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如何论伐蜀 司马错和白起谁厉害
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错和张仪在关于是否要率先攻打蜀国,在秦惠王面前起了争执,秦惠王也很难决断,就让两人分别说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互相比较,避害趋利。

司马错论伐蜀
张仪不主张攻打蜀国,应该先和魏国楚国求和,我们三国一起围攻周王朝,那天子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一定会交出九鼎。这样我们不仅有了兵权也有了神权,就可以挟持天子,用他的名号来发号施令,试问谁敢反抗,那我们建王立业还远吗。
蜀国地势偏僻,我们现在攻打蜀国,难道不是浪费兵力吗,这样会使士兵疲惫,老百姓要忙于战备,一来不能完成一统的伟业,二来就算打下了蜀国,也得不到什么好处。争夺名利就应该在朝廷上争,现在放着周王室不管,却要去到偏远地区打仗,你这是不考虑成效的做法。
司马错当然据理力争,建立国家容易,难在治理国家啊,我说张仪啊,你难道不知道要是国家强盛,和我们领土的辽阔、军队的强大、百姓的富足都有关系吗!这三个条件实现了,大业自然就会成功。现在蜀国最容易攻打,而且他们现在内部动乱,可以说我们不用费多少兵力就可以将它收复,这难道不是对士兵作战经验的一个锻炼吗。
我们攻打蜀国能过大我们的疆域不说,就好比豺狼驱赶羊群,占了他们的地,不会被说暴虐,拿了他们的前,不会被说贪婪,这种名利双收的战局您怎么就看不懂呢。
相反,现在去胁迫周天子,必然会招致坏名声,不仅如此,周天子和和韩网还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甚至会联合其他国家,先对付我们,这样动荡的局势下,秦王一定要三思啊。
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蜀国归属后,秦国实力愈加强大。
司马错和白起谁厉害
司马错和白起两位都是秦一统天下的功臣,两人各司其职,一个负责排兵布阵,一个负责带兵打仗,两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司马错的远见卓识,没有白起准确的战术执行能力,是不成立的;同样要是没有白起的用武,和他的骁勇善战,很多冒险但是成效显著的策略也不能很好的落实。

司马错和白起
但是,非要给这二人分个高下,或者换个方式说,谁是秦国第一名将,轮影响力,知名度,被后人广泛传唱的程度来说,司马错远不及白起,因为作为谋士,既不能上战场打仗获得功勋,只能在幕后兢兢业业的分析,通过图纸研究战术,或者破解敌军的阵型。
也许纵观整个秦国历史,司马错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应该是最大的,难道浴血奋战的将领还比不过一个动嘴皮子说话的吗,那带兵打仗算什么,为什么要我在战场上冒险,而你只是躲在军中安全的地方。
我们说战国七雄,虽然最后被秦统一了,但是综合实力来看楚国到底是老牌大国,人口多,国土面积大,经济水平也很高。但是经历了诸侯国一系列战斗后,楚国受到重创不说,和各个地区的关系还不是很好,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一方面大家畏惧他的强大,另一方面又不敢和他联合,怕一不小心就被吞并了。
所以司马错的眼光深远可不是空谈,在于张仪关于先打蜀国还是先打韩国的问题上,坚持先强蜀国不是没有原因的,蜀国一灭秦国自身实力强大,对于楚国的威胁又进一步加强。反观白起,在东部的战线上不是杀了几万,就是打了几块地,但是都是小打小闹,起不了关键作用,而且好歹是白起,换个二流的武将,估计还要战败。
所以,在处理国家走向等的大事上,司马错眼光独到,为秦国减了了不少战损。司马错这盘先夺巴蜀,后攻楚的棋可以说下的非常妙。秦国兼并蜀国楚国后,离一统天下也就不远了。
司马错怎么死的
关于司马错的生平,他取得的成果,他对秦惠王的帮助,以及他作为司马家族的名人等诸多记录,都算比较完整的。但是关于在和司马错是怎么死的,史书上似乎没怎么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料大概推测一下。

司马错剧照
司马错的政治生涯,是伴随这三位帝王度过的,也就是说司马错在秦国任期较长,虽说并没有得到重要,但能从他政治生涯后期参与的一些活动中知晓一二。
秦昭襄王也就是宣太后年间,司马错担任国尉一职,率领军队打魏国,之后因为白起等一些杰出的年轻将领的出现,司马错有一种退居二线的感觉,但是还在为秦国卖命是肯定的,虽说不再是绝对主力,但是司马错凭借自己的饿战略远见,还是留在军中,时不时为大将出谋划策,为扭转战局做点小贡献,为秦统一六国默默努力着。
秦军有了充足的力量过后,南征北闯,不仅大败魏军,还获得了魏国献出的领土。之后楚国也在蜀国灭亡后一蹶不振,被秦统一。
可以判断,司马错也算是战功累累了,虽然总游离在组织边缘,但也是组织的一份子啊,有好处,当然大家共享啦。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司马错和张仪争论的时候是公元前316年,估计司马错正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时候,大概也就20岁左右,到公元前280年,差不多是人到暮年,小老头一个,而且司马错是宣太后身边的臣子,宣太后死的时候是公元前265年,司马错可能早就不在了。
那么一位战功了得的老将在有生之年既没经历政变,战局又是偏向秦国的一边倒,那么我们不难推断出司马错正常死亡的几率极高。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