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作品有哪些 曹植是如何作出七步诗的
曹植作品
曹植一生文学著作颇多,后人也是最终把曹植的所有文学著作集锦于《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中收录各种曹植的诗词天赋,共大概80余首。曹植的作品中还包含一些赋文,悼文,杂诗等。

曹植
曹植的七步作诗乃是他历史上最出名的一出历史,相传曹植酒后闹事,曹丕当时想杀掉曹植,然后曹植生母卞太后出为曹植求情.曹丕当时妒忌弟弟才华,就非让曹植七步做成一首诗,才能免死罪.曹植竟然真在七步内作出了一首诗,其中暗含着对曹丕这种无情无义的痛斥。这也是更加体现了曹植的文学素养,七步成诗,可见曹植从小对于诗词研究的深厚。曹植不仅在诗的方面天赋异禀,在各种诗歌方面也是文采极佳,《曹子建集》中,80余首的诗词天赋,竟然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可见曹植对于诗歌方面的天赋更是绝佳。
曹植写的诗特点也是极为明显,由于曹植的前期生活很是富足悠闲,所以作下了不少游山玩水及赠答方面的诗歌。这种诗虽然很少具有深刻的艺术特色,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反映了建安时代诗歌题材随着任命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扩大,很多都是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曹植的后半生,由于曹丕父子的迫害,曹植忍辱求生,当时也是极为悲愤苦闷,那时候的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发生明显变化。那种轻松愉快的诗作也几乎再没有出现,而是一些表达不甘闲着、想施展自己的才华的作品,不再像其早期作品那样积极乐观,而是略显深沉悲哀。
相比较来说曹植更多的作品,集中写出了对个人命运的失落,和对曹丕的怨恨。这些诗文中,到处都是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曹植的诗
曹植是魏晋时期建安文学的代表,其诗歌辞赋作品骨气奇高,后世对其在文学上的建树评价很高,王士祯称赞曹志是汉魏二千年来的“仙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七哀诗》等。

曹植
曹志的诗又很高的古典文学修养,拓展了五言诗的题材,将五言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曹植在他写的《杂诗》中写了很多关于妇女题材的诗歌,情感渗透相当深入,诗人没有借助隐喻等修辞,而是直接用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对妇女对征夫的怨愤之情,借助怨妇来暗示曹植自己心中的反抗力量。
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是乐府诗,但是又在乐府诗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感情,不论曹植在是中南写了什么内容,都能让读者看到曹植在不同时期的心情,前期的积极阳光和后期的苦闷、积郁。且曹植的诗极其讲究词采和句子的对仗,通常都是用最精致的词语组成极简的诗句来表达深刻的感情,如其《杂诗》中的“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曹植的诗还充满着格调韵律之美,语言十分和谐。平仄有致,音调慷锵有力,读起来朗朗汉口,一泻千里。曹植为了做到这一点,会特意在诗中使用叠韵的词语,如其在《美女篇》中写的“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这让曹植的诗文采非常,辞藻华丽而不腻。加上曹植的写实的时候大多会在开头就将全诗的气氛渲染好,直接向读者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大大增加了和读者心理互动的程度,增加全诗的内涵。
所以钟嵘对曹植的诗评价“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最合适不过的。
杂诗曹植
杂诗最早出现于《文选》书中选取的汉魏诗人的诗歌,大多数人会以为这些题目为《杂诗》的诗歌是后世流传过程中失传了,所以是后人个这些诗歌取名“杂诗”。其实不然,有史书记载,“杂诗”这种题材的诗歌是曹植创作的。

