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的真面目 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请诸葛亮
刘备第一次听到徐庶向自己讲起诸葛亮时,便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总觉得这个名字特别熟悉,似乎在哪里听到过。如今曹操孙权势力正大,若是麾下能有此奇人,定能反败为胜,甚至一统天下也有可能。

诸葛亮剧照
于是他特意带上礼物,和张飞,关羽一起,来到卧龙岗。卧龙岗三面有山,正面开阔平整,身处其中,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刘备暗暗称奇:居住之地风水如此之好,诸葛先生果真奇人。没有多长时间,三人就来到诸葛亮的茅舍前,刘备上前一作揖,礼貌的问书童:在下刘备刘玄德,久闻诸葛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拜见。
书童看了刘备一眼,冷冷说道:先生今日不在家,你改日再来。
刘备并未放弃,接着问道:敢问先生何时回来。
书童拿起扫帚打扫气庭院,头也没抬,说:不知道。
几天后,刘关张再次动身。走到半路时,天降鹅毛大雪,寸步难行。张飞说道:大哥,山路这般难行,改日再来不迟。
刘备回道:既来之,则安之。早一日请到先生,我才能早一日心安。到了诸葛亮家事,看到一个人正坐在屋子里读书,风度翩翩,相貌堂堂。刘备喜出望外,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亮要等好几日才能回来。此行又一次落空。
虽然数次受挫,但刘备并没心死。又过了数日,刘备三人又踏上形成。这次诸葛亮在家,只是十分不巧,诸葛正在睡觉。为了表示尊敬,刘备就默默的在屋前等候。
过了一个多时辰,诸葛亮终于从门内出来。刘备深深做了一个揖,诸葛亮也上前还礼,二人君臣关系自此确立,也在历史上留下一段千古传诵的佳话。
诸葛亮言家事
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刘禅登基后,事无巨细,尽心尽责辅佐刘禅,主理蜀国大小事务。有次他上书给刘禅,写了家中的一些事务。
诸葛亮剧照
这个给刘禅的奏折后世称为言家事。其中写道:在成都,家里的妻子种植了八百棵桑树,十五亩耕田,家里孩子和兄长们穿衣住行的花费,都足以自行供给,有时候还略有剩余。微臣担任官职之外,并没有太多花费。平时食住费用全部仰仗于朝廷下发的银两俸禄,没有接其他的兼职,也未谋取额外的所得。如果我死了,家中不会出现囤积钱财的现象,外面也不会有多余财富。如果出那就辜负了陛下。等到微臣死的时候,一定如这表中所写,绝不会有半句虚言。
诸葛亮此番写言家事和出师表一样,都体现了他鞠躬尽瘁,任劳任怨,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品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依然身体力行,心系汉室复兴大业,坚持讨伐曹魏,这也是在完成刘备统一中原的心愿。诸葛亮本身是一个万全奇才之人,并不重视荣华富贵,在天下时局动乱之时,诸葛亮选择明君,为收复中原,统一全国而呕心沥血。但是并不贪慕权力,也无敛财之心,刘备去世后,仍忠于蜀国,尽心尽力治理国家。以至于最后疾病缠身,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不幸去世。
诸葛亮朴素为人,不图钱财的精神至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诸葛亮受遗诏
诸葛亮是刘备的丞相,他是刘备最信任也是最不信任的人,面对刘备在白帝城病榻前的假意传位,他在刘备临终前也表示会尽心尽力辅佐少主。

诸葛亮剧照
少主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后人习惯称呼他叫做“刘阿斗”。刘禅不当政,蜀国大厦将倾,诸葛亮其实也是无能为力的。
这件事情在《三国志》中有所记载。诸葛亮是南阳人士,刘皇叔三顾茅庐,使得他出山辅佐。刘禅的江山因为有了诸葛亮的存在,方得安稳。诸葛亮后来出兵讨伐,南征北战。他写下著名的《出师表》,其中真情,潸然泪下,让人看后唏嘘不已。
