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简介 杜牧的诗词作品欣赏
杜牧简介
杜牧基本信息数据来源 : 历史百科-杜牧
中文名杜牧
别名杜牧之,杜樊川
国籍/朝代唐朝
职业诗人,文学家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出生日期公元803年
逝世日期约公元852年
主要成就创造晚唐诗歌高峰代表作品《阿房宫赋》《遣怀》《樊川文集》等家庭成员杜佑,杜从郁,裴氏,崔氏,杜承泽,杜晦辞,杜德祥,杜兰,杜兴,杜真杜牧字牧之,出生在京兆万年,在太和二年的时候,杜牧考中进士,被分配到江西当团练府的巡官,后来又担任淮南节度府的掌书记,作为监察御史。后来也做过许多州的刺史,最后官职落定在中书舍人上。

杜牧
杜牧的仕途不算坦荡,但也不能说境遇惨淡,虽然杜牧一直游离在唐王朝组织之外,但不妨碍他在文学诗词方面的成就,杜牧没有因为自己没被重用,在诗歌中吐露半点不满,相反,杜牧的诗多数以歌颂为主,给人积极乐观的感受。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的七言绝句能将静态的景物描绘出动态的灵性,思想情感的合理插入,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杜牧也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杜牧擅长文赋一篇《阿房宫赋》将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十分震撼,让人们在欣赏杜牧绝妙的文学手法同时,怀古伤今,引人深思,为后人传诵。
杜牧同时注重军事,他写过不少军事论文,还曾经为《孙子》注释,供后人更好地理解。他外甥编著的《樊川文集》收录了杜牧大大小小的诗词歌赋,成为后人对杜牧作品的了解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和史料基础。
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不同于李白、杜甫,小李杜的文风是截然不同的,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不仅如此,杜牧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杜牧的草书气势雄健,和他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一样。
杜牧虽然受晚唐风气影响,但是并没有失去本心,他出淤泥而不染,将繁华的辞藻和个人特色结合,创作出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杜牧的诗
杜牧的诗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偏向豪迈,一种偏向香艳,前者杜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较为伤感,有时是吊古,有时是感怀,表达的思想感情立意奇特。后者多用清新的笔调记录下不同的景物,诗的基调也以赞美为主。

杜牧诗歌的意境
杜牧平生忧国忧民,又有满腔的抱负,再加上他为人细腻情感丰富,也就成就了杜牧的诗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这在晚唐时期都是无人能及的,甚至在整个唐代都找不出第二位。
杜牧能在日常景观中发现独特的美,而且能找到和眼前基调最切合的意境,并通过画面的描述和情思的寄托,赋予诗歌生的灵性,对自然的歌颂也是杜牧自身抱负抒发的体现,诗中往往也蕴含着杜牧在晚唐真实的感受。
在诗歌的表达上,杜牧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事,也正因为如此,杜牧的诗又有豪爽俊朗的风格,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极具感染力,这与他擅长用比喻、寄情于景、以景表情活用对比等手法有密切的联系,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把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一派风格通过散文的形式夹杂着议论,杜牧的诗成为后人学习的目标。
杜牧的绝句,成就非常高,享有盛誉,受人敬仰。世人对他的绝句的评价也很高,杜牧的写景抒情,意境幽美已经超过盛唐时候绝句的水平了,杜牧善于从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中,提炼精华部分,他的绝句情景交融,含蓄精练,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人们喜爱。
旅宿 杜牧
《旅舍》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描写旅途艰辛和对家乡思念之情的一篇诗歌。全诗的第一句就点明了全诗的意境,笼罩着浓浓的悲情,在旅店中独自一人居住,让诗人回忆起过往愉快的时光,满满的都是思想之情。

旅舍 杜牧
第二句在诗人看到周围悲凉的景色后,愈发觉得悲切,独自一人点一盏寒灯,茫茫夜色却只有这一点星火与自己相伴,不过那微弱的温度是不是在安慰诗人,耳旁不时传来孤雁的鸣叫声,想必它是和我一样,独自来到这一方陌生的土地,想起往事,伤心的啼哭吧。
原本忧伤的情感加上景物的陪衬,似乎寒上加寒,第三句更是让人觉得肝肠寸断,本想借什么途径传达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无奈连做梦梦到的机会都没有,寄出的家书也不知道何时才能送到,待到家中长辈看到,怕已是物是人非,家人会不会担心,会不会也在思念着自己。
全诗最后一句,诗人用明快的色调描绘出家乡的一派繁荣景象,似乎是想通过记忆的残片,从这困扰自己的悲伤中走出来,全诗情感浓厚,感人肺腑,真切动人。
《旅宿》是在杜牧被外放到江西的时候所作,我们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刺史的诗人离家已久,正想要会故乡看看,却被告知外放,天命不可违,诗人强忍着悲痛踏上离家越来越远的路途,独自居住在旅馆中,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在悲凉的夜晚,想要通过回忆家乡的过去来摆脱悲伤。
金谷园 杜牧
《金谷园》是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在路过金谷园的时候触景生情,面对残破不堪的废弃园林,诗人想起了金谷园过去的繁华,过去的景象让人不敢相信如今的一切。

