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子贡的评价 关于子贡的故事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
端木赐,也就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子贡,子贡不仅在学术上精通的很,而且因为家庭经商的原因,在经商也有很大的聪明才智,他很少在孔子身边待着,而是经常去一些国游行,做一些生意,所以为孔子众多弟子的首富。

孔子与子贡
子贡被孔子比喻为瑚琏,对于孔子的这一比喻,很少有人懂,有的人认为是精石确凿的美丽玉器,还有人认为是巧夺天工的坚硬木器,有的人认为是美观坚固的实用瓦器,众说纷纭,但是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绝对是一种非常贵重的东西,古代人认为瑚琏是祭奠神圣的贵重之器。
瑚琏其实是古代的玉器,但是这种玉器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可以用到的,这种玉器是古代人用来供奉在寺庙与佛堂上面的,这种场所相当于中央政府,皇宫里的布置,摆在最上方,显得十分的庄严神圣,干净利落,因为这种东西是高贵与清白的象征,把子贡的这种精神比喻成这样的典型,未免有一些,太高尚贵重了,太清白了。在古代有一些特别隆重的庆典的时候,才能把瑚琏请出来亮相的,平常只能锁在柜子里面,让人保护起来。
有的人说子贡什么都不想做,专门去做生意,而且凭着自己聪明的脑子,做出的生意总是会发财,孔子的晚年生活很安详,都是子贡照顾着,子贡这人特别慷慨,任何事物都不会拘束他,但是他为人从来不骄傲,所以孔子说他高贵,清白的风格,低三下四的事从来不做,这就像瑚琏性格。
子贡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对待商业一直都是处于打压状态,所以,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不会富有,也不会与商业扯上关系。但是,子贡却是与众不同的,他是学者,也是富有的商人。

子贡图
子贡是个十分聪慧的人,他在经商方面很有天分,善于通过对市场的前期进行思考,分析,从而对未来的商业行情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而且他做事十分果断,善于抓住机会,利用机会来赚取属于自己的钱财和资源。例如,有一次,他就抓住了棉涨价的机会,赚了很多钱。所以,他能够在没有官位的情况下变成有钱人。
子贡一生谦虚谨慎,当孔子把他和颜回放在一起比较时,他直接就说不敢和颜回进行比较,说自己只能做到举一反一,不够聪慧;除此之外,子贡军事头脑较好,一生军事成绩突出,这从他周旋于各国之间,就各国家的战争策略进行评论和提出意见方面就可以看出来。
子贡一生爱好学习。他是孔子门下的优秀学生之一,他经常会和孔子讨论问题,虽然经常会被孔子反驳,但是,他依然很热忠于和孔子的讨论。子贡十分尊重孔子,别人问他孔子是从什么地方学习的,他说,老师可以从任何地方学习到知识,而且就连别人觉得不好的方面,老师都可以学习到好的东西。总之,在子贡的眼中,孔子是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发现别人难以发现或者是不会发现的事物。这就是子贡的故事。
子贡曰贫而无谄
子贡经常像孔子讨教学问,他问的问题大多也是关于从政治国,为人处事的等。孔子也是很乐意和他谈论的,因为子贡是很聪明的。

子贡像
子贡说:“贫穷但是不会巴结权贵,不趋炎附势,有钱但是不以有钱而骄傲,这样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孔子先是对子贡的说法进行肯定。说是可以了,然后又说出了应该是有钱但是谦恭,贫穷但是不悲观能够继续努力生活,乐善好施比较好。子贡听了之后不禁连连点头,非常认同,然后又问孔子说:“那么,君子的修养应该就像诗经上说的,要像对待玉石,象牙一样,先找到材料然后再细细的雕刻,最后再磨光。是这样吗?”
孔子说:“你现在很好,和你讨论诗经,告诉你一件事情,你就能够由此想到其他的,能够举一反三了。”子贡能够从贫穷但是不谄媚,富有但是不骄傲自大的层面再上升到孔子所说的贫穷而乐道,富有而谦虚。就像玉石等要细细的琢磨一样,要做的越来越好。他这样的观点受到了孔子的夸赞,觉得现在已经可以和子贡一起来探讨诗经了。从这段对话里可以看到孔子的价值观。
这番对话,可以看得出孔子的高明,虽然子贡之前的观点是看上去挺清高的,但是实际上不是,这也是有一颗比较的心。所以还是孔子说的比较好。如果孔子不说这些话,子贡的境界就会停留在那,不会得到提高。
子贡手植楷
子贡,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门生之一,他游历数国,一生留下了很多为后人传颂的精彩故事。