曹植
曹植本身就是魏晋侍寝建安文学的代表,其文笔才气本就是数一数二的,被誉为“建安之杰”。曹植的《杂诗》共有七首,曹植写这些杂诗的时期是他有平原侯被贬安乡侯,同年又改封为鄄城候,都是曹植人生后半生的事情,而曹植的杂诗也就是作于后半生这段时期。
曹植的几首杂诗中很多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不甘心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带给诗人的苦闷。因为在曹丕称帝后,曹植很是被曹丕猜疑,曹丕从心底是不想留曹植在世上的,所以才有后来的传说,即曹丕让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所以那时候的曹植是深深被谗言畏忌困扰,早已没有了年轻时候的热情洒脱和积极乐观,所以曹植的杂诗正是他那时候的遭遇和心情的真实写照,曹植在诗中怀念亲人朋友、思念家乡,还通过写思妇来折射自己和思妇一样的悲愤之情,诗人的感情压抑至极,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等。
曹植的杂诗融入了太多他个人的人格、痛苦、悲愤,虽然曹植的杂诗没有屈原那样有感动人心的劲道,但是也形成了他自己的一种怨又不愤怒的婉转之风,独居特色。
曹植七步诗
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短小的诗之一,作为曹植在太子之争失败后,曹丕登上王位后,还是对曹植不放心,觉得曹植还会觊觎自己的王位,便找机会除掉曹植。

曹植《七步诗》
史上有故事传说曹操入棺时,曹植因为喝酒忘记了时间,曹丕便抓住这个机会要杀曹植,而这时候曹丕的母亲卞氏为曹植求情,曹丕就卖了个面子给他母亲。曹丕让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就要处死曹植。曹植临危不乱作下传世名篇《七步诗》。诗中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曹丕对自己的残害与紧追不舍,曹丕听后,也觉得自己对曹植逼迫地太狠,心中惭愧便免去曹植的死罪。
一首小小的七步诗,却暗藏无限的杀机,体现当时权势斗争的激烈和残酷。全诗语言浅显易懂,无需多加的解释便道出了“本是同根深,相煎何太急”的深刻含义。又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曹植在当时的时势下是何等地凄凉和无奈,曾经被自己父王曹操所喜爱的文采,今日竟成了保命的杀手锏,不知曹植心中是何种感想。虽然曹植的《七步诗》暂时让曹植逃过一劫,但是曹植日后的日子并没有多好过,曹丕及其后代依然对曹植怀有深深的猜忌,常常给曹植施加压力,最终导致曹植忧郁而死。
曹植的这首《七步诗》不像他早期的作品那样处处充满着激情乐观和浪漫,而是表达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对这些矛盾所引起的悲愤与无奈。
曹植 野田黄雀行
?曹植《野田黄雀行》的创作背景很是无奈和凄凉,当时晚年曹操解雇杀了曹植身边的谋士杨修,等到第二年曹丕继位的时候,由于曹丕对曹植很是猜忌,又杀了曹植的好朋友丁氏,曹植很想救援自己的朋友,可是力不从心,只能将这种无奈和悲哀寄托在了诗歌中,便作下了这首《野田黄雀行》。

杨洋饰演的曹植
诗歌照样是曹植很多诗歌的风格,在开头两句便渲染了全诗的氛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描绘树高常婵干杯风吹,平静的海绵也被风吹起波澜,体现风的强劲,暗示自己身边逼迫自己的势力很是强大,而自己无可奈何的悲哀。而下句“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悲愤,自己手中没有锋利的宝剑来保护自己的朋友,又何必结交那么多的朋友,从中我们可以深切体会作者的愤怒,似乎已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同时这句也起到警示世人的作用,作者在告诉我们,不要像他一样,连自己的朋友都无法保护。这句是与下文“拔剑捎罗网,黄雀得得飞”形成对比,作者希望自己是有利剑在手,可以将绑在罗网中的黄雀营救出来,这里的暗示燕儿意见是指自己被曹操和曹丕所杀的杨修和丁氏,虽然这只是幻想,但是足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心灵受到的伤害,渴望得到心灵的解脱,同时也嫩刚看到曹植的内心的反抗。
后世刘勰评价曹植的这首诗是格调高昂有劲,擅长讽刺隐喻,实在是言之深切。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