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是谁 子路的简介 关于子路的故事有哪些
子路是谁
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是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子路早年生活比较清贫,事亲至孝,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岁,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人。

子路画像
子路比较勇猛好武,在孔子问子路喜欢什么的时候,子路直接说,喜欢长剑,一开始的时候子路并不想拜孔子为师,并且对于柔弱的孔子表现出了傲慢与不屑,但是一旦是看到孔子的智慧,马上改正了自己的态度,拜谢孔子,表示自己“敬受教”。
子路曾经做过很大的官,在早年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宰,可以说也是荣极一时,具有相当不错的政治才能。子路曾经在邵做首长,那个时候掌权者季要求百姓在五个月内开凿一条运河,子路看到了百姓的辛苦,甚至将自己的薪水贴补上,并且从自己家里拿出粮食给做工的百姓吃,孔子知道了让子贡跑去砸破了做饭的锅。可见子路是爱民如子的。
子路为了追随孔子,当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甚至是辞掉了高官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可见子路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子路对于自己的能力也是比较自信的,子路曾经说给自己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自己三年就可以治理得人民勇猛能战,并且知道礼仪。
但是终其一生,子路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夙愿,在子路做卫国大夫孔悝的宰的时候,子路被政变的蒯聩杀死并且剁成了肉泥,可谓惨烈。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路与孔子之间的关系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是非常民主而且平等的,子路有事会对孔子说,孔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子路也说明自己的看法,可以说像是朋友一样共同的探讨一个问题,孔子不会用自己师长的身份去压迫子路,子路也不会因为孔子是自己的老师就谦让孔子,不直言相告。

子路与孔子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小故事,子路让自己的师弟子羔做费的地方官,孔子说,这个孩子还没有完成学业,让他这么早就主持一个地方的事物,这是害了他呀。子路回答说,那里有人民,也有供奉神明的社稷,子羔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没有必要非通过读书来学习。孔子生气了,说,我讨厌那些伶牙俐齿的人,就像你这样。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与孔子在对一件事的意见相左的时候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子路更加注重的是实践,而孔子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德行学问的学习,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这是一个人修为的两个途经,不能说有了实践就更加的好,也不能说学习书本知识就一定好。一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对于子羔来说,我个人认为是读书更加的重要,因为孔子作为万代师表,对每个弟子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孔子也是会做到因材施教的,所以孔子说让子羔做费的地方官是害了他,肯定不是毫无根据的。
子疾病 子路请祷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跟随了孔子很长时间,子路勇敢豪爽,并且尊师重道,也敢于直言不讳,对于孔子而言子路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孔子不时的对子路加以教导,《论语》中写子路的篇幅有很多,其对话可以说展示了儒家的思想,也展示了孔子的抱负,下面我们就讲一个子路与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画像
《论语》中记载,孔子生病了,子路为孔子向鬼神祈祷,请求让自己的老师健康。孔子说,可以这样做吗?子路说,可以这样做啊,《诔》中就记载了向天地神明祈祷的事情,这就是通过祈祷可以完成心愿的证据啊。孔子长叹一声说,我已经祈祷了很久了。
从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其实是并不知道祈祷可以使得疾病好战这样的事情的,其实是说自己不知道祈祷是管用的,而子路给出了证据说,书上说向天地神明祈祷是可以的。于是孔子长叹,如果说祈祷是有用的,那么我已经向天地神明祈祷了很久了,怎么还不见我的心愿能够实现呢?孔子有什么心愿呢?我想孔子那么长久的祈祷不会是为了某一个人,很可能是为了天下苍生向上苍祈祷,祈祷了很久了,但是并没有见到效果,所以说从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不相信祈祷这件事的,是不相信有神明可以帮助其完成心愿的。
从儒家的思想体系来说,是不相信鬼神的,儒家讲的是积极的进取,讲究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孔子非常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子路,我想子路在自己心里对孔子肯定也有一个评价,可能这个评价不能随便做出,不可以随便说,所以在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子路没有回答,也许对于子路来说这是对孔子的尊重,一个弟子怎么可以妄议自己的老师呢?