金谷园 杜牧
繁华的过去如今却成为一片荒芜,连一点生的迹象都没有,想到过去的锣鼓喧天,门庭若市,人们富足的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但是时局的变动,王朝的更替,让这里的繁华遭到毁灭,过去的美好如今香消玉损,留给我们的只有无限美好的过去,但我们却看不到崭新的未来。
再看这废园中的情景吧,我们不得不感叹时代的变迁,如此的沧桑,最终只是影响到小小的人类,流水和过去一样潺湲,春草也和过去一样绿的惹眼。似乎原本的景物丝毫不把人类这种毁灭性的变迁放在眼里。
正当诗人流连与春草和流水的遐想,听到东风送来鸟的啼叫,若是满园春色,这啼鸣无疑是对盛状的奏曲,但是眼前的悲凉确实在让人联想不起,也无心听闻。夜幕降至,加之傍晚略显凉意的春风,在诗人耳中的鸟鸣早已失去了那一份期待,带来的是无尽的悲凉。
就连那盛开的花瓣也因为此刻的悲情落下枝头,原本春天特有的生气,在这片废墟中着实十倍掩盖了吧,万物的死寂也许也是息息相关的吧,百花会争奇斗艳是因为想要展现自己,如今落花无情,应该是对眼前的悲凉毫无感觉,生无可恋了吧。
诗人用落花比喻当时盛世的落寞、沉寂,用景物抒发自己的悲情,景中有人,景中喻情,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杜牧清明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这一天正赶上清明时节,杜牧在路上走的时候,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都知道清明时节的时候天气变化无常。

杜牧 清明
第一句就用的特别妙,“纷纷”二字形象生动的点出这清明的雨绝不是大雨,是细雨,是润物细无声的小雨,它不同于夏日倾盘而下的暴雨,不同于淅淅沥沥冷瑟的秋雨,这雨像一层薄纱轻轻覆盖在世间每一寸土地上。诗人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将春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句小有转折,借游人对雨的不理解,通过游客一遇到下雨就慌了阵脚来说明当时人们的心境不是很成熟,或许和时代有关,或许是这景致有些太过凄冷,“路上行人欲断魂”多半是指那些隐藏在人们心中的惆怅失意被这突如其来的处于激发出来,人们在雨中释放者负面情绪,将春雨当作发泄的对象。
诗人在第三句中并没有袒露是向谁问路,为的是引出第四句经典语录,牧童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在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找到酒家,牧童只是远远的指向前方,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之后将会看到一派怎样的田园风光,是否是未知的桃花源在等着自己。
这无限的遐想就需要读者自己体会,诗歌全篇没有一个难字,一个典故,通俗的语言却时刻透露出诗人想要和读者引起共鸣的心情,诗人步步推进,将读者引入高潮,随后又戛然而止,这样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寄远 杜牧
《寄远》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创作在杜牧担任宣州团练判官的时候。

