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哪个朝代的 韩愈的诗句散文作品赏析的简介

正在使用人数

韩愈是哪个朝代的韩愈,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代大历三年出生,是唐代中后期的文人代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后期文坛作品平庸无奇,韩愈无疑是当时文坛的一枚强心剂,掀起了一场古文运动,影响至宋朝,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唐。

小知识:韩愈是哪个朝代的 韩愈的诗句散文作品赏析

韩愈是哪个朝代的 韩愈的诗句散文作品赏析

时间:2016-03-12 05:59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韩愈是哪个朝代的

韩愈,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代大历三年出生,是唐代中后期的文人代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后期文坛作品平庸无奇,韩愈无疑是当时文坛的一枚强心剂,掀起了一场古文运动,影响至宋朝,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

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势愈渐衰落,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宦官专权,政坛的萎靡之风深深影响着当时的文坛风气。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蓄势待发。

这一场见证时代的革新运动,在复古的口号下,主要针对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中国唐朝所掀起的这场思想文化革命比欧洲早了近十世纪。

韩愈等人举着“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一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并在社会上兴起了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盛行一世的骈文,这无疑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

中唐后,由于缺少力能扛鼎的大家,古文运动自晚唐至宋,逐渐衰微,骈体文又死灰复燃。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骈文又成为文坛主流。于是又开始了古文和骈文的新一轮的斗争。到宋代中叶,由于欧阳修的创导,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诗文革新运动。

韩愈的诗句

韩愈,中唐时期的文学巨匠,擅长以文为诗,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塑像

韩愈塑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代诗人韩愈赠与好友张籍的两首七言绝句,被后世广为流传,尤其是第一首,笔法细致入微,情感铺排得当,将挚友情谊融入到长安初春小雨之中,尽显情意绵绵之态。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描写晚春之景无半点百花稀落、暮春凋零的伤感之情,却是一番草木留春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生机画面。

《春雪》,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元和十年,韩愈在朝中担任史馆修撰,知制诰一职,身处北方,思念春雪早至的南方,便将自己的盼春之情付诸笔端。或许对于北方人来说,正值春节,无处寻花的现象是正常的,但对于游历过岭南春色的韩愈而言,这真是一件憾事,感叹北方春色晚至,直至二月才有草芽拔尖而出,甚为惋惜。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唐代诗人韩愈赠与好友张籍的两首七言绝句,被后世广为流传,尤其是第一首,笔法细致入微,情感铺排得当,将挚友情谊融入到长安初春小雨之中,尽显情意绵绵之态。

韩愈人物画

韩愈人物画

此诗的创作背景为唐穆宗长庆三年,早春时节,当时的韩愈已有五十六岁,出任礼部侍郎,仕途上已顺风顺水,不如早年壮志难酬、积郁在心,在其作品中往往言语犀利,愤世嫉俗。此时的韩愈情绪舒畅,并且在此不久之前,镇州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叛军驻地,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来势汹涌的叛乱。韩愈因功受赏,从兵部侍郎升任至吏部侍郎。早已在文坛独领风骚的韩愈,此时迎来他在政坛的春天,虽已过半百,仍未曾因年华衰退而悲叹,相反地诗意盎然地对待生活,起意携伴好友同游春色。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如此享受生活妙趣的老友,想必张籍最后也是难以推辞吧,在加上韩愈笔下的长安春色撩人的诱惑,此番邀请实在是盛情难却。

韩愈散文

韩愈的散文,内容复杂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他的"杂著"或"杂文",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

韩愈画像

韩愈画像

《原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的恶薄,自鸣不平,并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作品立论鲜明,语言平易,虽多阐述孔子、颜渊、子路、孟子等人的意见,而不引经据典,这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形式。他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指出师的作用及相师的重要。他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这种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参考价值。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他的《杂说四》,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

韩愈在散文中传达的对社会弊病的剖析,极为深刻,正是如此,韩愈的思想才能影响唐宋时期的一代文人,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师说

唐贞元十八年,韩愈出任四门博士,为他的学生李蟠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师说》。这是韩愈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议论文,有着卓越的见解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师说》插图

《师说》插图

当时的韩愈官从七品,官阶不高,但其在文坛上的名气早已建立,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当时的社会,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在其创作背景下,著写《师说》,其内容旨在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的原则。同时抨击了当时士大夫阶层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良师而学的社会风气,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些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

在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辩论,申明了为师的性质和作用,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并且批判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韩愈借教导李蟠为由,却意不在此,其真正目的是为了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不肯从师学习甚至讥笑别人从师的士大夫,有着明显的针砭时弊的作用。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文章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推动了乐于从师善于学习的社会风气。

韩愈原道

韩愈所在的唐朝中期,经过了安史之乱后变一蹶不振,不见了以往恢弘大气,一向避世的佛老学说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主体,而儒学思想却是日渐衰微。韩愈有感于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写出了《原道》一文,通过强劲有力的辩证和言辞来维护儒学的地位。

