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金日成曾是中国哪位将领手下的师长?
历史回顾:金日成曾是中国哪位将领手下的师长
导读:三十年代中期以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是南满抗日游击作战的主力。1938年7月前,在总司令杨靖宇麾下共辖第一和第二两个军,金日成担任第二军第六师师长。
“打疯了”的复仇之战

1940年2月23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吉林?鹘篮幼幼沉已彻?S捎谘罹赣钌畹镁?模?弥?庖回?牡目沽?鞑吭诩?死?训那榭鱿拢?廊环追紫蛉站?⑵鸶闯鸬姆椿鳎?坏腥司?粑?ldquo;打疯了”。
发生在3月25日的大马鹿沟之战便是这”打疯了”的一场战斗。根据日方《满洲国警察小史》记载,这一天,间岛省警政长前田武市率领的日军警混合讨伐队进至大马鹿沟,即吉林省延边州的和龙林业局长虹林场一带,遭到一支抗联部队的伏击。
此时,日军组织的联合大讨伐正在顶峰,抗日武装遭到极大的困难。而这支抗联部队却以凶狠刁钻的作战风格在大马鹿沟包围了前田,并在连续的攻击中给敌造成重大伤亡。日军指挥官前田武市在要求谈判不成后绝望自杀,所部“全灭”,即遭到全歼。日方记录中标明姓名的前田部下阵亡人员包括间岛省警正山下精等五十六名(包括伪满即中国籍警察两名)。这五十六人的阵亡名单只标示了日伪警方的损失,此战关东军也有一部队参战,从总共被缴枪一百支以上(日方承认数字)判断,关东军的伤亡也应该在数十人。
这场战斗发生在抗联正遭遇低谷的时刻,在当时引发了极大震动,战后来收拾战场的伪警察因为讽刺日本人,双方还差点引发斗殴。
是哪一位抗联将领打出了这样精彩的一场战斗呢?

指挥这场战斗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金日成。
杨靖宇的部下
三十年代中期以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是南满抗日游击作战的主力。1938年7月前,在总司令杨靖宇麾下共辖第一和第二两个军,金日成担任第二军第六师师长。为了消除第一师师长程斌叛变的影响,1938年7月第一路军进行了改编,编成三个方面(军)和一个与之同级的警卫旅,实际上,每个方面(军)的兵力不过千人,但多为百战精兵,战斗力极强,故此给日军造成很大威胁。金日成担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活动于和龙、安图、东宁等地。从战斗序列而言,杨靖宇是他在抗联之中的直接上级,故此才有为杨复仇的大马鹿沟之战。
作为一名朝鲜抵抗者,金日成怎么会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将领呢?
金日成在自述中解答了这一问题。金日成本名金成柱,曾用名金一星,在抗日战争中改名金日成。他1912年4月15日出生于平壤万景台一个有着反日传统的朝鲜家庭,1925年随父移居中国,后进入吉林市毓文中学学习。和很多朝鲜有志之士一样,金日成自幼关注朝鲜争取独立自由和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思想比较激进,加入了朝鲜共产青年同盟。毓文中学的校长李光汉是周恩来总理的同学,对于金颇多庇护。金日成到晚年对其仍十分感激。

1928年,朝鲜共产党因为各种原因解散,共产国际要求朝鲜的共产主义者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金日成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并在1932年在吉林安图县明月沟创建了安图县抗日游击队,自己担任队长,从此成为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一员。
日本人定点清除的抗日悍将
据《宝清县县志》记载,1938年7月金日成曾指挥抗联骑兵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二甲沟与日军接战,并成功地全身而退。这段记载中保留了普通中国民众对这名年轻抗日将领的印象:“个头不很高,长得很英俊,穿着很朴素”;“头脑非常精明,眼睛看啥事看得也准”;“队伍纪律非常严明,不许进女眷住处,不许与妇女说笑,不许向百姓索要东西”。
而在日本关东军的作战挂图上,也常年可以找到“金日成”的名字及其活动区域。根据日本《独立守备第八大队战史》中记载,该大队在1939年到1940年的“联合大讨伐”(即至杨靖宇于死地的那次扫荡)中,除刚遭重创的第二中队外,日军其余三个中队均配备电台,分别追击三个目标,以将目标个人击毙或消灭为目的。这三个目标,便是杨靖宇将军麾下最能打的三名将领——第二方面总指挥金日成,第三方面总指挥陈翰章和警卫旅旅长朴德范。其中,日军给金日成的代号是“熊”,陈翰章是“虎”,而朴德范是“狼”。三人中,朴德范后被俘叛变,陈翰章壮烈殉国,只有金日成始终让日军可望而不可即,一直战斗到抗战胜利。