寄远 杜牧
前两句通过描写诗人在行舟时候江水的空寂,水面的平静和水流的悠远,一定程度上是表露了行舟者内心的安静祥和,另一程度上也透露了这位执浆航行人的孤寂,常年的安宁环境磨平了他的棱角,安逸的背后确是与世无争的孤独和寂寞。
清风拂面,云彩因为风的吹动消散了,天空以因为失去了云彩的遮蔽,变得离我们更远,这秋天的凉意让旅人们原本的平静产生动摇,开始有些骚屑不宁,因为清凉这一丝淡淡的孤寂变得有些刺骨。
正当旅人触景生情,伤感的时候,忽然看到江边的楼上有女子在凭栏遥望,原来有些落寞的众人开始有了舒缓,在江上能见到这样一幅美景,旅行的孤寂不由的被冲淡了不少。而忽然出现的女子更是引发了无限的遐想,人们纷纷猜测是不是等待夫君归来的痴情女子。
这里“红袖凭江楼”形象的不确定性正是为丰富的联想、隽永的诗味提供了条件,在向我们彰显着在特殊条件下的独特风光,不但不会与周围景致不和,反而是会成为起到点缀作用的点睛之笔。
它让诗歌的意境更加有内涵,更加耐人寻味,读者当然也能从这一抹特殊的情境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也许会送去祝福,希望女子与夫君白头携来,也许会想起家中的夫人,想到夫妇二人的浪漫与甜蜜。这对于冲淡旅途中的寂静和疲惫都有着好的帮助。
西江怀古杜牧
《西江怀古》是杜牧的一首怀古诗,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时常登高望远,为什么一些怀古的诗歌常常伴着浓浓的惆怅,就仿佛凭吊历史必然会导致愁绪,必然会心生幽怨,有淡淡的哀愁蕴含其中。

西江怀古 杜牧
也许是因为人们在登高的时候感受到山川的悠长,宇宙的广阔,反观自己有时那样的渺小,让人们从心底对先烈,对历史的创造人物产生尊敬,缅怀他们的往事,我们感叹时光的无情流逝,我们伤心历史的不断转变,王朝的更替,总有牺牲者。我们感叹自己力量的渺小,无能为力,我们在时间和空间面前失落,孤独。
诗人在登高时往往是感情最强烈的时候,他们以登上山顶,看到祖国的山河曾经是多么的满目疮痍,而明天又不知道如何发展建设,又担心错误的统治会让悲剧重演,心中便愈加悲凉。
诗中的曹操想要用口袋装沙子来垄断长江的水流,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的故事荒唐可笑,但如今这些人都已不在,纵使过去的他们如何辉煌,如何统领天下,但现在都零落成泥碾作尘,化作大自然的一部分静静的躺着,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一段段不朽的佳话。
人永远是渺小的,我们没有山川的广袤,没有大海的包容,没有宇宙的浩远,永远只是尘世间的匆匆过客,诗人不同于常人就在于他较早的认识到这点,他们习惯于思考常人不愿意想的种种,诗人会更悲伤些。
所以杜牧在《西江怀古》中描述场景的浩大和人类的渺小时候,这份悲伤之情愈加浓厚,让人们心中也不禁蒙生起忧国忧民的情思。
紫薇花杜牧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是杜牧少见的在诗中引用典故,原句说的是满树的桃花李花引得人们驻足观赏,在树下游客的足迹组成了一条小路。

紫薇花杜牧
杜牧在诗中却一反常态,用盛开的桃李来反衬紫薇花,非常具有独创性,虽然是在向读者展示紫薇花开放的盛状,但是全诗没有一个字和紫薇花有关,读者在惊异诗人精湛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又感受到紫薇花的美丽。
紫薇花只愿做那一抹独特的美丽,和诗人一样在晚唐诗歌风气衰败的同时,自己不受影响,紫薇花不与群花真奇斗艳,,它保守者典雅高洁的品性,这也是诗人想要告诫世人的自己的决心。
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氛围干扰。这首诗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被后人誉为赞美紫薇花的佳作,而杜牧本人也因此得到了“杜紫薇”的称号。
紫薇花多开放在盛夏时节,虽然顶着艳阳但是紫薇花却绽放出灿烂如火的花朵,微风吹来,紫薇花花枝招展,娇艳动人,紫薇花多以紫红、纯白、粉红等颜色示人,给炎炎夏日带去一抹亮色。但紫花是其正统颜色,所以被称为紫薇。
诗的后两句,杜牧说桃李的繁华随着春的消逝也不见身影,当初的盛状如今也只剩下枝头的点点断片,而能陪伴的只有紫薇,杜牧赞颂紫薇的花期长久,给人一种永恒之美,在我们看遍了浮华成片的百花争艳后。来看看这一抹别样的风景似乎也是一种美的体验,一种心灵的沉静。
归家 杜牧
《归家》是杜牧在描写自己仕途生活的无奈,孩子问我为什如此晚归,是在和岁月作斗争吗,鬓角那一抹银白是胜利的军功章吗。

