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投降的空军”: 中国空军重创日本
抗日初期日军就企图以优势空军兵力,先对中国空军进行歼灭打击作战,因为日本对于中国加强部署空军战力,早就如芒在背,所以作战的优先目标,就是要歼灭中国刚刚在培训养成的空军,日本空军根本就不相信“年幼的”中国空军能够有任何真正的战力。日军飞机同时也对中国军事与平民目标,进行大量炸射,造成上海百姓大量伤亡,以制造中国人民惧战的恐慌心理。但是中国空军却展现了超水平的反击,使得日空军伤亡惨重。
按照中国原先的作战计划,是准备在华北与日军进行决战,因此中国新编的空军也奉命北调,预备轰炸平津。但是在蒋介石决定将中

日决战改在淞沪之后,中国空军奉命紧急南飞,刚驻进基地,就爆发八一三上海作战。由于日本第三舰队以绝对优势火力,猛轰中国守军阵地,造成华军极大伤亡。因此由蒋介石亲自下令,中国空军决定在八月十四日清晨,主动对日本海军舰艇发动攻击,第一波的攻击目标,就是停在长江水面上的日本舰队,中国空军对日本舰队成功的突击,立刻激怒了日军,因此日军立刻下令,动员日本空军,优先歼灭中国空军部队。
日军立刻调动从**新竹机场为基地的日军木更津联队与鹿屋联队战机,企图一举攻击京沪地区所有中国空军基地,以消灭中国空军挑衅日军的潜在威胁。不料当天入侵的日本空军机群,遭到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高志航领导的中国空军猛烈反击,获得中日空战首战全胜的记录--中国空军以六比零的战绩大胜,日本空军简直“不肯”相信这个结果,而全中国人民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可以说欣喜若狂,国民政府在次年宣布八月十四日为中国的空军节,以记念中国空军这种超水平战绩的历史表现。

日军当然无法接受这个“皇军无敌”之神话竟遭到打击的事实,所以日本空军立刻在第二天(八月十五日),全面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国空军,进行歼灭性的攻击,以讨回日本空军失去的军威,结果却是日军损失更多的飞机。在连续三天的中日密集空战之中,日本空军竟然被击落四十六架之多,**皇民心目中的“飞天战神”木更津与鹿屋联队,更可以说是被中国空军打得溃不成军。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兴奋的中国人民,竟然不畏日本飞机到来的空袭警报,纷纷跑到屋外与制高点,观看中、日军机的空战缠斗,为中国空军纳喊助威,在夜间,中国各地纷纷举行火炬游行,以表达他们对于中国空军英勇表现的支持。

日本空军之“惨败”可以说造成日本举国震惊,也许日本至今仍然不能了解,为什么它优势的空军,竟然会被中国弱小的空军,打成如此难看的败相。中国空军才刚刚勉强成军,因此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能与日本空军相比,但是由于日机的轻敌与华军奋不顾身的力战,确实发挥了令日本空军受到重创的效果。
沈崇诲烈士以人机一体的方式,撞上日本军舰;阎海文烈士因为飞机中弹被迫跳伞,落入日军阵地,但是他拒绝向日军投降而举枪自尽,“中国无投降的空军”成为他**前的名言。他们不但赢得中国人民的热泪与尊敬,就连日本都觉得可以拿这些中国空军烈士的英勇表现,做为激励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榜样。“**空军勇士”的勇气让日本军民真正感到中国民族主义的热血精神,这种英勇奋战的精神,不断感召着中国人民族精神的觉醒。不过,中国空军毕竟刚刚组成,完全没有自己的根
底,与日本空军进行这种硬碰硬的战斗较量,虽然表现优异,但是毕竟寡不敌众。淞沪会战还没有打完,中国空军的空中作战力量就完全消失了,不过也至少击毁了日本两百五十架以上的战机,参谋总长何应钦报告,“在开战三个月内,中国

所有歼击机队的飞行员都完全殉国”。
为解日军在上海困守待援的情势,日本大本营在八月十五日决议,立刻派出增援上海的部队,由松井石根大将组成上海派遣军,以日本第十一师团与第三师团为先锋,加派航空母舰战斗群,支持第三舰队,前往上海地区作战。八月二十二日,日本上海派遣军的援军抵达上海,立刻分兵在黄埔江码头登陆,以驰援被困的日军,主力并从华军阵地的侧背,长江沿岸的浏河、川沙口到吴淞口登陆,企图包围攻击上海日军基地的华军。于是中日双方的上海之战主轴,开始由东西向,转为南北
向,日军从长江沿岸登陆,作战轴线由北向南延伸,企图切断华军与南京方向的补给线。因此中日之间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就在上海西北的郊区展开,整个战场的方圆半径,不过几十公里左右,但是中日两军在此血战长达两个多月,死伤的人数超过30万人以上,几乎是达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地步,而战斗最为激烈的罗店与大场,由于中日两军争夺激烈,更是成为名符其实的“血肉磨坊”。

