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诗词作品欣赏
元好问是谁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生于1190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人(今天在山西),号遗山,被尊称为“一代文宗”,元好问一生的成就涉猎很广,他在诗、文、曲、词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论诗》、《遗山集》等。

文学家元好问
元好问的家世背景相当强大,元好问的祖先相传是北魏太武帝的儿子,因其祖先在跟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在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下才改姓元的。元好问的高祖元谊在北宋晚期官忻州神武(虎)军使,他的曾祖元春是北宋的团练使,其祖父是元滋喜是柔服丞,但是他的父亲元德明却多次科举不中,平时就诗歌酒水相伴。
史书记载元好问从小就很聪明,七岁的时候就能作诗,被当时的人称为“神通”,十一岁的时候得到翰林侍读学士路择的赏识,路择喜爱元好问,所以经常教他读书。元好问十四岁的时候的老师是陵川的晋卿学。
元好问十六岁的时候便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当时实行的“识免乡试”,所以元好问直接参加了府试,但是元好问并没有上榜,十九岁的时候再次参加,还是没中,二十三岁再试依然不中,二十五、二十七岁也依然不中,直至他三十二岁才及第,但是及第后的元好问仕途之路很是坎坷,不久金朝被灭,元好问和当时不少的官员都被俘虏,被押往山东聊城。
亡国后元好问编辑了金国已经去世的君臣的诗词《中州集》。
公元1239年,元好问因为名气大而被元世祖接纳被诏今朝内做官,但是元好问并不想做官,所以五十多岁的他便回到了他的老家,隐居起来,潜心编著作品,公元1257年,元好问在获鹿寓舍去世,享年68岁。
元好问诗词选
?元好问是元朝初年集作家、历史学家、文坛宗师等称号于一身的文人,字裕之,号遗山,祖籍是太原秀容(今天在山西),天资聪颖,被称为“神通”,一生在诗、文、区、词方面的建树都很高,可以算得上是位全面发展的人才。

元好问诗词选
诗词主要是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一种中国传统诗歌,我们常说诗言志词抒情,所以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阐述自己心灵的一种文学艺术平台。中国的诗起源于先秦,鼎盛时期在唐朝,而词起源于隋唐,鼎盛时期是宋朝。同时诗词是中国古代古典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因为诗词不仅能充分地体现我国汉语的特色,还能我国的文学特色和音乐特色相融合,用极其简约的形式传达出深刻、悠远的韵味。
《元好问诗词选》收录的都是元好问的诗词,元好问的诗近少陵,其作品的基调有点像苏轼和辛弃疾,带有悲凉的成分,而且擅长寓情于景,意蕴深远。后人在品评元朝时期的诗词作品时,将元好问的诗词创作评为当时文学水平的巅峰,可见其在文学方面的才气和成就之深,所以元好问的作品深被后人推崇、传唱,有很强的历史感染力。《元好问诗词选》收录了元好问诗100首题149首,词曲90首,并且按照作品的创作时间进行编排,并做了详细的注解和评论,是一本帮助后人学习‘研究元好问极其作品的经典书籍。
青玉案 元好问
?《青玉案》是金朝末年元朝初年的文学大家元好问的作下的一首词,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是唐代诗人元结的后代。元好问作为北方的文学宗师,在诗、词、曲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写过不少好词佳句。《青玉案》这首词描写的是暮春的景色,作者触景生情,十分感伤,作下这首佳作。

元好问雕像
词的上片写暮春时节的景象,落红满地,“落红吹落沙头路”其中的沙头路是当时的方言,指的是沙田上的路,在这个词中指的是就是自然界,作者说自然界的鲜花都被吹落了。“似总为、春将去”这里作者的想象及其丰富,将各个鲜花都拟人化,好像花儿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来去一样,春天将要离去了,我们也赶紧凋落吧,又调皮又让人觉得无奈,营造凄凉的气氛。接着作者写“花落花开春几度”通过写花在外的飘零来感叹人生,人生就像花一样,无休止地漂流在各个异乡,充满凄凉。“画梁新燕,知道春归处”画梁指的是彩绘的房屋梁顶,在古代燕子就是回归的意思,作者只对燕子情有独钟,反衬作者自己在外多年飘零无法归乡的无奈,通过表现自己的“无情”,来表达对自己妻子的愧疚。
词的下片开始转向对人生的感叹,其中用了很显眼用意很直接的“韶华暮”来表达自己青春年华已经走到尽头,作者即使“欲写幽怀”也只能“恨无句”遗憾自己已经不能写出好的诗句,有一种不舍和无奈的交融感,心有余人力不足,突出作者对人生韶光流失太快的感叹。
“一襟清泪,寂寞西窗雨”最后作者坐在西窗前听着外面淅沥的雨声,不禁潸然泪下,痛崽哀哉。
整首词笔调婉转凄凉,情景交融,感情真挚动人,令人伤心欲绝,无不体现着作者高超的技艺和深情的感情流露。
故地重游 元好问
?《故地重游》是元朝初年的文学家元好问的一首小诗,诗歌是七言绝句。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首作者重游旧地后写下的诗,那么,作者为什么会重游旧地,这次游玩后又和上一次有什么不同呢,所以这不单单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山水诗,其中蕴含着其他深刻的含义。

