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与商鞅的对比 司马错和张仪是什么关系
司马错与商鞅
如果说商鞅变法为秦国换了一颗大心脏的的话,司马错的伐蜀应该是为秦国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商鞅的两次变法,让整个秦国更新换代了一遍,奖励军功调动了军队的积极性,奖励农耕,重农抑商,对小农经济是极大的促进。

司马错剧照
商鞅第二次变法,开阡陌,废井田,以及允许土地私有化,在各地推行县制,方便管理,统一度量衡对秦的统一由决定性的帮助。
而司马错在治理国家上没有什么作为,但是因为商鞅再不用担心各国纷争,只需专心治国,将法家思想贯彻落实到底就好。司马错要考虑的远比商鞅来的多,除了应对秦国自身并不强大的缺点外,还要实施提防会不会有战国七雄其他的国家看上自己这块肉。
所以我们说,这一招先得蜀后得楚的一步走的是在是妙,那么他的作为仅止于此吗,当然不是,司马错最风光的时候是担任国尉攻打魏国的时候,那是的司马错可以说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凭借自己的战略思想,可以说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虽然之后司马错的光芒被新生力量白起盖过。后起之秀的实力果真不容小觑。
但在司马错看来这应该都难以撼动他秦国功臣的地位了,因为他在有生之年亲自实践了当初自己先得蜀后得楚的远大推论,虽然不是亲临战场,但要是没有自己伐蜀的好建议,白起也不可能如此轻松就取得胜利。所以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更有我的一半。
司马错和张仪
司马错和张仪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人共同帮助秦惠王,虽然不时有意见不和,但二人合力为秦国在国力的富强,军事实力的增强,百姓民心的拉拢上都有建树。

司马错张仪
但是两人的境遇却有所不同,张仪是纵横家,纵横之术讲究对战局上的全方面统领,张仪作为连横派的代表,受到统治者重视,导致张仪在游说诸侯国的时候,多少能被认可。为了瓦解合纵,张仪曾经到处游走,推广他的连横思想,只有连个强者,远交近攻,从中央向地方扩张,才有可能让六国诚服,从而完成统一。
而司马错的用兵特点,就是战略上的谋略高深,之所以敢大胆的质疑当时受统治者看好的张仪关于攻打韩国收复三川的说法,就是因为司马错一眼看到了其间的利弊,而且得出了得蜀即可得楚的果断推测,他目光深远,战略眼光独特,被秦惠王赏识。
当别人都在为如何在秦国统一六国后如何出人头地而大动干戈的时候,只有司马错坚守蜀国这块土地,虽然在当时没有好名声,可后来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长远。司马错帮助秦国消化蜀国后,秦国国力大增,成为至商鞅变法后秦国又一质的飞跃。
但是司马错也是不幸的,秦惠王是一位喜欢纵横学派的君王,所以他自己得不到重用,除了攻蜀,秦惠王大部分决策都出自张仪。而接下来的秦昭王又是个勇武之人,所以司马错和张仪都被晾在一边,之后的白起等年轻人登上历史舞台,司马错也就郁郁而终。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