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老师是谁 王羲之家族介绍
王羲之的老师
王羲之基本信息数据来源 : 历史百科-王羲之
中文名王羲之
别名王右军,王会稽,字逸少
外文名【其他语言】Wang Xizhi
国籍/朝代东晋
职业官员,书法家
民族汉族
出生地琅琊(今山东临沂)
出生日期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公元361年,一作379年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创作书法代表作品《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家庭成员王旷,卫氏,王献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焕之我们知道王羲之的老师是一位女性,姓卫名铄,是东晋的书法家,人们称她为卫夫人,卫夫人从小就爱学习,对书法痴迷的程度很高,很早就拜大书法家钟繇为老师。

王羲之老师卫夫人
大师钟繇对卫夫人的书法水平很认可,他称赞卫夫人的书法可以让玉壶的冰破碎,观赏的时候让人如沐清风,认为她有时甚至超越了自己,流露出的是一种灵动的韵味,耐人寻味。
据说王羲之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在卫夫人门下学习书法,这位老师不仅是为写书法的高手,她在对于书法的艺术理论上也有和别人不一样的理解,能系统的总结出自己的书法想要向世人表达的东西。可以说对王羲之最早接触书法打下了坚石的基础,用现在的话来说,卫夫人不仅是一位实操很强的老师,在理论上也非常优秀,可以做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卫夫人的作品《笔阵图》对七种基本的笔画进行细致的描述,从基础练起是初学者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对于日后在书法上的成长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把王羲之带到山上,让他感受石头坠落的重量和力道,让他看天边云彩的舒缓飘逸,让他砍断树枝感受刀锋的光影。
这样的教导方式让王羲之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所在,看似毫无意义的一笔一划,原来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原型,写字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王羲之小时候就这么认为了。这样的教学开阔了王羲之的眼界,丰富了他的心灵,让他在感受生命的伟大的同时,不断融会贯通,书法的技艺与日俱增。
世界上只有中国将书法当作一种文化艺术,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不会轻易流失,因为它蕴含着的道理始终耐人寻味。
王羲之家族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琅邪国临沂县人,是中国古代的法家,拥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代人尊称为“书圣”。他的父亲是王旷,母亲的姓氏没有明确考证,从康熙年间的《王氏宗谱》得出,王羲之的母亲是河东安邑卫氏。

王氏族谱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受到北方势力的威胁,内部又有八王之乱等着平定,政权动荡不安,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坍塌的危机。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向琅邪王司马睿建议,转移到江南寻求自保,并且让王羲之更随伯伯王敦和王导,王羲之和王敦一起辅佐司马睿渡江,王旷带领部队北征,结果战败后就不知去向了。
王导和王敦让司马睿登基当皇帝,建立东晋,一时间王氏家族名声大噪,还有王氏马氏一起拥有天下这一说,是当时江南四大家族的首位,但是后来王敦起兵叛乱,王导晚年的时候又没什么作为,所以琅邪王氏势力才渐渐走向没落。
王羲之五岁的时候就和长辈们渡江来到南京,年纪不大的他虽然出生名门,特殊的环境再就了他从小就孤高自傲的特点,太尉郗鉴在王氏家族中选女婿,王羲之满不在乎,我行我素,被郗鉴欣赏,将女儿许配给他。
王羲之在明帝太宁三年,成为秘书郎,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东晋玄学兴盛,当时的统治者和臣子并没有把政治生活看的特别重要。在东晋的政坛上,王羲之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一心想要报效朝廷,但是统治者的昏庸给这一段仕途蒙上了厚厚的灰。
王羲之忍受不了自己的上司的百般刁难,从此退出官场,游历与山水之间。
王羲之父亲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山东琅琊临沂人,王旷在晋元帝大兴初年当淮南太守,王旷著有《唐书经籍志》,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王旷画像
公元280年,司马懿的孙子统领着西晋大军开始向东吴京城建业发起进攻,东吴灭亡,三国第一次统一,作为王都的南京没过多久又变成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有丹阳郡掌管。
公元303年,张昌造反,他的手下石冰想要攻占建业,西晋王朝派右将军打败了石冰,这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被任命为丹阳的太守,来到建业。
王旷是山东琅琊的王氏子弟,魏晋时期王氏作为著名的大族,一般都是活跃在北方居多,他们的势力范围也多是以北方为主,所以王旷来到建业只是一次很普通的派遣,想要让他到建业当个小官,似乎没什么特殊的意义。
哪知他刚到一年,右将军陈敏就起兵造反,他自号楚公想要匡扶正义,逐个驱逐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结果王旷又被迫逃回北方,陈敏被打败后,王旷也就没有继续回到建业当太守了。他这次的南方之行,虽然短暂,但却为王氏家族的鼎盛和新王朝的建立定了一个契机。
当时西晋混乱,政权动荡不安,加上北方少数名族乘机介入,晋王朝内忧外患,王旷提出的避乱江左的主张,307年在王道的策划下,王氏家族来到建业,十年后西晋被消灭,司马睿在南京登基,史称晋元帝。可以说是王旷的一句话成就了东晋的百年大计。
王羲之妻子
郗璿,字子房,是郗鉴的女儿,王羲之的妻子。为王羲之育有七子一女。郗璿的父亲郗鉴是东晋鼎鼎有名的政治家、书法家。而且郗家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郗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其书法卓绝古劲,现在流传的《灾祸贴》书写深沉而稳重,下笔流利顺畅,丰茂宏丽,决不滞。

