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档案馆展出康熙遗诏 证明雍正没篡位的简介

正在使用人数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zhen),满族,康熙帝第四子。胤?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

小知识:辽宁档案馆展出康熙遗诏 证明雍正没篡位

辽宁档案馆展出康熙遗诏 证明雍正没篡位

时间:2016-03-13 12:14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zhen),满族,康熙帝第四子。胤?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

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两立两废,争夺储位斗争转入暗处而更加激烈。胤?因争夺意图过于明显而被康熙斥责疏远。胤?表面不问时事,沉迷释教道教,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与诸兄弟维持和气,暗中

与年羹尧与隆科多交往,加强雍正皇帝自己的势力集团,同时向父亲表现孝顺,且在治理黄河水患上取得自明初至清初最杰出政绩成就,赢得康熙的信任。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新历:12月20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他继承了皇

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即指雍亲王(其即位前的封号),“正”即正统、名正,表示其正当即位。

胤?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帝着手巩固皇位:

他严厉打击朋党、政敌。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对部分兄弟予以坚决打击。雍正二年七月印制他的《朋党论》,发给诸王和要员。文中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的危害。做罢舆论后就立即处置他们:康熙的皇十四子胤?先是降爵为

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胤?发往西宁,由年羹尧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狗)”,皇八子胤?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猪)”。康熙皇十二子胤?被革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锢。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雍正三年(1725),雍正调他任杭州

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养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他恃亲自矜,

招权纳贿,笼络党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

沈阳浑南辽宁省档案馆新馆清代皇家档案展厅,一份《康熙立储遗诏》表明,遗诏立四子胤?(雍正)为储君。

原标题:“康熙遗诏”曝光揭秘雍正没篡位

雍正皇帝继位,民间及野史传闻甚多,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矫诏篡位,认为康熙帝本想传位于皇十四子胤?,而皇四子胤?(后来的雍正)串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昨日,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对此给出了答案:没篡位。

建筑面积是现在省档案馆6倍大的辽宁省档案馆新馆今日对外试运行。新馆地处沈阳市浑南新城的核心区域,市民只要拿身份证等相关证件即可免费查阅近百万卷明清以来,涉及辽宁各个历史时期的解密档案。

可查阅百万卷解密文件

新馆地处沈阳市浑南新城的核心区域,是未来城市主要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与辽宁省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共同组成辽宁省重要的文化建筑群。

原来的省档案馆在省政府院内,进出有武警把守,需拿相关介绍信到相关部门办理手续才能进入,而新馆与其到相邻的辽图新馆、辽

博新馆并无多大区别,借阅档案只要出示身份证、军官证甚至居民户口本等证件都可以。

试运行期间将对社会开放,可查阅馆藏电子档案、微缩档案和数字化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开馆时间为每周一至五上午9时至下午4时。

此外,新馆还将开放3个常设展览。清代皇家档案馆、辽宁记忆展览和中国档案精品展。

“康熙遗诏”首亮相

记者看到省档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其中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 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皇四子胤?,就是雍正。

省档案馆专家介绍,雍正即位后,始建秘密立储诏书,封于匣内,高悬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皇帝死后取出,昭告天下。

这份诏书完全可以证明雍正的合法身份。因为传位诏书中的满文中,“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没有矫饰的可能,而清代汉文诏书中用的都是繁体字,“於”字和“十”字在字形上相去甚远,难以更改。

据称,辽宁档案馆展出了康熙所谓遗诏。但是,展出的所谓遗诏,有可能是雍正篡位后补写的,伪造的。

1.于、於,不是简化字。中华书局繁体字版《史记.孔子世家》中,同一自然段里就同时用了于、於。古代,早就有“于”字。

2.雍正抢到位子后,时间紧促;为了早一点发出遗诏,将汉字版的“十”改为“于”,并不是不可能。然后比照着汉文版而补写伪造满文蒙文版。

当时,康熙逝世,根本就没有留下汉满蒙的遗诏!

雍正,是捷足先登,是抢先别的皇子占据帝位。

68岁的康熙,没有觉得自己会逝世。

没有留下遗诏。没有证据表明辽宁展出的所谓遗诏是康熙逝世前的物件!

结论:

所展出的所谓遗诏,不能证明雍正不是篡位。

乾隆为多尔衮平反

清玉牒是中国唯一系统保存至今的清朝皇族家谱。省档案馆收藏清代顺治至光绪各朝26次纂修的玉牒共1133册。清代玉牒详尽地反映了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人口繁衍等方面的内容。

昨日记者见到“玉牒”中关于多尔衮的罕见记载:在康熙九年的玉牒中多尔衮的名字处被空出来。而在100多年后,乾隆年间却又有了多尔衮的名字。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清军入关后真正的统治者。顺治继位后,他辅佐幼帝,先后被封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叔摄政王、皇父摄政王。39岁去世,死后被追尊为成宗义皇帝,仅一个月后,又被追论谋逆罪削去爵位封

号,贬除宗籍,从玉牒内出名。

直到100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其平反,修复坟茔,恢复睿亲王封号,补入玉牒,并评论其“定国开基,成统一之业,厥功最著。”

康熙爱吃韭菜盒子

清帝东巡这一路上,皇上都吃什么?副食除行围所获獐狍野鹿、野兔、鱼等野味外,有猪羊禽蛋、牛奶奶茶、豆腐酱菜、新鲜果蔬,甚至冰镇解暑食品。主食以大米为主,兼有面食、锅渣、面筋等。

记者看到了“康熙三十七年东巡盛京内务府备办菜肴一览表”:猪油炒白菜、猪油炒芹菜、猪油炒胡萝卜、酱烧茄子、盐韭菜盒子、腌 水焯酱瓜、水焯白菜心等。

专家介绍,康熙宴席规模较小,乾隆四十八年宴席达101桌。宫中档案对康熙帝三次东巡的膳食有详细记载,康熙首次东巡盛京时,但仍保持着喜食粘食和甜食的习惯。东巡途中从皇庄征调的的粮食主要有高粱、稷米(黄米,粘米的一种)、小

米、稗米、燕麦、粳米,还有小豆、绿豆等。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猜你喜欢:

与“辽宁档案馆展出康熙遗诏 证明雍正没篡位”相关的热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