孔子塑像
《论语》中就讲了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的故事。叶公问子路,你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啊?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自己回答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我的老师啊,发奋学习甚至是忘记吃饭,学习到了高兴的时候什么都忘记了,一点忧愁也没有了,甚至连自己已经衰老了也不知道了。
在《论语》中弟子对于孔子的评价有不少,但是孔子对于自己的评价却不多,在这里孔子这样说自己可能在一般人看来有点自夸,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实事求是,对孔子比较了解的人可以知道孔子完全没有自卖自夸。对于谦虚这个词来讲,谦虚是指对一些知识不知道,所以谦虚,并不是对自己明明已经知道却说不知道,那样就是虚伪。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真实的,不加以矫饰的。对于孔子来说,能够学习到知识就是快乐的,所以才达到了“乐以忘忧”甚至“不知老之将至”。从这里可以知道,孔子完全超脱了生死,每天幸福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完全忘记了自己已经老了,不需要学习那么多的知识了。
子路率尔而对曰
子路是一个性子比较急的人,是一个心里不放事情的人,非常的勇敢,也非常的自信,有人说子路勇猛有余但是智谋不足,这样一个人对人对事总是非常的率直,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不加以考虑,所以在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的时候孔子才建议其多听一下父兄的意见才可以行事,可以说孔子对子路还是非常了解的。

子路画像
史书中记载了关于子路的这样一件事,子路不假思索的说,一个有一千辆战车的大国,夹在两个强国之间,经常受到强国的攻击,并且百姓又食不果腹,如果给我一个这样的国家让我去治理,那么我只需要用三年的功夫就能够使得这个国家的人民勇敢善战,使得这个国家的人知道做人的道理。
从上面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性子是非常莽直的,说其自信也好,说其不谦虚也罢,总而言之,子路的理想是有一个国家可以治理,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积极的入世精神,这是儒家积极进取的一种思想表现,是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一种表现。子路表示自己不仅仅能够治军,还可以治民。从这里可以看到子路是非常的直率的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想法丝毫不加以掩饰,作为受到孔子器重的学生,我想子路一定是有着治理国家的能力的,所以说其这些语言是对自己的一个正确的判断也是可以的。
子路问成人
子路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虽然心机不深,虽然称不上是智勇双全,但是子路勇敢豪爽,向往着君子之道,向往着做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人呢?子路自己并不是很清楚,或者是心里有一个标准但是有点拿不准,所以子路去问自己的老师,于是就有了《论语》中的小故事《子路问成人》。

孔子画像
子路问老师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完美的人呢?孔子总结说,一个完美的人需要具备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和冉求的多才多艺,这样的人才是完美的。但是完美的人也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只需要在看到钱财利益的时候能够想到义,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不去退缩,甚至是不惜牺牲生命,约定的事情和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守信,能够做到以上几点的就可以称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孔子在说到一个完美的人的时候并没有采用遥不可及的标尺,而是将普通人完全能够做到的一些标准作为完美的人的定义,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非常的现实,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看那些标准是多么容易做到,当看到金钱的时候,要想到这些钱拿了是不是不义之财,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这就可以了,当出现危险的时候可以挺身而出,与人有约一定要守信,这些事情是多么容易做到的啊,所以每个人在做到这些的时候都可以在心里奖励自己一下,我是一个完美的人了!多么让人开心!
子路问强
子路勇敢豪放,经常佩戴着宝剑出入,可以说是一个强者,正是由于自己是一个强者,所以总是关心那些强者的事情,可是到底什么才是强呢?可能子路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所以子路跑去问自己的老师孔子,于是孔子说了很多,非常精到的讲述了自己理解中的强,这就是《中庸》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

孔子画像
孔子是怎么解释的呢?可以说孔子解释的非常的细致,孔子说了南方之强与北方志强的区别,南方人总是用宽柔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当别人伤害到了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总是采取宽容别人的态度,不会做出报复的事情,这是君子经常采取的方式。北方的强表现为总是用兵器和甲胄为卧席,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出发去攻击别人,可以说战斗的精神非常的强烈。这种强就像是拉满的弓,时时刻刻的做好提防敌人的准备,所以可以说刚而不强。对于君子来说是能够与周围的一切融合在一起,不会与人产生矛盾,但是不会流于世俗,不会和小人同流合污,但是可以和平相处,这就是君子“和而不流”。君子会保持中立,不会去倚靠任何一个阵营,如果国家是一个太平盛世,是一个非常好的国度,那么君子不会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会顺势而为;如果国家是黑暗的,君子会保持自己应有的气节,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品质。
从上面孔子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处世之道,作为一个君子和真正的强者的孔子是在对子路讲述强者君子之道,也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声。
子路问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孔子与学生积极的奔走在各个诸侯国,大力的宣传儒家的学说,希望可以找到能够推行儒家学说的地方,但是当时正当乱世,权臣当道,诸侯的地位岌岌可危,当权者只知道崇尚武力,不知道寻求君子之道。所以孔子失败了,从下面这则小故事就可以见到一斑。