元好问雕像
诗歌的前两句是单纯地对景物的描写,杨柳青青,水声潺潺,黄莺婉转啼鸣,好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让人留恋、痴迷。并且在诗句“莺儿调舌弄娇柔”中,将黄莺拟人化,黄莺的啼叫好似是和作者早已相识,欢快的啼叫像是在欢迎作者第二次到这里游玩,不仅照应了题目《故地重游》,还给诗歌的前半段营造欢快的氛围,让读者的心情都随着黄莺的啼叫而变得欢快了,烘托作者当时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
诗歌的后两句是抒发作者的感情,“桃花记得题诗客”将桃花赋予人的特征,即有记忆。那么桃花为什么会记得题诗客呢,还倚着春风笑个不停?这里作者是以草木的无情来衬托人的有情。作者想起自己上次到这里时的美好时光,而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感叹人生韶光易逝,抒发自己惆然若失的失落之情。
全诗的“诗眼”是“记得”二字,这两个字不仅生动传神地刻画桃花的调皮,带给全诗一股灵动之气,更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的出处,从这两个字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第二次到旧地的时候,想起了过去的美好时光,为作者抒发自己的感叹打下一个委婉的基础。
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
《岐阳三首》是元好问在国家惨遭蒙古军攻击的一组诗歌,总共有三首诗组成,三首诗创作与金朝的末年,都表达了作者对侵略战争的谴责,和对国家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愤和无奈。

元好问雕像
公元1231年的时候,作者在赶赴南阳任县令的路上,听到蒙古军攻占了岐阳,作者一路上看到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愤慨之下写下这组诗。《岐阳三首》中的第二首是“百二关河草不横”开头的一首。这首诗是写岐阳的惨状,作者虽然身在南阳,但是心中仍是放不下岐阳的百姓,十年的战乱给百姓带来了太多的伤害,“十年戎马暗秦京”其中的“暗”字就体现了战争已经催回来百姓的正常生活,使百姓的生活都失去了颜色。作者西望岐阳,没有消息文书传来,传来的只有百姓的凄惨哭嚎,为下面岐阳称为一座空城作下铺垫。
紧接着作者写岐阳的惨状,杂草丛生,白骨累累,夕阳下的岐阳更加死寂。作者借岐阳的惨状来表达自己对蒙古军的控诉,控诉他们的残暴与无情,而在愤慨之下又有作者的一丝无奈,自己又能怎么办呢?国家都衰败了,根本无力抵抗蒙古的凶猛,暗含着作者的失望。
最后作者谴责上天,为什么要制造这些杀戮的士兵来危害百姓,表现出对百姓无限的同情和对惨无人道的战争的极端憎恨,希望有天降神兵来帮助他的国家逃离这些灾祸。
元好问岐阳三首
《岐阳三首》是金初文豪元好问的诗词作品,正如题目所言,一共有三首诗。元好问写这三首诗的时候,正值动荡时期,公元1231年,蒙古大军攻占了岐阳(今天在陕西省),并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的地区,百姓深受战火的摧残,民不聊生。那时的元好问征赶往南阳做县令,途中听到岐阳沦陷,沉痛地写下了这三首诗。

