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械装备的弊端:国军为何败在了美械装备上?的简介

正在使用人数

就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来说。在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中,日军伤亡大多是因迫击炮造成的,而据战后统计在华战死的日军将领也绝大多数死于迫击炮弹,足见国共双方对迫击炮的运用均佳。而在解放战争中国军不但未能继续发挥这方面的特长,还打量削减部队迫击炮的配备,首先将重。

小知识:美械装备的弊端:国军为何败在了美械装备上?

美械装备的弊端:国军为何败在了美械装备上?

时间:2016-03-13 10:25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就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来说。在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中,日军伤亡大多是因迫击炮造成的,而据战后统计在华战死的日军将领也绝大多数死于迫击炮弹,足见国共双方对迫击炮的运用均佳。而在解放战争中国军不但未能继续发挥这方面的特长,还打量削减部队迫击炮的配备,首先将重迫击炮从军师两级裁掉(少数杂牌军除外),代之以美制山榴炮或日制山野炮。后又减少团以下单位的中轻型迫击炮数量,代之美制无后坐力炮、战防枪、火箭筒等。共军方面又没有坦克和装甲车,也少有碉堡来当靶子,这些新式却没有目标的武器给解放军缴获后,却正好用来打国军的碉堡和坦克。迫击炮的数量哪怕少一点,单炮也能功绩一二个点线目标;山野重炮数量少,就难以对面目标进行有效攻击,而对点目标的攻击又由于射击技术不佳或精度不够而难作主要火力。

共军方面不但使用缴获的各种轻重迫击炮,还自制中轻型迫击炮加强火力;而国府方面却以装备少量山野榴炮为满足。其实国军就是美械主力师或整编旅也只辖8-12门75mm山炮,军或整编师辖8-12门75mm野炮或12门105mm榴弹炮,都难以支援军或师的整个攻击正面。这样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府陆军的装备对面攻击能力是加强了,对点目标的能力则明显下降。换句话说,新的装备更适合对已经投降的日军作战,而对共军作战是狮子打蚊子,是根本找不到作战目标的武器。

陈毅根据其作战经验认为:“美械使火力增强,但火器复杂,干部无法掌握,不能灵活机动,消耗弹药甚多,缺少运输工具,供给不上。野战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过利害相等。”

陈毅根据其作战经验认为:“美械使火力增强,但火器复杂,干部无法掌握,不能灵活机动,消耗弹药甚多,缺少运输工具,供给不上。野战能力很弱。美械化害多利少,最多不过利害相等。” 美械装备部队经常受到补给间题的影响,并由于美国一度实行武器禁运,使其效用时常不得发挥。老蒋曾告杜幸明,冻北部队对于美械弹药应设法节省,不得浪费,希特别注意,通伤所属遵照办理为要。”蒋并将此情形告在美负责采购军火的毛邦初,令其呵以汝所知之实情转告。美械子弹之奇缺实为严重情形之主因也。”

美械装备火力猛,子弹射速快,消耗快,补给也要快

由于大量的美援装备需要修理才能使用,又缺乏配件和弹药的储备,虽然名义上有30个师,实际上并不能够保证完全装备这么多部队。更严重的是由于国军的物资分配没有明确的计划、通常是派系斗争的结果,30个师的装备居然分给了50多个师,因此,除了少数的“全美械师”,大部分装备美式装备的师实际上是混装了国械或者日械的“半美械师”——连大名鼎鼎的74军也是日械和美械混编,这样一来战斗力提高有限,给后勤补给却带来极大不便。所以国府的美式装备部队没有“八百万”,更加谈不上“全副”。

美式装备相对于国军过去的装备的确是先进而强大的,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武器越先进技术含量越高,对操纵和维护的要求就越高

中国远征军中,有大量初中生和高中生,还有一些大学生,而其他的中央军和杂牌军,基本上是由文盲半文盲组成的,极端的缺乏高素质的武器使用人员和维修人员。国府的装甲兵都只会开坦克不会修坦克,战斗中坦克出现故障只能炸毁或者遗弃,技术兵种尚且如此其他部队就不用提了。美式武器火力强,但弹药的消耗也是巨大的,受制于薄弱的战场补给能力,国军作战中的消耗只能依赖随部队携带的辎重,前面说到由于装备了一定数量的汽车,国府的部队可以携带更多的辎重给养从而增强的自持力,往往被美国援助的重炮和速射武器巨大的弹药消耗给抵消了,国军22师在东北秀水河子战斗中开始凭借美援自动火器、火焰喷射器、化学迫击炮的凶猛火力把兵力占压倒优势的东北野战军打得近不了身,但由于补给断绝,打了一夜弹药就告竭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全军覆没的命运。

