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时间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

安史之乱场景模拟图
安史之乱的发生的时间是在唐朝的中期。要说具体的时间的话,安史之乱是从公元后755年的12月16日这一天开始的。结束时间是在公元后的763年的2月17日。这是一场持续了很长时间的一次叛乱。
关于安史之乱的时间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的,一般都是认为是在755年这一年发生的,这一年还是被称之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的时间也没有什么争论,普遍认为是在763年,那一年是被成为唐代宗宝应元年。结束的那一年,不仅是结束了叛乱,也结束了唐玄宗对于唐朝的统治。由唐玄宗的儿子继位,唐玄宗被封为皇太祖。
这前前后后长达八年之久,直到763年才得到了平息。中途甚至唐玄宗逃出皇宫去避难,这可见当时叛乱一方的势力是多么的强大。不过最后还是被平定了。这次安史之乱给唐玄宗的伤害不仅有那么多年受的磨难,还有失去他最爱的女人的感情上的伤害。
那么长时间的叛乱,这带给国家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如果这次的叛乱能够早一点结束的话,那么在结束之后的唐朝说不定就不会那么的衰败。
安史之乱的是在唐朝的中期,在唐玄宗的统治末期,甚至可以说安史之乱结束了唐玄宗的统治。那755年到763年的叛乱可以说是拖垮了一个唐朝。
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
安史之乱,这次战争的命名并不是用年号或者是地点,而是用叛乱者的姓氏。安史之乱发起的叛乱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用了安禄山的“安”和史思明的“史”来组成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路线示意图
从“安史之乱”的名称就可以知道,这次的战争的发起者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不过“安史之乱”还是有一个使用年号作为名称的战争称呼,那就是“天宝之乱”,因为这次的战争发生在唐玄宗统治的天宝年间。不过比起“天宝之乱”还是“安史之乱”这一个称呼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这次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后来,安禄山将他占据的地盘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唐的国家。这就是“大燕”。安禄山自称“大燕”的皇帝,不会再听从李隆基的命令了。不过“大燕”在大唐的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在玩过家家的小孩吧。
虽然这个小孩给了大唐不少的打击,不过最后还是大唐胜利地平定的这次的叛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这次叛乱的发起者,大唐是不会留下他们的。所以他们为这次的叛乱付出了应该付出的代价。
安禄山和史思明会发起叛乱,就是看到大唐当时的皇帝——李隆基的昏庸。专宠杨贵妃,使得李隆基不理朝政,国家混乱。最后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没有的到这个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安史之乱是唐朝一个由盛而衰的点,同时,这件事还造成了唐代的藩镇割据。安史之乱经历了一共七年零三个月,虽然这个叛乱最后是被镇压住了,可是唐朝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了这一次的祸事,大唐是大不如前了的。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军事上来看都是处于一种苟延残喘的状态下。

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从中最直观的可以看出,那时的民间是民不聊生,大家都不知道日子应该怎么过了。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不再对于唐朝中央机构的命令言听计从。当中央下达命令时,阳奉阴违,并不会好好地、完整地执行命令。更多的情况下,是把圣旨当做一张废纸。这就看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说是下降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低点。
从经济上看,这次平定叛乱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财务状况有点被掏空的感觉。而且因为在打战,人们也无法安心地耕作。中国一向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了安心耕作的环境,人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据很多史料记载,在这次的安史之乱结束后,民间是有了一场大饥荒。这就可以证明,这次战争对于经济的打击是多么的大。
所以,安史之乱即使被平定了,也给了唐朝不可磨灭的伤害,还影响到了后世。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