子路问津
《论语》记载了《子路问津》的故事,长沮、桀溺在地里耕田,孔子从路上路过,于是让子路去向两个人问路,两个人都没有告诉子路路应该怎么走,但是却告诉子路不要跟随孔子了,天下这么的乱,为什么还一定要与那些统治者同流合污呢?不如跟随我们做一个隐士罢了。子路告诉了孔子,孔子长叹一声,人不能与鸟兽在一起,我是不会去隐居的,正是因为天下是这样的乱纷纷的,所以才正需要有人去改革,去改变这样的现状。
这则小故事讲述了儒家的入世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提倡避世的,这一点与道家的思想是非常不同的,儒家讲究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使是不能改变世界也需要尽力而为,尽力而为了就不会有遗憾,从这一点上看,儒家是非常的积极的,对人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的。儒家所讲究的是要积极的努力,即使是不能治国平天下,也一定要独善其身,做一个君子,颜回就是儒家思想的积极实践者,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也是因为颜回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
子路受牛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比较受孔子喜欢的一个学生,孔子非常了解子路的性情,在对其教育的时候因材施教,根据其性情做出适合的教育方式,同时孔子也是一个智者,能够根据事情的发展做出最有利于事情后续发展的选择,这从下面我们将要讲到的一个小故事就可见一斑。

子路受牛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子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发现一个人掉到了水里,于是子路立即跳到水中将这个人救了上来,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的接受了,并且将牛牵回来给孔子看,讲述了自己救人的经过。很多人都觉得子路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接受别人的牛非常不妥。孔子却说:“鲁人必多拯人于溺矣!”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价值观,也可以看到孔子看得比较远,对于孔子来说子路接受牛要好过不接受牛。因为子路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好报,所以接受别人的酬谢是理所当然的,子路自己又没有要求别人给他牛,别人自动的献出来的,是对子路行为的肯定。同时接受牛对于子路来说是一个赞扬,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子路的善行,同时给与牛是被救者的选择,是符合被救者的价值观的,所以接受更好。同时接受牛之后这件事可以传的更加的远,这样就使得那些想要获得报酬的人觉得救人是可以有报酬的,是可能会获得一头牛的,所以在遇到溺水的人的时候就会积极的去拯救,从转化社会风气的方面来讲,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是非常有好处的。
很多人都在谴责子路,可是孔子却从这件事的社会意义上考虑,肯定了子路的行为,可见孔子看得比较远,比较深。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孔子是一代大儒,其思想非常的深邃,孔子的思想就像是颜回说的那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的学问不是死的学问,孔子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形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出不同的反应,从孔子受困在陈蔡之间,被胁迫发誓,孔子于是发誓,后来脱困后却不去遵守誓言就可以看出孔子所遵循的君子之道是非常灵活的。

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不仅仅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有着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呆板的搞一刀切,孔子之所以被推崇为万代之师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的。《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子路来问孔子,有一件合乎义理的事情,可以立即去做吗?孔子回答,父兄都在,最好是在征得父兄的意见之后再去做。一会儿冉有又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可以立即去做。见到这件事情的公西华疑惑了,问孔子为什么。孔子说,子路性情好勇过人,为了避免他犯错误,所以我建议他征得父兄的意见后再去做,而冉有性格比较怯懦,经常萎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去做。
通过上面的小故事我们可以见到孔子对于自己的弟子非常的了解,只有了解一个学生,才能做到对其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这是作为老师应该做到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进行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看到自己的缺点,避免自己的缺点,才能做好事情。
使子路取水试之
孔子是一个儒学大家,不仅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会因材施教,并且非常注重知识的实践,对于一件未知的事情不仅仅听别人如何说,还要自己亲眼所见,亲身做一下实验,这样得来的知识就比较的真实,即使是一件小事,自己如果有疑惑,也一定要坚持实验一下,而不是人云亦云,也就是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存疑。