归家 杜牧
全诗前两句写出孩子的天真无邪,说话的时候也是口无遮拦,什么都敢说,其实是想通过这样来衬托后两句作者关于自己仕途的思考,作者想要问自己,想要弄明白,这些年在官场都做了什么?
难道仅仅是受名誉和权利的驱使就去挣了个头破血流,但是到头来自己又获得了什么呢!是被朝廷的肯定还是被百姓的爱戴,似乎这些到后来都已经不重要了,所以说,人啊,忙忙碌碌一辈子,究竟在忙些什么呢?
如今的我早就不复当年,和岁月拼搏的痕迹早早就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应该不单单是对日薄西山的自己的感叹,更是对自己奋斗一生换来的最终结果的疑问,想要去弄明白,不过最终换来的可能只是一个对得起自己的苦笑罢了。
这首五言绝句告诉世人一个伤心的事实,我们终其一生,但是仕途不顺,我们穷尽所有,但是官场险恶,我们愁白了头,苦苦思索的答案在一切都回归平静后似乎并不那么让那个人满意。
诗人借小孩的视角引出内心的伤感,抒发出自己对于境遇的不满,也许诗人在借天真烂漫的孩童之手,向我们揭示什么人生哲理,当满头银发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能笑着问自己这一辈子我们真实的存在过。
独酌杜牧
《独酌》是杜牧在看到悲凉的情景后,触景生情,并产生出想要一个人喝点小酒的念头。

独酌 杜牧
浩荡的天空下万物都到哪去了,难道只有这沉寂的大山和平静的流水才愿意与我为伍吗,但是我不及山的高大,也不及流水的长远,我想要的只是平静的生活,不要让我一个人孤独的漂泊,我不要荣华富贵,不要酒池肉林,只要能给我一个小镇,在这里人们互相尊敬,鸡犬相闻,而我甘愿成为这其中的一份子,不要勋爵,不要厚禄。
天空中偶尔飞过的孤鸟,是要与我做朋友吗。人们总说借酒消愁,一壶清酒的确能让人们忘却惨淡的境遇,就算身处萧瑟,也能在酒精的刺激下得到暂时的放松,醉生梦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是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酒后的我们只会比过去更狼狈,更加不堪一击,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纵容自己。
山林的尽头有一处寺庙,想必是长久没有人进贡香火而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吧,人们争相拜佛祈愿的场景应该是见不到了,只有院前的树林一直守护者寺庙的宁静,其实并不是人们忘却了什么,而是我们没有守护好要保护的东西。
仍它随风摇摆,仍它被岁月侵蚀,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一生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独自漂流的小舟,哪里才是尽头,哪里才是归途。那我也不如手持一壶浊酒,和这景致融为一体好了,我们的力量终归是渺小的,我们会在大自然的伟大面前迷失自己,有时候会问,为什么自己的境遇如此惨淡,为什么自己永远得不到转机。
就当成是自然是神明对我们每个人的考验吧,到头来我还是要一个人品尝手中这壶美酒啊。
鹭鸶杜牧
《鹭鸶》是杜牧在描写景诗中的代表作之一,鹭鸶在杜牧笔下,身披雪白的羽毛,就像穿着雪白的绒衣,再加上一张青玉般的长嘴,美丽动人。

鹭鸶 杜牧
鹭鸶成群结队在小溪中捕鱼的场景被杜牧发现,作者笔下的鹭鸶就瞬间有了灵性,看它们洁白的身影在水面上荡漾,湖水的倒影和湖面上的鹭鸶交相呼应,给人一种和谐安逸的感受,放佛是画中的鹭鸶在动一般。
要是你不小心惊动了正在捕鱼的鹭鸶,它们可是要展翅离去的,作者笔下的鹭鸶多了一份高贵的气息,就连自然造就的鸟兽都那样的风度翩翩,给我们给是一种美的视觉体验,鹭鸶飞向青山中的场景,就像是玉的洁白也青葱交相辉印。
在青山的映衬下,雪白的鹭鸶自由飞舞,姿态是那样的优美端庄,就好像是满树的梨花在清风的吹拂下飘荡,多么舒缓,有多么富有画面感。
这首鹭鸶描绘出人们不常见到的鹭鸶的生活习性,作者并没有着重强调鹭鸶如何的姿态优美,而是描述鹭鸶的“惊飞”和青山的巍峨相互作用,二者一个灵动就像飞舞在山间的精灵使者,一个雄壮伟岸,宁静致远,这样一动一静的结合,给读者充分的遐想空间。
作者又用梨花的飘落来比喻鹭鸶的翩翩起舞,富有想象力,更加生动形象的向我们揭示了当时作者眼中的美景,让人身临其境,这样细致的景物描写是杜牧的诗能够被后人传诵的重要原因。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