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陈寅恪的差别 陈寅恪与傅斯年
陈寅恪故事
陈寅恪的一生可以说是铸造了多少的名誉,便承受了多少的磨难,他这一辈子时刻以家族为荣,背负了家族与民族的使命,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辗转于德国、瑞士,后又去了法国、美国,游学13年,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精通22种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掌握广泛的学识。

陈寅恪故事
陈寅恪出身名门,其父陈三立不同其他传统官宦之家相继没落的结局,一改家族官宦性质,专注于诗词创作,成为清末“四公子”之一,且思想先进,不令其儿子走考取功名之路,而是在陈寅恪13岁时便将其与兄长一同送出国,前往日本深造。
早年的日本留学经历,使得自小便打下坚实旧学传统思想基础的陈寅恪接触了完全相反的西学文化,这无疑是一次打破陈规、焕然一新的尝试。之后陈寅恪因病归国,考入复旦公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陈寅恪为今后出国游学做准备,在此掌握了德语、法语两门语言,毕业之后,陈寅恪凭借复旦公堂的文凭前往欧洲。
父亲陈三立前往港口相送,对其殷殷嘱咐,将救国图强的大任寄予陈寅恪的肩上,这是陈氏一族两代父辈的心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北平陷入被攻克的危机,陈三立已85岁高龄,体力羸弱的他在也回不到曾经在上海“一二八”抗战时的热血沸腾,老人家选择了绝食,以报效祖国,五天后,陈三立在家国忧患中去世。陈寅恪在为父亲守灵期间,立志为民族大业而治学。
王国维陈寅恪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的著名的国学大师,可以说是著作等身,而陈寅恪则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位著名文人学者,在文学上面的造诣同样也是极高的。王国维陈寅恪都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中的导师,两个人的学问、品行、人生态度以及成就都是极为的相近的,陈寅恪对于王国维同样也是极为地崇拜的。王国维在先,陈寅恪在后,都在某一个程度上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王国维陈寅恪同时被任娉为清华大学老师照片
王国维饱读诗书,渴望用西方的方法来改变中国的面貌,但是终究是不能够成功地,但是王国维却成功地用西方的视野来重新地审视了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而陈寅恪则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层次上面,有了自己新的见解和看法,并不是承认陈寅恪便是王国维的继承人,而是表明陈寅恪对于王国维的赞赏和认同,有着一种极为相近的文学归属感。
王国维陈寅恪同样也是有所差别的,王国维是一个忠君爱国的士人形象,但是陈寅恪则更多的像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批判家的形象,两个人的人物形象上面也有着本质的不同,陈寅恪对于王国维的确是极为赞赏的,陈寅恪曾经给王国维写过墓志铭,从此关于王国维的死因,陈寅恪的看法便成为了比较权威性的观点了。由此可见,王国维陈寅恪可以算是人生中的知心知己,同样也有着极为相近的人生轨迹以及人生成就。
钱钟书陈寅恪
钱钟书1910年出生,1998年去世,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陈寅恪1890年出生,1969年去世,中国现代语言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钱钟书陈寅恪两个人在中国现代都有着十分响亮的名声,虽然在一个时代,但是两个人是熟识的可能很低。

陈寅恪图片
钱钟书和陈寅恪两人相差二十岁,都是名门出身,都在文学上都有着非常高的成就,而且让人赞叹的是,两个人都精通多国语言。钱钟书在文学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全才,中西方的文化他都了解,不管是古典的文言文,还是现代的白话文他都精通,不仅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写下的代表作更是震惊海内外。相比起钱钟书,陈寅恪虽然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学者,但是这是比较具有戏剧化的是,他没有一张文凭,和钱钟书一样,陈寅恪也曾经出国留学,但是他没有等到毕业就因为脚伤返国了。
钱钟书是在清华大学毕的业,在他进校之前陈寅恪曾经是清华大学的导师之一,但是他们在清华并没有什么联系,之后两个人在西南联大还一起教书做过同事,但是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两个人并没有直接的往来,应该都只是彼此听说过而已。两个人的共同点还不仅如此,钱钟书和陈寅恪都曾经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批斗,但不同的是,钱钟书最终挺了过来并成功平反,而陈寅恪虽然之后也得到了平反,但是本人却在那场革命中被害身亡,十分凄惨。
钱钟书陈寅恪两个人都是文学方面的著名学者,有着很多相似的经历,但最终的命运却大不相同,而从目前得到的资料中只能得出两个人是互相欣赏的,但并没有进一步的深交。
陈寅恪与傅斯年
当人们提起陈寅恪时,会在心中默默的说一句大师!提起傅斯年时,人们也会说句大师!随后就只剩下敬仰之情,徐徐升起。

陈寅恪照片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天才成群的时期,陈寅恪与傅斯年他们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里读书,识字,他们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学贯中西。陈寅恪曾经留洋16年,对二十多种的文字精通。傅斯年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并且也曾海外留学7年,两人的经历是如此的相似。陈寅恪学成后归来,进入清华教书育人,门下人才济济;傅斯年学成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曾一度是北大的代理校长。
陈寅恪与傅斯年相似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一直都惺惺相惜,君子之交淡如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能够遇上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实属不易,二人相聚一堂,小酌一杯,说尽天下事。陈寅恪与傅斯年他们二人一个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一个被称作”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教授之教授。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两位大师的敬仰之深!一位名叫岳南的作者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做《陈寅恪与傅斯年》,对他们两位的事迹进行了多方位的介绍和比较,并评价他们是“大师之后再无大师”,陈寅恪与傅斯年具备魏晋名流之风。
尽管后来傅斯年去了台湾,因为突发的脑溢血去世,陈寅恪卧病最终病逝于岭南。隔着一湾海峡两人从此没有见过面,但是那份相濡以沫的知己之情又岂是那一道道海峡能阻挡住的呢?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