子贡手植楷
子贡之师孔子去世时,他众多学生都守墓三年,而且每人都为它种植了一棵名贵树种,这个事情让世人广为传颂。其中,孔子得意门生之一的子贡,他是大家公认的尊师重道,注重礼节之人,他在老师的墓前种了一棵楷树,等到了三年守墓之期结束之时,所有学生都离开了老师的墓地,只有子贡还继续守着,一直守了六年。因此当所有树木都枯死时,只有子贡的树木还在。因为他多守了三年,也为了纪念子贡这种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尊敬之情,子贡死后,这棵楷树也一直有人照料,让它可以茁壮成长。
虽然后来子贡的楷树在光绪八年糟了雷火,可是为了纪念子贡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后人将雷火后的树桩保留了下来,并且上面刻上了“子贡手植楷”这几个字,这能够时刻提醒我们,重视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尊重文化传承,好的一定要保留和发扬。
子贡植楷的故事也让我们联想到如今的社会,我们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尊师重道本是传统美德,可是现在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学生辱骂老师,父母,不懂尊长的新闻却让我们寒心,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尊师重道。
子贡出使
端木赐,子子贡所以别名也叫子贡,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的嘴特别能说,而且办事的效率很高,他有着聪明的才能和高智商,而且因为出于经商的家庭,所以在经商上也是一把好手,也经常到各个国去做生意,他曾经担任两国的相,经常出使到异国。

子贡画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对于子贡这个人物,写的是最多的,言行举止的评价也是很多的,所以他对子贡也是十分的尊敬与爱戴。在司马迁对子贡的评价中说明,子贡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人物,尤其是子贡出使更是司马迁笔下的一段佳话。
子贡曾经担任两国的相,所以在齐国和鲁国的地位很高,他在周游各国的时候,各国国君纷纷找子贡出使到本国替他们分析敌情,子贡也用自己能言善辩的嘴,纷纷替国君分析各国的军情与敌情,有些人不相信子贡所说的话,认为是子贡故弄玄虚,所以子贡在这种情况下善于变通,跟各个君主纷纷分析了敌情,让各国的君主十分认可子贡。子贡不愧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家,因为自己很有交际能力,分析各国的敌情也很准确,所以出使各国能够游说成功。
子贡能够全面地掌握解当时的各国形式情况也能掌握各国的关系,又能分析并把握各国的君主心里想的什么,各个国家的实力,设计一个连环计,使一些国家按照子贡说的去做,所以司马迁对子贡连连称叹到,子贡一出使,利用自己的聪明和别的国家实力,短短的十年,使五个大国都发生了巨变。
子贡经商
子贡是一个学术渊博的人,他能言善辩的嘴,给自己的生意带来不小的收获与利益。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在论语中,对子贡的评价很多,也很好。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对于子贡的言行举止,为人经商方面有着特别高的评价。