元好问浮雕
第一首是“突击连营鸟不飞”是写关中当时的情形,蒙古军保卫关中,人民深受重创,连天上本是自幼的鸟儿都不飞了,可见战争的残酷。千里之外传来的都是噩耗,而自己无力拯救国家,只能看着国家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作者泪沾襟。第二首是“百二关河草不横”是写岐阳的惨状,号称“百二河关”的三秦现在已经是杂草层生,昔日的辉煌早已灰飞烟灭。岐阳没有半点音信,陇水那边传来的也都是凄惨的哭声。城市变得死寂,作者在控诉蒙古军的残暴,表达了诗人无以言表的沉痛之情。第三首是“眈眈九虎护秦关”,作者想起当年金朝的全盛时代,将士威武,国土广阔,而现在却已经变成残破不堪,边关更是战事连连,将士们的白骨已经堆成山。感叹国家由强到衰的悲哀,字字情深意切,悲哀至极,动人肺腑。
《岐阳三首》这组诗歌感情基调都是悲痛深沉,抑扬顿挫地传达作者的愤慨与无奈,三首诗环环紧扣,作者的悲痛之情也逐渐在加深,最后把把华山的三十六山峰比作是倚天剑,来表达作者心中永不磨灭的精忠之魂。
元好问 摸鱼儿
?《摸鱼儿》是金朝末年元朝初年的文学家元好问的作品,元好问作为当时北方文学之宗,不仅是为文学家也是位词人,这首词就是元好问被大雁殉情而死所感动而写下的,词中表达了他对殉情大雁的哀思。

《雁丘词》插图
这首词创作的时候,元好问还很年轻,仅仅十六岁,当时的元好问正奔赴在赶考的路上,,途中遇到一个捕捉大雁的人,那个人告诉元好问,天空中一对大雁在飞,其中一个大雁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也直直地从空中坠落,殉情而死,元好问被大雁之间的感情真震惊了,于是出钱买下了这两个大雁,然后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边,并建了个坟墓,取名“雁丘”,并写下《雁丘》一词,后来加以修改,即成了后世流传的《摸鱼儿-雁丘词》。
词的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开篇就语出惊人“问世间、情为何物”词句是千古传唱的名句,一个“问”字从空而降,替殉情的大雁发问,而且也是对殉情大雁的赞美。“直教人生死相许”是最震撼人心的回答,突出爱情的力量是如此的庞大。下面紧接着就是作者对大雁生活的描述,大雁冬天向南飞去过冬,春天再飞回来,双宿双飞,作者称之为“双飞客”,将世间人类的相爱赋予在大雁的身上,“天地南北”、“几回寒暑”用高度的艺术手法从空间、时间对大雁相濡以沫的生活进行概括。为下文大雁的殉情坐下了铺垫。而下面作者将大雁拟人化,描写大雁的心理“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揭开大雁殉情的原因。
词的下片主要是通过描写自然中的景物来烘托大雁殉情的凄苦,营造的都是悲苦的基调,“寂寞当年萧鼓”。大雁殉情惹起上天的嫉妒,这是作者对大雁的高度赞昂,词的最后作者认为这样的大雁自己会永远凭吊它,足见作者对大雁的深深的敬意。
临江仙 元好问
《临江仙》是金末文人元好问的词作,全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达作者和有人团聚时的愉快,和对现在和友人天各一方不能像以前一样欢乐的惆怅之情。在艺术手法上,抑扬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全词的感情基调跌宕起伏,提高了词的审美意蕴。

《临江仙》元好问
词的上片写了初秋时分的大明湖畔,“荷叶荷花何处好”开篇就问哪里的荷花最好看呢?设置了一个很是活泼的悬念,下面作者自己就回答“大明湖上新秋”,不仅点明了作词的时间和地点,还表达出作者当时愉快的心情和对大明湖畔荷花的喜爱。紧接着诗人就承接上面的新秋这个时节写了“红妆翠盖木兰舟”一红一绿,映衬效果极佳,并将荷花拟人化,写荷花像女子一样梳红妆,以花来喻人,引出下面木兰舟的出场,自然流畅。江山如画,人物风流,作者将自己的好友称为风流人物,体现作者对好友的喜爱,也凸显作者畅快的心情。
下片作者笔锋调转,不再写大明湖畔了,“千里故人”和“三年孤负”写出自己与好友的时间、空间的距离,暗示这是一首思念好友的词作,尤其是其中的“孤负”二字,即表达作者与好友相隔甚远又暗示作者对昔日美好时光的怀念。无奈之下作者只有独自喝酒解愁。最后作者写流水来比喻自己的思念之情是多么的延绵和深重,并发出感叹“几日到青州”,青州是好友的住所,表达自己渴望与友人相聚的心情。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