王羲之夫人郗鉴
郗鉴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的大儿子郗愔擅长写草书、隶书和正楷,至今仍有传世的作品《至庆帖》和《比书帖》。而郗鉴的二儿子郗昙擅长写草书和楷书。虽然郗愔和郗昙都比较擅长书法,但是他们都称自己的姐姐郗璿是“女中笔仙”,这话的意思是女书法家中的神仙。尽管如此评价她的都是她的亲人,但是郗璿能得到如此评价,说明了她的书法必定是非同一般的,肯定有过人之处。
郗璿嫁给“书圣”王羲之,也就是郗鉴为郗璿选婿的故事,至今还有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个故事就是“东床快婿”。在王羲之十六岁的时候,因为郗鉴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而且还没有婚配,想要找个好人家嫁了。
郗鉴同丞相王导关系不错,又是一起同朝做官的,听说王家子弟很多,而且各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郗鉴就把想法告诉了王导,王导说那你就到我家挑吧,你挑中谁就是谁,我绝对不会反对的。郗鉴就命管家,带上礼物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都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的打扮了才出来相见。看来看去,一数发现少了一人。王府的管家就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年轻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少爷们有二十多个,听说郗太尉要招女婿都争先恐后,只有一个公子在床上袒腹仰卧若无其事的”。郗鉴说:“我这就是我要的贤婿啊,快带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这个年轻人豁达文雅、才貌双全,当场就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么来的。
王羲之的儿子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广博造诣,不可避免在他那个书法家族中影响到自己的众位儿子。这些儿子中,王献之擅长草书隶书,也精通于其他各类书种;王凝之工于隶书草书;王徽之和王焕之均擅长草书;王操之工于正书。所以王羲之的儿子是各有所长,在当时都是名动一时的书法家。

王羲之
不过在几个儿子里,书法造就最显著的是王献之,后来他同其父王羲之被合称为“二王”。王羲之自幼就像他父亲一样,聪明好学,不仅书法极好,绘画上也是不错的。王献之自小就刻苦练习书法,一日王羲之见自己这个小儿子努力的练字,就悄悄走到他的身后,忽的去拿王献之的笔,一时间还拿不下。王羲之很是高兴,夸赞王献之日后书法必有大成。
不过小小的王献之因为资历极佳,所以时常受到旁人的夸赞。毕竟王献之年龄不大,所以很容易滋生了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这些自然被父母看在眼里。一日王献之跑到母亲稀氏跟前,问母亲自己还要写多久书法能够大成,三年可够。母亲稀氏摇头,王献之说五年,母亲又摇头。王献之急了,就问需要多少时间。母亲指着一边的十八口大缸说道:“你写完了这院中的十八口缸里的水,字才会有筋骨。”
所以说王献之的高超的书法造诣除了他本身的天资聪颖外,还在于其父母的精心教诲。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名声还一度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直到唐太宗开始,王羲之的地位才被再一次拔高。
王羲之后代
大书法家王羲之晚年辞官后,就归隐山林,在山水美景面前放松心境,死后被安葬在嵊州的金庭镇瀑布山,现在嵊州金庭镇华堂村是王羲之后代主要的居住地。

王羲之后代的作品
王羲之病逝在金庭,他的子孙把自己的居住地修建在王羲之的墓旁,这样就可以一直守护着祖先的墓,尽自己作为后代的孝道,现在的守墓人叫王粮才,已经有五十多岁了,从王老先生懂事起,他就已经在王羲之的墓庐里了。
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王羲之的守墓人,可以说爷孙三代都为守护目的献出了自己的光阴,他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王羲之墓的杂草和一些落叶垃圾,王老先生认为这样做虽然辛苦,但是想到自己的祖先的伟大成就,反而更加想要做这样一份工作了。
历史记载,王羲之的第二十六代王弘基从金庭移居到卧猊山麓,之后王氏家族才开始在华堂定下自己的居住地。王羲之的子孙大多喜欢并擅长写书作画,他们常常将自己的作品放到大厅里展示,供人们欣赏。
因为这个展厅中充满浓厚的文学气息,作品繁多,就有了“画堂”的名称,后来因为画堂被装饰的十分精致,再加上周围山清水秀,就简化了画堂的名字改为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一个村名,现在已经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
王伯江老先生是第五十四代孙子,每天都要坚持写字,他说小时候受长辈的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东西。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