美国人向国府提供了武器可是却并没有提供相应的技术维护和后勤支援,也几乎没有后续的补充。以国军的后勤和技术保障能力实在是不足以维持这些美式装备的正常作战使用,事实上装备了美式装备的国军长期苦于弹药备件的缺乏,武器坏一件就少一件,弹药消耗一点就没一点。曾经在国军中服役的历史学家黄仁宇举出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窘迫的状况,淮海战役国军某炮兵营只有500发炮弹,因为怕把炮弹打光了补给不上,一直不敢开火,最后连人带炮都被解放军俘虏淮海战役中被歼灭的国府黄百韬兵团63军有一个编制应该是12门炮的美式化学迫击炮营,但由于战损和故障长期得不到补充和修理,到在窑湾被歼灭时只剩下3门炮了。

表面上看起来国军队的美式装备的确是光鲜无比,但实际上受制于国军官兵的素质、维护修理能力、后勤补给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以及美式装备本身的问题,这些武器的实际作用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更多的是振奋了国军的士气,同时也令他们更加的骄横不可一世从而走向失败。由此看来,解放战争中国军的确在规模、装备上占据优势,但同时也因此而问题重重,而优势也没有通常认为的那么大,有的时候这种优势甚至不足以弥补因此而带来的麻烦。我想,除了前面提到的民心士气和战略战术方面的原因,没有根据具体的我情、敌情和国情来编制武装部队,而是盲目迷信美军,教条的采用了并不适合我国实际的编制、装备和作战模式恐怕也应该是国军在内战中败北的一个原因。

美械装备的国军部队:三大战役前有106个师

从1943年开始,国军已经装备了较多美械,不过此时国械仍是国军的主力装备。

1946年7月,国民革命军的装备大致为1/4美械、1/2日械、1/4国械,美械与半美械装备部队为22个军(整编师)64个师(旅),交警部队18个总队又4个教导总队;其中45个师(旅)与交警部队为全美械。

以装备不是最好的整编第11师为例,装备长短枪11520支,其中冲锋枪等自动武器2370支;火炮四百四十门,其中最大口径的是美制105mm榴弹炮八门;火箭筒一百二十具;汽车三百六十辆。另外还组建了三个快速纵队,每个快速纵队下辖一个步兵旅、一个战车营、两个炮兵营、一个装甲搜索营、两个工兵营、两个汽车营,装备有坦克四十辆,重炮二十四门,汽车二百辆。

大约只有不到1/10的杂牌军装备较差。

空军有五个军区司令部,5个战斗机大队,2个中型轰炸机大队,1个B24大队,加上一个侦察机中队,有飞机约九百余架,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B-24、B-25轰炸机和P-51战斗机。

海军有接受日伪舰艇288艘,美军转让的舰艇271艘。

而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抗日战争时缴获的日军武器。没有海空军,全军装备马步枪44.7万支,短枪4.4万支,冲锋枪2678支,轻机枪4.6万挺,重机枪1699挺,枪榴弹1428具,掷弹筒5050具,迫击炮1559门,步兵炮124门,山炮58门,坦克8辆。

第1纵队为例,装备长短枪13991支,其中冲锋枪等自动武器92支,火炮四十六门,其中最大口径是日制75mm山炮十二门。军工生产方面,各解放区共有兵工厂六十五家,月产步枪一千支,机枪十五挺,迫击炮两门,手榴弹二十七万枚,枪弹三十万发,翻造枪弹七十四万发,迫击炮弹四千七百发,地雷七千六百五十枚。

而战争爆发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国民革命军仅在战场上就损失了全部武器装备的1/7以上。但一方面由于有较多的武器储备,另一方面又设法用各种方法购入与生产武器装备,因此,从1947年年初到1948年底,国民革命军的武器装备与弹药的供应虽然吃紧,但尚可维持。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1、弹药部分,供应充足,虽有短缺之现象,但原因不在生产与购买上,生产与购买的弹药除少数品种,如美式武器中的155重炮弹药外,其余如105榴弹炮,山野炮及轻武器的弹药是充足的,解放军光在沈阳一地就缴获了120万发炮弹,另外,国民党在武汉的第九补给区在1949年5月拥有的弹药储备可供60个师使用3年,此外,国民革命军还把一部分美械部队的步机枪改为国械,之所以如此,并非是美式武器的弹药供应无法保证,国械的弹药供应有保障,而是出于统一口径,简化后勤供应考虑,为此,国民党的各个兵工厂专门把日美式步机枪改为79口径,大约每个月可改造9000-10000支。之所以会出现弹药供应的情况,是另有原因的。