其实与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同,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贤明,但毕竟人无完人,诸葛亮处事极为守成,不愿走取捷径。因此诸葛亮喜爱姜维、讨厌魏延。刘禅统治岌岌可危,司马氏将蜀国覆灭,与诸葛亮也并非毫无关系。
后来在征战之中,诸葛亮在五丈原一病不起。姜维很听诸葛亮的话,继续守成执政。若是刘禅太蠢,早如同孙亮命丧司马氏之手。只是刘禅之上有父亲地位般的诸葛亮,后来又加上姜维,即是有心执政怕也是无能为力吧。话反过来说,若是刘禅执政,也未必会像诸葛亮那般好。
孙权夸赞诸葛亮受诏 “国富刑清”“无以远过”,孙中山曾称赞诸葛亮说“诸葛亮很有才能”,甚至连毛泽东都夸赞过诸葛亮的本领。
可见,诸葛亮受遗诏,是刘备一生做过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
诸葛亮出师表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陆放翁一生诗词双绝,狂傲不羁,鲜有服人。能让陆放翁如此不吝赞美,特意写诗并顶礼膜拜的,恐怕只有这篇出师表了。
诸葛亮画像
公元223年,刘备驾崩永安宫。临死前,刘备将儿子刘禅的手放到到诸葛亮手里,放下帝王面子,老泪纵横,恳请诸葛亮一定照顾好刘禅。刘禅登基后,遵从父亲遗命,治国之事,处处请教诸葛亮,及其虚心,并称之为国相。一时间,蜀国倒也安稳太平,蒸蒸日上,与刘备之时相差不多。
国未统一,寝食难安。四年后,诸葛亮先平内乱,内乱解决后,决定北上伐魏。出征前想到刘备之前的嘱托,放心不下刘禅,于是挥毫泼墨,呕心沥血作《出师表》,这一作便流传千古,世代颂唱。文中言辞恳切,字字珠玑,添一字则多,减一子则缺。
在建议部分用语更是婉转得体,落落大方,论点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使人读之不忘,实乃奏书中之典范。其中即要刘禅广开言路,不拘一格,又让刘禅不要妄自菲薄,早日复兴汉室江山。可谓事无巨细,交待得清清楚楚。
这样忠贞不二,鞠躬尽瘁,身先士卒,忧国忧民之人,纵观历史长河除诸葛亮外再无第二个。刘禅被后世戏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这实际上是个天大的冤枉。诸葛亮这篇《出师表》,刘禅实际是反复揣摩并加以实践的。当然乐不思蜀是后话。
出师表诸葛亮的品质
关于出师表大家耳熟能详,课本中必背的一片文章。相信记忆好的朋友还能即兴背上几句。其文辞优美,朗朗上口,而且言之有物,不卑不亢,实在是历代奏书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诸葛亮画像
出师表作于诸葛亮挥师北上之前。那时蜀国内乱刚刚平息,民生尚在恢复。诸葛亮出征前放心不下幼主刘禅,于是写下这篇情真意切的文章,真如文中所言:鞠躬尽瘁。
诸葛亮一生戎马倥偬,早年被刘备三请出山后,便一直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地辅佐刘备,使其建立蜀国。翻开史书,我们会看到各种功高震主,骄横跋扈的功臣。但是刘备去世之后,劳苦功高,立下汗马功劳的诸葛亮并没有挟幼主而篡位,而是心系汉室复兴大业,勤勤恳恳,忠贞不二,毫无私心。
表中有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可见诸葛亮一诺千金之精神。外有魏,吴虎视眈眈,几欲进犯,内有南方叛乱烽烟四起,可谓民不聊生。诸葛亮依然能在承担起国家的责任,将社稷民生抗与一人之肩,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表中还提到“不效,则治臣之罪。”,更见诸葛亮之宝贵品质。已入暮年,仍心系汉室复兴大业,时时想着北伐。甚至不惜立下军令状来表明决心,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风骨?千百年后的今天,读到这句话,仍是止不住的微微颤抖,真想向诸葛孔明先生深深地鞠上一躬。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