华军先发制人的攻击,没有击溃日军的防御阵地据点,反而引来日军援军的侧翼包围,这时蒋介石已经决定将主力决战的地点,放在上海地区了。于是立刻重新部署在上海作战的兵力,成立第三战区,派出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防守浦东到杭州湾阵地,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防守上海市区,而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负责上海市郊到长江的防线。而此时日军攻击的重点,正是上海西北方的市郊地带,日军希望能够切断华军与南京相连的补给线,以包围在上海参战的华军。这时候,日军还没
有看出,蒋介石已经决定将华军的主力部队,在上海孤注一掷的与日军决战,由于华军主力源源涌到,造成日本一再被迫增兵,日军初步只是希望能够解上海之围。 这次日军记住一二八事变的教训,在上海派遣军中,大量抽调各个师团的工
兵单位,特别增加各种?抑?帕旱纳枋┳氨福?栽黾尤站?诤拥乐?涞脑硕?芰Γ?⑶冶苊庠谏虾5氖星?髡健K删?冉?髁Ψ旁诠フ忌虾N鞅苯记?谋ι降铰薜暌幌撸?岳┐笕站?锹降奶餐氛蟮亍3鲁系谑?寮?啪?闹饕?髡饺挝瘢?蚴?ldquo;反登
陆作战”,于是中日两军的主力,就在这个地区进行非常惨烈的阵地争夺战。

由于日军拥有绝对的海空军优势,特别是日军的海军炮舰的火力,更是全球第一的,对于华军阵地,进行近乎摧毁性的密集射击,弹幕的威力可以说是打得天摇地动,华军是血肉横飞。华军仅有的轻炮兵,根本没有还手的力道,于是在长江沿岸阵地,华军可以说是死伤无数,其中以守宝山的姚子菁营血战七昼夜,全营战死无一生还最为壮烈。其实在罗店争夺战中,华军牺牲的程度,几乎也是到了全部队牺牲有死无回的程度,罗店成为名符其实的血肉磨坊。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才打不到半个月,就已经少了一半以上的兵员,到了九月十日,华军才放弃反登陆的滩头决战,退到河道密布的内陆,防守马路河到蕴藻滨,以及潘泾到杨泾的地区。
此时松井石根虽然攻占罗店,但是没有足够兵力继续南攻,以切断华军上海到南京的交通线,而完成对上海华军的大包围。因为在上海市区以及东区的华军,仍然在对受到围困的日军阵地,进行猛烈攻击,松井石根必须要抽调兵力,支持这些地区的战斗。

上海之战,这时已经成为全球新闻关注的焦点,没有一个国际军事专家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华军竟然能在上海力战日军,本以为最多防守一个星期的战斗,竟然打了一个月以上。华军猛攻张华滨车站,攻势之猛烈,令中外记者看得目瞪口呆,
日军只有全力投入部队稳住战线;在黄埔江中的日本舰队,更是不断进行弹幕射击的火力掩护,整个上海租界可以说是全被炮声与火光所笼罩,日军拚死反击的结果,也只能勉强守住阵地而已,北站、八字桥等阵地,仍然不动如山的守在华军第九集团军的手中。

这时日本的大本营才意识到上海战事,正在发展成为一场超级大会战,日军原先规划的上海派遣军兵力,根本不足以击败华军,于是日本参谋本部在九月十一日决定,对上海派遣军进行大量增兵,正式组成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调动日本第九、十三、一○一师团,**旅团、炮兵第五旅团,以及抽调大量工兵特种作战部队,与海、空军支持作战部队,增援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这样,日本上海派遣军的兵力已经是五个师团,两个旅团,以及陆海空的特种与支持部队,总人数超过十六万人。日本决心要在上海地区的会战中,与华军一争高下,但是日军仍然没有想到,华北决战已经不可能发展,华东会战才是中日之间的真正决战。
蒋介石也在九月二十一日,下令改组第三战区,自己亲自兼任战区司令长官,将上海的作战部队分成左翼作战军(陈诚),中央作战军

