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比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秦孝公时期,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视,在秦国开始了变法运动。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运动,共分为两个阶段实行。

商鞅画像
在农业上,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广大农民开垦荒地,大面积的种植粮食,除此之外,商鞅废除了井田制,这一做法,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军事方面,商鞅主张奖励军功这一做法。在军队中,对于屡立战功的士兵,给予丰厚的奖赏,以此来提高士兵们的作战积极性。
在文化方面,商鞅焚烧了儒家经典著作,压抑了秦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潮流,这一做法虽然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但是从另一方面压抑了进步思想的萌芽。
除此之外,商鞅实行了郡县制,郡县制的颁布意味着商鞅废除了分封制,使秦孝公的统治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郡县制的实行,也让秦孝公便于管理。
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做法提高了士族阶层的信心,但是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商鞅统一了度量衡,这一做法,推动了社会进步。
在法律上,商鞅学习了魏国李悝变法,他借用了李悝《法经》一书,商鞅根据秦国的国情,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例。商鞅为了在秦国推行法律的施行,三令五申秦国每个人都要遵守相关条例,在这基础之上,推行了连坐制度。
商鞅变法从秦国各个方面入手,推动了秦国社会发展和法治化进程。
商鞅变法的时间
商鞅变法的时间为公元前356年到350年。前后共经历6年时间,商鞅分为两个阶段开始推行变法。第一阶段是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实行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电视剧《大秦帝国》商鞅剧照
第一阶段的主要措施有:在法律上,商鞅学习了魏国李悝变法,他借用了李悝《法经》一书,商鞅根据秦国的国情,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例。商鞅为了在秦国推行法律的施行,三令五申秦国每个人都要遵守相关条例,在这基础之上,推行了连坐制度,加入轻罪用重刑处置等措施。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做法提高了士族阶层的信心,这一做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在军事方面,商鞅主张奖励军功这一做法,在军队中,对于屡立战功的士兵,给予丰厚的奖赏。除此之外,商鞅贯彻李悝的重农抑商措施,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在文化方面,商鞅焚烧了儒家经典著作,压抑了秦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潮流,这一做法虽然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但是从另一方面压抑了进步思想的萌芽。
公元前350年,秦国将国都迁往咸阳,并命令商鞅展开第二次变法运动,主要的措施有:
商鞅废除井田制,商鞅废除井田制这一做法,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可允许买卖土地,促进了新兴土地阶层的利益。为了加强管理,加强统治阶层的中央集权,商鞅实行了郡县制,这一做法稳定了秦国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除此之外,商鞅统一了度量衡,这一做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推动了商品社会的以物换物。并且,推行了父子、兄弟分户政策,规范了社会风俗。
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潮流的发展,所以商鞅变法最终得以成功,变法的成果深入人心。在探讨商鞅变法内容、作用和意义时,必不可少谈论之处就是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画像
首先,是大的社会背景。在战国时代下,每个诸侯国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不停地联合其它诸侯国发生战争。如果一个国家的战斗力不强,综合国力不显著的话,有可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别的国家派兵攻打实力较为微弱的国家,夺取城邑和土地,以扩充本国的疆土面积。为了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变法必须要实行。
其次,其它国家通过变法运动,提高了综合国力,对其它诸侯国有了借鉴的意义。秦国秦孝公看见魏国通过李悝变法,推动了魏国经济和军事上的发展。秦孝公总结了经验,发现变法是唯一一条在短时间内,能提高国家战斗力的方法。于是,秦孝公便开始面朝社会征集人才,希望出现一位有志之士,带领秦国走上变法之路。
最后,法家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了秦国商鞅变法。战国时代背景下,各诸侯国都通过武力扩张来实现本国面积的最大化,随之,法家观念深入人心。加上,李悝等变法人士都是赞成法家思想者,所以,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了一枝独秀。商鞅是法家思想的推崇者,针对此情况,秦孝公任用了商鞅让他在秦国进行了变法,所以,商鞅才能顺利推行变法内容。
商鞅变法的目的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本国政权,纷纷启用人才,进行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极大的兴趣。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

电视剧《大秦帝国》商鞅剧照
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当初秦孝公任用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使秦国走上富强之路。
商鞅变法通过设立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了统治阶层的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之后,秦孝公便于对郡县每个官员进行管理,将行政透明化,进一步加强了秦孝公对各地的控制。
商鞅为了让秦国走上强兵富国之路,颁布了大量的措施。废除了井田制,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进行粮食种植,商鞅进一步实行了重农抑商做法,进一步巩固了统治者的利益。
在军事方面,商鞅实行奖励军功的方式,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军队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士兵给予鼓励,商鞅的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在商鞅两次变法之下,秦国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比如经济的发展,军事战斗力的进步等等。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显著的提升,才得以攻打其它诸侯国,夺得领地,扩大了秦国的疆土面积,提高了秦国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商鞅变法的启示
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失败的,因为商鞅在推行变法的进程中,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在秦惠文王上位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商鞅雕塑
但是,商鞅变法没有因此停滞,反而在秦国深入人心,一直不间断地深化和改革,从这一点而言,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而商鞅变法的推行和成功,发人深思。
首先,改革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深入人心。它是一次较为彻底化的社会改革运动,商鞅颁布的变法措施,加快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推动了封建社会的进程。为了增加统治阶级的中央集权,商鞅颁布了郡县制。郡县制的颁布意味着商鞅废除了分封制,使秦孝公的统治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郡县制的实行,也让秦孝公便于管理。
其次,改革要自上而下的进行,减少推进过程中的阻力。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极大的兴趣。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最后,改革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才能达到收益最大化。商鞅在变法中,损害了贵族阶层的利益,他们对商鞅也进行了反抗和阻拦,但是贵族阶层的做法并没有让商鞅终止变法,反而,商鞅又深入了变法进程,使商鞅变法深入人心。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最终走上了国富民强的道路。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是春秋战国时期两次重大的改革措施,两者常常相提并论,它们之间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管仲改革使齐国强盛,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商鞅变法使秦国拥有虎狼之师,吞并东方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秦国,两者的改革都是很有作用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商鞅变法
但是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管仲改革集中在经济方面,他在经济上的成就也是最大的,管仲成功的稳定物价,稳定人心,这是他最大的成就,但是这次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彻底的,他没有改变奴隶主当权的性质,没有使齐国变为封建制国家,保留了很多奴隶制残余。不过管仲的改革还是一场比较温和的改革,他没有引起社会动荡,遇到的阻碍也比较小,也是比较成功的,管仲的个人结局还是不错的。
商鞅变法可以说是一场彻底的变革,他用法家的严刑峻法强迫人民当兵服徭役,企图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社会性质,这种高压政策长时间以后必然引起人们的反抗,尤其是为了使法家思想成为唯一的统治思想,商鞅把社会上的其他学说书籍一律禁止焚毁,钳制人们的思想,这种文化高压政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消极作用。支持变法的秦孝公一死,商鞅立刻被五马分尸,好在商鞅的改革措施已经深入人心,秦国逐渐强大,并且成功消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