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的主人公指的是谁
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将相和》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包括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将相和的内容
战国时,秦始皇听说赵国有一块绝世宝玉“和氏璧”,很想得到它,便派使者去和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城池何来换赵王的和氏璧,赵王直接拒绝担心秦王会以此为由发兵赵国祸及百姓,赵王夜不能寐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蔺相如毛遂自荐出使秦国并且让赵王放心,他一定会将和氏璧带回来。
赵王便派蔺相如出使秦国,可是蔺相如到了秦国之后,秦始皇只一味盯着和氏璧对城池之事只字不提,蔺相如见势头不对便略施小计将和氏璧拿到手里,然后抓着和氏璧就想往柱子上撞,以此来要挟亲王:以池换壁,否则人玉具亡。秦始皇不想背负背信弃义的骂名,心里却又不是真的想用城池换和氏璧,无奈之下只得作罢,蔺相如先让人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而后自己也全身而退。蔺相如回来后,赵王大为欢喜,封他为上大夫。而后蔺相如又陪同赵王赴秦王的渑池之会,没有让秦王占了赵王半分便宜,赵王回来之后就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略高于赵国征战多年的老将廉颇,廉颇是个心直口快的豪爽大将军,心中对蔺相如很是不服气,便常常对人说自己以后若是见到这个文弱书生一定要好好羞辱羞辱他。生活中也是处处想和蔺相如一争高下,蔺相如呢对廉颇却是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能躲就躲,别人以为蔺相如怕廉颇,蔺相如对随从们说自己并非是怕廉颇大将军,而是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自己方能保赵国不被秦国侵略,自己不能为了和廉颇一争高下而抛国家的安危不顾。
廉颇后来听到这些话后,羞愧难当,赤身背负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请求他原谅自己。蔺相如热情相待,二人此后成为了好朋友,齐心协力守护赵国安危。
将相和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实力最为强大的还要属地大兵强的秦国。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嬴政开始继位,那时也是秦灭六国的开始。

将相和背景
秦始皇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一个野心颇大的君主,他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并且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称其秦始皇。
富有雄心壮志的他,铲除丞相吕不韦和长信候后,便开始亲征。在李斯,尉缭的协助下首先便制定了统一全国的部署。他们一方面乘着六国各自纷争之际,秦始皇采用六国合纵的方法通过内部挑拨来瓦解各个诸侯国结盟。另一方面秦始皇采取远结交近攻打的政策,和各个诸侯国保持一种忽远忽近的距离。
当时李斯建议先灭亡韩赵,赵举韩亡,韩亡荆魏不能存,然后各个击破。所以在秦始皇的大战略下韩赵首当其冲,赵国是秦始皇一直觊觎的,总是想方设法的想从赵国谋点利益。当秦始皇听到赵王有个和氏璧的是时候,秦始皇就想方设法想弄到这个和氏璧。也想借此给赵国一个下马威,于是便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最后秦始皇当然是打错了主意,蔺相如凭借聪明才智和三寸不烂之舌,没有让秦始皇如愿。而赵国在文武双将蔺相如和廉颇的共同辅佐下,国家的安全有了短暂的保障,而至于后来赵国还是被秦始皇给歼灭,那自然是后话了,因为那存在了很多客观和人为因素。
将相和的将指的是
将相和是一个关于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是赵国的丞相,那将相和的将自然指的是赵国的战国四大名将廉颇大将军。

将相和的将
战国时期,齐国和秦国分别为东西方的兵强马壮之国。秦国的秦始皇一直想统一六国,扩大自己的势力,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韩国和赵国。秦始皇多次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军廉颇率领赵军每每挫败秦军,使得秦国只能更改战略方案。秦国和赵国于公元前285年讲和。公元前283年,秦国和韩燕魏赵组成盟军去攻打齐国,廉颇就是在那一战中扬威立功,名声大噪。廉颇班师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同年赵王得和氏璧,秦国提出以十五城池换和氏璧,赵国派经缪贤向惠文王推荐的舍人蔺相如去秦国和秦王谈判。蔺相如最终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而后蔺相如又在赵王与亲王的渑池之会中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立下大功,赵王回国后立即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略高廉颇。廉颇是个习武之人,心中觉得对蔺相如不服气自然是要大大方方的发泄出来的。便处处与蔺相如争高下,四处扬言要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的宽容和长远之见,让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便立马登门负荆请罪。
廉颇作为一个大将军,为人勇猛善战,有胆有识。作为一个赵国的臣子忠心报国,知错就改,真诚豪爽,和蔺相如一起保卫赵国。是个名副其实的大丈夫。
将相和出自哪里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写的《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小说的96回也有叙述。

司马迁
在《东周列国志》中,九十六回合是蔺相如两屈秦王,着重介绍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而负荆请罪的故事没有涉及。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故事基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于赵国之间的一次政治交锋。赵王偶然得到一块奇世珍宝和氏璧,当时秦国的政治主宰者秦始皇嬴政一方面想得到这块好玉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来试探试探赵国。赵王踌躇不定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舍人蔺相如愿意出使秦国并答应赵国一定将和氏璧带回来,最终蔺相如果然是成功带回来和氏璧。而后又随赵王在渑池那里和秦王见面,秦王屡屡用言语和陷阱来攻击赵王,最终都被蔺相如巧妙化解。
下面故事进入高潮,蔺相如回国后,被封为上卿,位高权重。让赵国老将廉颇很是嫉妒和不服气,廉颇觉得自己常年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区区蔺相如就只是耍耍嘴皮子,赵王竟然封他的官比自己还高。廉颇心中的不满全都发泄在蔺相如身上,蔺相如却处处躲避谦让廉颇,不和廉颇争高下。蔺相如的门人问蔺相如为何怕廉颇,蔺相如解释说自己并非是怕廉颇大将军,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危做长远的考虑。两军相战,总有一伤,亦或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自己和廉颇无论哪一个受伤害,对赵国的安慰都是极大的威胁,秦国就会趁虚而入。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后,廉颇亲自背负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
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宽容都被后人广为传颂。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