《原道》节选

《原道》节选

《原道》的开篇,韩愈给出了自己对于仁义道德的看法。韩愈认为坚持“仁”就是“义”,坚持仁义就是“道”。但是老子却是轻视这些,韩愈认为老子并非诋毁仁义,而是他过于狭隘,以至于有了井底之蛙的观念。因此韩愈大胆地批评了道家舍去仁义空谈道德的虚伪观念。但是韩愈还是为儒学的式微深感忧虑,倘若社会一如既往的轻视仁义,那么纲常将会混乱。

《原道》最为重要的是韩愈总结出了一种“道统”的思想体系。韩愈认为,儒家的道,是由先贤圣人传授给黎民,让百姓们得以生存繁衍。而圣人手上的“道统”有借着传承给了下一位圣人。就这样,“道统”经三皇五帝传到孔子,再由孔子传给了孟子。但是孟子之后却没有了人来传承,因为汉朝盛行了黄老学说,西晋之后到隋朝又是佛学的风行。这中“道统”思想为后世宋儒们所重视,认为正统的王朝就是传承“道统”,王朝才是名正言顺的。

《原道》中还提到了君臣之间的关系。韩愈指明了子在上的皇帝是下达命令,在下的臣子就必须执行命令,维护“道统”。其实这也是影射了当时权力强盛的藩镇,对中央构成的威胁。藩镇的权力过大,不听朝廷就是对正统的藐视,是对君臣关系的违逆。但是由于当时藩镇实力过大,韩愈也只能以曲笔道出。

韩愈劝学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人称韩昌黎。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唐时就把他和柳宗元合称为“韩柳”,后世又把他们同宋时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曾做过一片关于怎样教与学的文章《劝学解》,以比喻的形式,展现了韩愈对于人才选用和任用问题的看法。

韩愈

韩愈

文章《劝学解》全文不过五百字左右,但是其对于事理的分析和见解却是深刻和精辟的。文章大概讲的是韩愈以老师的口吻对他的学生进行劝解,他告诉学生一定要勤于学习,一旦贪玩就会荒废学业。如果不勤加思考,就会随着大流而没有自己的见解。当今的朝堂是群贤毕集,所以你别担心没人来提拔你,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学业,扩充的自己的学识,自然会有人发现你,将你的才能放到能发挥的地方去。

就在韩愈讲解的时候,一个学生不等他讲完就笑出声来反驳韩愈。其实这是韩愈在文章中特意做出的一种安排,韩愈是借“学生”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反驳道,先生你自己就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每年,每月,每日都会伏在案前研究学问,这是够勤奋了。先生排除异学,弘扬儒学,并且弥补儒学的不足来加以完善,先生可谓是立足了功劳。先生自少年时期就是敢作敢为的人,长大后也是对时政的弊端谏言,但是留给先生的是什么呢?不还是不被人信任,不被人帮助,你的一举一动都被人认为是过错,每在朝中任职都会被人排挤到地方,没有什么功绩。所以说,你先前说的是有问题的,还怎么拿来教导别人呢?

文章以“学生”之口结束,留给读者的是对当时社会弊端的思考。韩愈就是以这种表面平静,内心实则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韩愈山石

据历代考证,常认为韩愈在公元801年离开徐州赶赴洛阳的途中,游经洛阳北出的一座寺庙,作下了这首《山石》一诗。不过《山石》描写的并不是真正的石头,它只是以诗开头的一个词,也就是“山石”作为题目的。这首《山石》是一种诗篇的山水游记,是以前后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大致讲述了韩愈在傍晚行路,入寺,夜晚的景色以及第二天天明的景象。

《山石》

《山石》

全诗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的是黄昏到行到寺庙的所见。写到了复杂难行的山路,荒凉凄清的古寺,还有宽大的芭蕉和肥硕的栀子。第二部分写的是寺庙僧人的热情招待,还有韩愈偶遇寺庙中已经年久稀薄的古壁画的兴奋。后入了深夜后,山中不绝的虫鸣声,还有清泠的月光挥洒下来的清凉。第三部分是韩愈晨起赶路的所见和所感。雨后的深山云雾缭绕,道路难寻难行。后韩愈寻得出路欣喜不已,一路上崖壁上的鲜花,山涧里的清澈流水,路边的挺拔松柏无不令韩愈心境舒畅。最后一部分是韩愈有感于眼前的景物,想到人生就应该随着自己的性子,否则就像被套了缰绳的马。

韩愈的《山石》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韩愈巧妙的将铺采摛文运用到诗歌创作中,而且叙事也是酣畅淋漓,读来尽心尽请。无论是写物,写事,写人还是借景抒情,都被韩愈以得当的手法表现出其中韵味。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猜你喜欢:

与“韩愈是哪个朝代的 韩愈的诗句散文作品赏析”相关的热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