(朱绍良),同时将所掌控的中央军,几乎全数的投入战场。而此时从华南、华中,甚至西南的各路诸侯部队,也毫无保留陆续赶往上海战场增援,中国几百年没有出现这样的勤王之师(拥护中央)云集,而共同抵御外侮的作战情景。上海的战事,已经融合了中国所有军民的血泪、力量与注意力。
松井石根得到增援之后,还是将主力放在上海西北部的郊区,以进行对华军的侧翼包围作战,不过此时日军深入内陆,已经没有威力强大之海军舰炮为火力支援了。日军从九月十一日到十月二十日的四十天之内,在这个地区的作战进展,只是从潘泾打到杨泾而已,东西的距离仅为五公里,多处阵地几度易手,华军的每个据点大多是拚到弹尽援绝,血流成河,才不得不退。松井石根用尽各种作战的王牌,

最后才终于在十月七日,从蕴藻浜河道的华军防线,攻到上海西方郊区的交通枢纽大场。日军只要攻陷大场,华军在上海市区以及浦东的部队,也只有退出阵地,以免受到日军的包围。
为了守住大场,夺回蕴藻浜防线,蒋介石也把手边可以调动的兵力,全都耗尽了。军政部长何应钦表示,在上海战事最为激烈的时间中,一个师的部队调到火线,只能维持半天,就已经报销。迫使蒋介石最后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其舅子宋子文所掌握的税警团,都调出应战,以防堵蕴藻浜战线的崩溃。税警团是以总队的编制(黄杰当时任总队长)组成,下辖两个支队共有六个团,总兵力接近一个军,由于上海的财政经费充裕,以及规避日本的压力,蒋介石允许税警团拥有德式正规军的装备。其中留学美国军校的税警团第四团团长孙立人,在防线争夺战中,可以说是奋不顾身地反复冲杀,几度夺回阵地,自己也身负重伤,因而使得税警团的声名大噪,孙立人也就成为华军将领的新星。
日军掌握了长江下游地区的绝对空中优势。华军要想前往战线已经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许多华军部队还没有到达前线,就已经一路遭到日机攻击而受到损失,后勤支持与伤员后送更是非常困难,经常处在时断时续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宋美龄竟然还冒险亲自前往上海慰问伤员官兵,结果在路上遭到日机炸射,车毁人伤,被迫出国治疗,这在现代战史而言,是几乎绝无仅有的实例(各国的第一夫人,都是在后方医院慰问伤兵而已,绝对不会到交战前线的)。而蒋介石以最高统帅之尊,更是四度亲身冒险,前往上海前线指挥,而其中一次,更在苏州附近遭到日机追击炸射,个人生命几乎遭到不测。这种上自最高统帅夫妇,下到非正规军的武装力量,全都义无反顾的投入战线决战,表现出中国是要把这半世纪所遭到日本欺凌的屈辱与愤怒,全都化为与日军决一死战的行动,全中国上下的目标只有一个,要打出中国作战的士气与信心,要让国际**肯定中国的表现。
而在十月十七日,李宗仁的桂军王牌部队,第二十一集团军增援到前线,蒋介石认为中日两军在上海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因此决定将二十一集团军,当成决战预备队,立刻投入战场,企图反击日军攻势,以争回蕴藻浜防线。但是由于这次出击,时间过于仓促,计划配合又不够周延,而在战线上配合攻击的部队,根本已经没有战力可以配合运用,因此造成攻势受挫。

日军立刻运用这个华军攻势受挫时机,发动反击,华军的阵地陷入支离破碎的状态,日军终于在十月二十五日攻陷战略重镇大场,直逼苏州河,因此华军在上海作战防线,有被日军切断的危机,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因为大场的战线被突破,全师阵地溃散而拔枪**。因此在大场阵地被日军攻克之后,蒋介石只有下令华军的部队,全都后撤过苏州河,重新布防。事实上,在奉命撤退之时,华军还一直坚守闸北、江湾到庙行的市区阵地,两个半月的激战,日军根本无法越雷池一步,因而日军把坚守闸北阵地,血战三个月,不曾后退半步的八十八师,称做“可恨之师”。

为了营造国际舆论的报导与支持,蒋介石本人亲自下令,八八师留下一个营的兵力,据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周旋到底,这就是被人传颂一时的“八百壮士”事迹,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日夜守在苏州河边的租界地区,为华军作战呼喊助阵,日军当然是气极败坏组织敢死队,不计牺牲地猛攻华军阵地,经过三天三夜的血战,中国守军的阵地,仍然飘扬着国旗。最后在租界各国请求之下,这支力战不屈的孤军,才奉命退到租界之内。虽然这种作战无补于全局,但却有极强宣传效果。让中国人民兴奋、国际舆论惊讶、日军脸上无光。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