子贡像
孔子虽然有三千多的徒弟,但是真正得到孔子学术真传的只有短短的七十二人,子贡是这七十二人中的其中一个,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子贡是一个生意人,而且十分富有。但是孔子不喜欢这种经商人,这在孔子世语上明确的指出了。
子贡和别的师兄弟不一样,与他同样受到孔子好评重用的弟子颜回相比,颜回虽然在学业上第一,品德也第一,但是思想太过保守。颜回认为穷人好,穷人比较多,可以和大家聊得来,因此他不找一些谋生的方法,一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天只吃一碗饭,一杯水,很早就过世了。另一师兄闵子骞,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他认为外出为别人做事太丢人了,只在家里做事,所以穷的连糟糠都吃不起了。他们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不懂得谋生,有再多的学识都没用,子贡却学习和经商一起努力,子贡好学,而且学识越渊博。同时在经商上,也讲究诚实和仗义,赚来的钱都用到有用之处。孔子当时举办最受欢迎最大的私立学校,以及孔子周游列国的钱都是子贡提供的。
子贡不管是学业上,还是经商上,都是一把好手,不管经商还是学问上子贡都有自己的方法。子贡不仅好学,又会经商,不管在哪方面都做出了显赫的成绩,子贡因为自己懂得经商,所以也成为孔字众多弟子的首富。
子贡赎奴
春秋的时候,鲁国有法律,只要是鲁国的人碰到同胞在别的国家作为奴隶,可以出钱赎回来,然后再根据凭条来向国家索要赔偿,国家会给他们全额赔偿。有这个法律后就有很多人赎回自己的同胞,让很多人能够重返自己的祖国。

孔子画
子贡是孔子的门生,很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所以特别有钱,子贡赎回来了很多同胞,但是却不想要赔偿,当着大家的面撕掉凭条,想要分担国家的负担,他这个做法,在很多人看来是很有义气的,但是孔子听说了之后却大发雷霆,想要把子贡赶出去。
孔子是这样说的,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这样会让很多人不再赎回奴隶了,你有钱不想要赔偿金,但是其他人没有钱,他们如果要赔偿金的话,别人就会和你对比看不起他们,也就破坏了法律。
孔子觉得子贡这样做把义气给上升了一个高度,也就是说把道德标准升高了,即使有钱的人想要赎回同胞也要考虑一下是不是要撕掉凭条不要钱呢,可是撕掉自己就会失去这笔钱。如果不撕掉,肯定会被人说自己不够慷慨,会受到鄙视。但是自己不出钱赎回仆人的话,就不会有这些麻烦和烦恼了。以后赎人的人就会更少了。
孔子认为,这条法律是一个善意的法律,会让愿意做善事的人越来越多的,子贡的做法是把义气和利益对立起来了,所以相反是恶行,让很多人不能回到故乡。
子贡问时
有一天,有一个人到孔子学堂看到一个年轻人在院子里打扫落叶,他便问那个年轻人你是孔子的弟子吗?年轻人就是子贡,他很得意地说是的,你有什么指教?那个人又问,听说孔子是很有名的老师,那么您也是其中的一个高徒吧?子贡回答惭愧惭愧。那个人问,那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不知道可不可以呢?子贡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那人又说,不过我有一个前提条件,如果您说得对的话,我会向您磕头三个。如果你回答的不对,你就应该向我磕头了。子贡为了自己和老师的名誉勉强答应了。

孔子像
陌生人说,我的问题不难,你就说一下一年有几个季节吧。当然是四个季节啊!子贡毫不犹豫的回答。不对,是三个!就是四个!三个!他俩在辩论。子贡大声说四个,陌生人紧随其后大声说三个。
就在这里讨论的时候,孔子出来了,子贡仿佛看到了大救星,赶紧和孔子说明情况,想让陌生人下不来台,让孔子为自己撑腰。但是孔子却说,一年有三个季节,是你输了,快点给人家磕头吧。陌生人大声笑着说,快来磕头啊。
子贡虽然不解但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了,认输了。陌生人心满意足的走了。他走了之后,子贡忙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和您平时教的不一样啊。我平时总说你笨你还不承认,你看这个人穿着一身绿衣服,又坚定的认为一年有三个季节,他就是个蚂蚱!它在春天生,死在秋天,没有看到过冬天,所以它当然认为只有三个季节啦。你再和他争辩,也是不会赢的。如果你不能依照他的意思认输,他就不会走的。所以这次你上当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