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生平简介 王守仁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王守仁的心学注重发展社会中的个人,他认为社会得到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得到发展,他认为教育是改变人的最佳手段,而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儿童时期。王守仁的行知关系也是后人学习的重要思想,现今的知行关系也由王守仁的知行关系推演而来,那么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呢?
王守仁基本信息数据来源 : 历史百科-王守仁
中文名王守仁
别名王阳明,王文成
国籍/朝代明朝
职业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
谥号文成
出生日期1472年10月31日
逝世日期1529年1月9日
信仰心学
爵位新建伯,新建侯(追赠)
主要成就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创立“阳明心学”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家庭成员王天叙,王华,诸养和,王正宪,王正亿王守仁的生平简介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绍兴府余姚人。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及军事家,他不仅精通儒家学术,又精通道家学术,还精通佛家学术,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的思想曾传遍东南亚,盛极一时。

王守仁石像
王守仁出生于1472年,12岁正式进入私塾读书,与私塾先生讨论天下最要紧的事时就展现了与常人不同的思想,他认为读书不为了考取功名,而是为了做一个圣贤之人。17岁的王守仁偶遇一道士,便问道士为何养生术,结果和道士一起打坐,忘记自己是要当天结婚的。20岁的王守仁初次乡考,中举人,后来屡试不中,直到28岁,因表现出色,授兵部主事。1506年,刘瑾擅政,王守仁直言上疏,得罪刘瑾,被贬到了贵州。
1516年,王守仁得到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为推为右佥都御史,平定江西。1519年朱宸濠发动叛乱,王守仁调虎离山,率兵攻打南昌,最后在鄱阳湖将宁王击败。54岁的王守仁辞官回乡,在绍兴、余姚等地立院讲学,当时1527年,卢苏、王受造反,朝廷再次授命王守仁,卢苏、王受旧闻王守仁的大名,不战而降,1528年,王守仁将叛军除尽,平乱后,王守仁再次提出告老还乡,在途中病逝。
王守仁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是在贵阳文明学院,王守仁的知和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认识与实践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说的知是指人的道德意识与思想意念,行则是道德践履与实际行动。所以知行合一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统一。

王守仁画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和行不可分离,二者是一个整体。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道德意识是人道德践履的指导,道德意识决定人的道德践履。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为了要人在精神层面花功夫,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同时也是表明人要通过道德实践达成言行一致,表里合一。
王守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知行合一”是对他人生经历后的顿悟,王守仁不但求得自身内心的安宁,他的思想也成了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