孔子试欹
《说苑》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孔子去周庙参观,看到有欹器,问,这是什么?有人说,这是放在座右,作为劝谏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器皿,如果里面空了就会倾斜,如果里面的水适当就会比较中正,如果满了就会倾倒。是这样吧?回答说,是的。于是孔子让子路取来水试一下,见到果然是这样的,孔子长叹一声说,是啊,世界上哪里有满了不不覆的道理呢?于是子路问,有能够使得满了而不覆的方法吗?孔子说:“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习此道,惟至德者及之。”满而不覆的情况只有那些德行非常好的人才可以做到。
通过这种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一切学问是非常的谨慎的,对于自己存在疑问的事情一定要亲身的验证一下,可以说其治学相当的严谨,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使事物永远保持不覆,那么就需要积极的修行自己的德行,做到自己主动的走向相反的方向才可以,做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
子路负米
子路是一个勇敢豪爽的人,但是子路也是一个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的人,在子路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上面的这些品质,孔子对于子路也是有很多的夸奖之语被记载在史册中的,孔子对于子路的了解甚至是超过了子路对于自己的了解,可以说孔子对于子路还是比较喜爱的,其中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子路的孝。

子路负米
汉代刘向的《说苑-建本》就记载了《子路负米》的故事,子路小的时候家里比较贫困,自己经常吃一些粗陋的食物,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双亲早一点吃到米饭,不远百里去外地背米,在路途上不愿意休息,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双亲可以早一点吃到自己背回去的米,后来双亲去世了,子路离开家远游到楚国,子路也做了很大的官,生活条件非常的好,但是还是想回到吃粗陋的饭菜,去远方为自己的父母背米的日子,但是不可以了。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也可以看到子路的勇敢与担当,后来为官为宰,但是父母已经不在,所以也提醒我们今天的人行孝一定要早,不要想着以后我要如何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许当你发达的时候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到那时再后悔就已经太晚了。在古代有种说法,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这一准则已经非常的不合时宜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远离父母在外面打拼,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父母,等到父母去世了才后悔不已。
子路从而后
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子路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大道不行的时代,但是仍然积极的去做一些努力,去积极的改变这种状况,即使是不能够奏效,但是也可以使得自己的心获得安稳,使得自己不违背君子之道,所以对于隐士,子路是不赞同的。

子路从而后
《论语》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子路的小故事,子路跟随着孔子出行,但是自己落在了后面,找不到孔子了,看到一个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路过,子路于是问老人,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算什么老师?说完之后,老人就去除草了,于是子路拱手站立在一边等候,老人留子路在家里住,杀了鸡,做好小米饭给子路吃,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追上自己的老师,并且说了自己遇到的事情,孔子说,这是一个隐士啊,叫子路再回去看看,子路回到老者家里的时候老人已经出门去了。子路于是让家人转告老人说,不出来从政,不积极的做一些努力是不对的,长幼的顺序不能废止,君臣之道也不可以废止,不能只是为了自身的清白就不去为官,面对这个混乱的世道,大道不行的道理我是知道的,但是也不应该破坏了君臣之道。
从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所提倡的积极的入世态度,即使是明知大道不行,也一定要积极的努力,正是因为世道混乱,才需要有人去改变,这是儒家的思想,也是子路的想法,也正是鉴于这样的想法,子路才积极的去做官,直至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中丢失了自己的生命。
子路受教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位列七十二贤,被称为“十哲”人之一,在其一生中曾经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说,自从我有了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恶语。虽然是有点言过其实,但是确实也说明了子路对孔子的维护,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刚刚见到孔子的时候却是桀骜不驯的,却是对孔子非常不恭敬的。

子路受教
《孔子家语》记载的《子路受教》就讲述了子路刚刚见到孔子时候的傲慢无礼和桀骜不驯。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方面,我是说以你的资质再加上后天的学习会没有人能赶上你啊。子路非常傲慢的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需要任何的加工,将其削尖后射出去,能够穿透皮革,所以这是天生的秉性,我就像那个竹子一样,不需要经过学习就能够很好。孔子耐心的说,这样的竹子如果将其装上羽毛,再装上尖利的箭头,并且将其磨的非常的锋利,那么不就可以射得更加的深了吗?子路听了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拜谢说,真是受益很多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天赋很重要,后天的学习也非常的重要。从这则小故事中也可以看到子路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不会掩藏自己的想法,有点桀骜不驯,但是当知道自己错了之后,又能够马上知错就改,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与颜回是非常不同的,颜回从来不违抗孔子,子路则不同,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子路为“伉直”。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