2、装备部分,有一定的短缺现象,1947年12月,国民革命军(正规军)计有104个整编师(军)279个旅,198万人,装备步枪72.0317万支,轻机枪6.1399万挺,重机枪1.1949万支,冲锋枪6.7855万支,手枪4.0077万支,中口径迫击炮7506门,60炮9600门,战防炮1474门,步兵炮260门,山炮1257门,野战炮503门,榴弹炮401门,掷弹筒38364具,火箭筒1191具,战防枪1058支。

从统计上看,轻装备较为充足,估计达到编制的80%以上,但在重装备方面,如把山野榴及战防炮分给各部队,则每师(旅)仅有战防炮及步兵炮4-6门,山炮3-4门,如不把各独立炮兵部队算入,则各整编师(军)有野炮及榴弹炮8门左右,大大低于编制。

而实际情况则大为不同,一部分没有后台的杂牌军装备很差,使用土制枪械,如在襄樊战役中,除了104旅有4门重迫击炮外,川军163、164两旅最重的武器是82迫击炮,有的杂牌部队一个整编师(军)只有1个山炮营,还有一些重建的部队只有轻装备,但多数部队的轻武器供应是较充足的,重装备则有一定的短缺,而少数较有背景的部队则装备不缺,甚至超过规定。

如整编11师、原虽名义为全美械装备,但如上所述,为美日装备混装,由于陈诚为参谋总长,在他的大力补充下,到双堆集战役时,除步机枪全为国械外,18军己为全部美式武器装备,已无日械与国械装备了;而且达到团有迫击炮8门与战防炮6门,营有8挺重机枪与4具火箭筒,连有六零炮6门与12挺轻机枪之水平。

再如5军,则每师除山炮营外,尚有1个重迫击炮连,团战防炮连有6门战防炮。而当时的其他美械部队的编制只能达到团有迫击炮4门与战防炮4门,营有6挺重机枪与2具火箭筒,连有六零炮6门,班有1挺轻机枪与2支冲锋枪的水平,而且夹杂有不少日械与国械装备。

而据统计,在1946年7月-1948年7月的两年时间中,解放军总共缴获步枪九十万余支,机枪六万四千余挺,迫击炮八千余门,步兵炮五千余门,山炮、榴弹炮、加农炮一千一百余门。此时,由于武器装备的大量缴获使解放军的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已与国民革命军的水平相接近了,如东北野战军各纵队一个连有9挺轻机枪与9个掷弹筒,华东野战军的三纵八师有9门山炮和6门战防炮。

大体上、如不算被歼后重建,国民党在三大战役前共计有美械及全美械装备部队106个师(旅),交警部队18个总队又4个教导总队;20个保安团。到三大战役后,国民革命军这才出现了装备消耗殆尽,捉襟见肘的困境,此时,除了部分未被歼与有背景的部队装备较为齐全外,有不少部队只有轻装备甚至几个人一支枪。这时的解放军不但在士气与人数上压倒了国民革命军,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也超过了它。不过、任何一个政权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损失了二百多万军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国民党的军工生产情况

