可,尤其喜欢用诗句来作文章,不过他又喜欢将谈笑、人情、物态统统赋予在诗中,文笔功力常人难及。欧阳修更推崇韩愈在文学作品中的韵味,出入会合中都是不拘泥的,奇巧难得,就像那些奇险的山峻,越是险峻就越是奇特的耐人寻味。大文豪苏轼也是尊崇韩愈,他认为东汉以来,道统早已丧失,文学弊端日益凸显,即便是唐初的那些房玄龄、杜如晦等大家豪杰们也是不能挽救这种颓势,唯有韩愈为人先,以一介布衣令天下恢复,重新归于正道。

可见韩愈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敢于劈开当时浮靡的文学弊端,用气势磅礴的诗文重开清新俊朗的文风,回归古文。而韩愈作为一个个体,又是个正义凌然的大丈夫,在政治上不向权贵低头,而是敢于发声。

韩愈被明人称为什么

韩愈在唐代极力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辞藻华丽而对表达内容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骈体文。 在韩愈和柳宗元的主张下,古文运动盛起一时,并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宋朝的欧阳修和苏轼等人也是推崇韩愈等人的主张,遂成为宋时古文运动的核心。到了明代,这些人物自然会被联系到一起。明初的朱右第一次将以韩愈为首的八大家的散文编集在《六先生文集》中,“唐宋八大家”之名才渐渐形成。

韩愈

韩愈

明朝初期的朱右所编撰的《六先生文集》实际上是“八先生文集”,是因为他将“三苏”合称为一家。这八位先生就是我们现在常称的,以韩愈为首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八位。到后来的明朝中期,唐顺之所撰的《文编》也是只取这八人的文章,明末的茅坤根据前人的编撰,辑录了《唐宋八大家文抄》,“唐宋八大家”这一说法正式被人们接受并广为流传,其中韩愈被明人冠以“唐宋八大家”之首。

之所以韩愈在明代人眼中有着如此之高的地位,是因为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主张学习先秦散文的书写形式,反对当时弊端尽显的骈体文。浮华奢靡的辞藻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唯有散文能够扛起大旗。所以韩愈是掀起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是八大家中后起者所跟随的人。同时,韩愈的作品也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人学习提供了方向。

苏轼评价韩愈

韩愈,生长在唐代没落的唐朝文学家,苏轼,长于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北宋,两个人的朝代足足跨越了三百年,但两个人却又如此相似。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的文人。

苏轼画像

苏轼画像

韩愈,自幼研究古训,关心朝政,但却郁郁不得志,皇科开选,韩愈考了四次才勉强考上,他一面专心研究,一心继续科考,想谋取一官半职,为朝廷效力,为百姓造福。后来入朝为官,性格过于傲然,先后与宦官、权贵相对抗,仕途并不顺利。

韩愈的政治环境与苏轼非常相似,苏轼也是满腹才华,一心想报效朝廷,苏轼的仕途经历了三起三落,经过反复的党羽、官宦斗争,苏东坡对韩愈的不幸感同身受,虽然两个人生活的朝代不同,但是惺惺惜相惜。

一向清高的苏轼甚至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对韩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韩愈在政治上忠君爱国,志向宏远,在文章上,更是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文起八代之衰”就是他对韩愈文学上做出的最高评价,意思是指,韩愈的文章已经超越了以前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中任何一个时代的,也就是因为韩愈在唐代中气,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为散文开创了另一片天地,更是为古典散文注入了活力,不再是单纯形式主义,纸上谈兵。

韩愈的成就深得后世人的尊敬,大家将他封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猜你喜欢:

与“韩愈劝学 苏轼评价韩愈”相关的热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