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不留财的张伯苓 张伯苓的教育思想
张伯苓 基督徒
张伯苓,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是中国私立大学的开拓者,更是南开的创始人。但是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基督徒。张伯苓在从事教育事业的时候,同时也一直活动于基督教青年会。甚至于他的教育生涯与这个基督教青年会也有密切的联系。

张伯苓照片
张伯苓的一生当中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他早年远赴日本、美国,学习他们那边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办学理念,回国后,创办了南开中学。这所南开中学时根据美国的模式创办的。学校重视基督信仰、科学和体育的建设。
1900 年在中国,有三万多名基督教徒遇害。但是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基督教在中国快速地传播。张伯苓就是在1909年的时候成为基督徒的,他把对国家的热爱都倾 注于在教会事业上,还在1911年成立了一个不属于哪个教派的独立教会。张伯苓先是担任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董事,后来又做了会长。他还一直积极地推动青 年会的事业。
张伯苓曾经说过,他这一生的事业主要得力于两件事情:一是他夫人对他事业的支持;第二就是自己对耶稣的信仰。南开中学虽然不是 一所教会学校,但是张伯苓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信仰。比如每个星期要对学生训话或是讲道理,就如同基督教徒每周的做礼拜一样。而且张伯苓自己每日还要读 圣经一个小时,并一直大力支持圣经的翻译工作和发行工作。
直到最后,张伯苓还一直强调:爱国和爱基督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留德不留财的张伯苓
说起张伯苓,他还有一个流转已经的美德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留德不留财的张伯苓”。张伯苓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投入了教育事业,准备用教育来拯救这个国家。于是他先后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造福人民。1949年,重庆解放后,张伯苓与学校的相关领导商议,打算把留在重庆的南开中学捐给新成立的人民政府。

张伯苓照片
张伯苓回家后,告诉了妻子王淑贞他要把学校捐掉的事情。妻子听到后,十分心痛,她对张伯苓说:“南开学校是你的命啊,你为这个学校辛苦了一辈子,怎么舍得这么轻易的送给别人啊。”张伯苓当时很坚定地说:“这有什么舍不得的,南开学校虽然是私立的学校,但是私立不代表私有,把学校捐给共产党政府,我才能放心。”
后来妻子楞了一会儿,问到:“那孩子们呢?”言外之意就是张伯苓把学校捐给政府,那留什么给孩子们啊。没想到张伯苓立马表态:“孩子们,自然是留德不留财咯。”这就是留德不留财的张伯苓的故事的出处。而张伯苓也确实说到做到,在他去世时,人们清算他的遗产发现,张伯苓没有一亩地,没有一分存款,仅有的积蓄就是口袋里的六块七毛钱。
张伯苓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并没有个人享乐意识,一直到死都想要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以至于成就“留德不留财”的美名。
张伯苓教育思想
张伯苓一生都专注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那么张伯苓教育思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张伯苓教育思想。张伯苓一生中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小学等一系列南开的学校,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张伯苓照片
张伯苓当初曾说:“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因为这句话张伯苓被尊为“中国注重体育第一人”。当然张伯苓自己也正如这句话所说的那样,在办学期间十分注重体育运动。这就是他第一个教育思想:注重体育教育。
张伯苓认为,强国必先强身。近代的中华民族患有五种病,分别是“愚、弱、贫、散、私”,而其中的“弱、散、私”都是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根治的。当时创办南开系列学校时,张伯苓的资金本就很紧张,但是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没有吝啬,甚至是不遗余力的大量投入,可见其真的是十分注重体育运动。
第二个教育思想:注重智育教育。张伯苓在家馆中执教时,就已经大胆革新,不再一味的教育学生四书五经,而是大力的宣传西方文化,开设“算术”、“自然科学”等理工科类的课程。在后来创办了南开中学之后,也是开设了许多理工科类的课程。
第三个教育思想:注重德育教育。张伯苓认为教育不能仅局限与传授书本上的东西,应该要特别着手于每一个人的人格教育与道德教育。而张伯苓所认为的德育之首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一个学生想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必须要有爱国之心和爱国之力。
这就是张伯苓教育思想。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