对于国民党的军工生产情况,我只能说:国民党没有把其军工生产放在优先地位,之所以这样说,是根据国民党军工方面的档案得到的结论。

根据国民党方面的档案,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的主要弹药装备的最高年产量为:步枪139200支,机枪20400挺,82迫击炮2520门,79步枪子弹252000000发(由此可见,所谓的抗美援朝头两年用了1.2亿发杂牌子弹的说法是何等可笑了),山野炮弹780000发,82迫击炮弹2140000发,手榴弹5100000枚,60炮可月产350门,60炮弹月产10万发,而到了内战时期的1948年上半年,可月产中正式步枪13000支,轻机枪1000-1200挺,重机枪500挺,82迫击炮250-300门,60炮700门左右,步机枪子弹2500万发,82迫击炮弹10万发左右,60迫击炮弹12万发左右,大致上,如果考虑到国民党接受了沈阳等在日军统治下的兵工厂之因素,除了60炮等少数装备弹药外,其军工生产能力并未有发展,甚至有所退步,事实上,国民党对兵工事业,除了在1946年花几百万美元购入了一些机械设备,并设立了1个子弹厂与1个战车修理厂外,并未有大的扩展,直到1948年,因为战争消耗太大,国民党投资40万亿元,扩充设备,要求下半年生产应达到,装甲车40辆,各种迫击炮3558门,山炮12门,轻重机枪4500挺,火箭炮20门,榴弹炮72门,冲锋枪5915支,步枪6.655万支,榴弹筒1.2万具,火焰喷射器250具,枪弹6046万发,迫击炮弹73.35万发,炮弹15.5223万发,火箭弹4000发,枪榴弹4万颗,手榴弹195.05万颗,但为时已晚。

作为对比,我们可举出两个例子:

1、在抗美援朝的二年零九个月中,中国各兵工厂生产各种枪械60余万支,子弹15万亿发,各种火炮9万余门(内无后座力炮2.36万门),火箭筒7000余具,炮弹(含火箭弹)1400余万发,手榴弹2300万余枚,炸药6000吨以上。

2、阎锡山在抗战胜利后,收回太原兵工厂,分为西北育才机械厂,西北机车厂,西北修造厂,晋兴机械厂等14个工厂,当时由于战争破坏及日寇掠夺,各厂均残破不堪,且太原四周均为解放区,阎除了少量购入特种合金钢及精密设备外,没有任何外援,但阎大力发展军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制造了2000多台机械设备,为原有机械设备的数倍,如西北修造厂,日本投降时仅有机械设备78台,到1948年9月增至600多台,西北机车厂由157台增加到500台。

现将太原解放以前之每月军工生产数量列出如下:

西北育才机械厂,75mm山炮由日本投降时的6门增产至15门,手榴弹9万枚,山炮弹16000发,飞雷筒15000个,并可年产机械设备150台。

西北机车厂,月产75山炮8门,150榴弹炮2门,榴弹3000发,自1948年2月到12月生产重步兵炮102门。

西北修造厂,月产炮弹10800发,重机枪60挺,1948年共产重机枪650挺,轻机枪610挺。

西北化学厂,可月产手榴弹3万枚,炮弹40600发,飞雷3万枚,1948年全年年产炮弹82520发,手榴弹1356221枚,地雷榴弹159084枚。

晋兴机械公司,月产迫击炮弹10000发,掷弹筒400个。

西北制造厂,月产步枪1200支。

由此可见,太原战役之所以会打得那么艰苦,绝非偶然。

或许有人会说:以年产数万吨钢铁的工业基础供养一支400万人的军队,使之能常年进行一定强度的作战,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即使与抗战时期相比,国民党的军工事业也乏善可陈,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年产生铁3-4万吨,钢约10000余吨,发电容量不足20万千瓦,而且,所有的陆上通道均被堵死,仅靠“驼峰空运”这么杯水车薪的接济,也生产出了相当数量的军火,而到了抗战胜利后,钢产量,发电容量等最少也增长了3-5倍,其军工生产却没有多大发展。

其实,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国民党轻视中共的实力,认为三至六个月就能打垮中共,即使在初期受挫后,也盲目乐观,直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才开始重视中共。

2、国民党一向崇洋,如蒋介石在抗战前就认为,自制武器不如向外购买,加上抱有美国一定会大力援助的想法,国民党对于购买外国装备往往一抛千金,而对进口机械设备以自制军火则非常吝啬,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军火工业之所以会有大的发展,是由于被日寇封锁而逼出来。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对军工生产一直抱着维持的态度,另外,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与内部争夺也大大拖了军工生产的后腿。直到军事局势趋于不利,美国又不愿大规模物资援助国民党,而是采取有限援助国民党的方式,黄金外汇又将耗尽的情况下,才想起要大力发展军工生产,但此时,己接近大决战,而且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也己濒于崩溃,己经为时太晚了。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胜利至1949年底,国民党共生产步枪近50万支,机枪5万多挺,各种火炮3.6万多门,子弹近7亿发,炮弹700多万发(内迫击炮弹约600万发)手榴弹近2000万枚,枪榴弹250万发,飞机炸弹约15万枚,掷榴弹60多万发,掷弹筒8万多具,枪榴弹筒近10万具。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猜你喜欢:

与“美械装备的弊端:国军为何败在了美械装备上?”相关的热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