由以上中日双方共同的纪录可以看出,金日成在当时的抗日战场上堪称悍将。
苏联红军88旅特种兵军官
不过,东北战场是日军作为“帝国生命线”经营的,敌我兵力过于悬殊。日本关东军在投降之时,仍有百万兵力,而抗联在全盛时期兵力也不超过五万名。由于日军的残酷镇压,抗联部队在1940年前后陷入了极端的困难。金日成在极度困难之中,奉第一路军政委魏拯民的命令撤过边境,退入苏联境内进行休整,驻扎在乌苏里斯克附近。
1942年,经整编,退入苏联境内的抗联部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苏军内部番号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驻扎在维亚斯克附近。该部共编为四个步兵营和一个无线电营,指挥机构由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李兆麟,以及苏联联络官王新林等组成。金日成在其中担任第一营营长。这支部队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火种,也是中国第一支使用苏式装备的特种部队,即武装特工部队,此后的数年中不断以袭扰、破坏、侦察等手段入境作战,在东北境内显示着中国抵抗力量的存在。

入苏后,金日成也曾多次率部入境作战,执行寻找魏拯民等任务(证实魏拯民已经牺牲后撤回)。1945年8月,盟军对东北境内的关东军发起全面反攻,金日成等抗联教导旅官兵也参加了这次反攻,金日成并在战后因抗日功绩荣获苏联红旗勋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金日成率领部队返回朝鲜,在盟军支持下建立政府,后成为朝鲜国家领导人,但他在世之日时时惦念在中国的老战友,并经常邀请他们来朝访问。看来,在抗联的对日作战岁月,是金日成心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摘自萨苏《中国不会亡——抗日特工绝杀行动纪实》
哪位将军率部坚持3年敌后战 获毛泽东连连赞誉?
谭震林于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在茶陵县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主席和中共县委书记,此后历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红四军第二、第四纵队政委、红一军团第十二军政委,1932年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闽西任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副主席,与张鼎丞、邓子恢一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敌后战争,保持了拥有十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

闽西:“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
1932年6月,福建军区成立,谭震林任司令员兼政委。他领导了闽西红军和地方武装英勇抗击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创建了主力红军与各级地方武装密切配合的人民武装体系,反复动员人民,积极训练新兵,开展比武活动,优抚红军家属,仅军区建立之初的四个月内就“扩红”11000余人,不仅壮大了闽西地方红军,还为中央主力红军输送了大批有生力量。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谭震林留在福建担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军事部长。当时,国民党在闽西南投下几十倍于红军游击队的兵力,对苏区进行反复的“清剿”;又下令砍伐红军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山林,采取“移民并村”、“保甲连坐”、“自首自新”、“五光十杀”等高压手段,妄图切断群众与红军游击队的联系;推行“计口购粮”、“计口售盐”的封锁政策,妄图困死饿死红军游击队。

在如此极端险恶的环境里,谭震林和张鼎丞、邓子恢等领导同志一起,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指挥闽西南各地游击队,“隐蔽窥伺敌人,分散迷惑敌人,埋伏消灭敌人,突击战胜敌人”,化整为零,出奇制胜,使穷凶极恶的来犯之敌陷于“死伤、消耗、疲惫”的困境而一筹莫展。历时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巩固了10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保卫了土地革命的成果,使武夷山红旗不倒。因此,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被人们誉为“南方三杰”。
1937年春夏,毛泽东在延安接见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治部主任方方时说:“你们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和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你回去问候张、邓、谭各同志好!你告诉他们:你们三年的苦斗有很大的功绩。”
苏南:“站稳两脚,伸开两手”
1938年春天,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战场,谭震林受命担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政委。
新四军建立不久,陈毅、粟裕即率领部队挺进苏南,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并派出叶飞率部东进,开辟了无锡至江阴公路以东抗日游击地区(简称苏南东路地区),发展了抗日力量。

1939年秋,叶飞率主力北渡长江后,苏南东路地区仅留下了几十个新四军的伤病员和少量游击队坚持原地斗争,在敌、伪、顽三面夹击下,形势十分险恶。1940年5月,谭震林受命于危难之际,奉调进入苏南东路地区主持党政军工作,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委。
谭震林化名林俊,头戴礼帽,身穿长衫,打扮得像个经商的“老板”一样,带领一批干部化装从皖南出发,进入苏南东路地区后,迅速同地下党及游击队取得联系。当他了解到群众抗日情绪极高,“灰色”武装不能振奋人心,便果断地摒弃了那套地下斗争的“秘密方法”,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号,领导制订了《东路抗战十大工作纲领》,发表了《关于东路抗战形势与任务的宣言》,更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各级抗日政权,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巧妙地把井冈山、闽西南的经验运用于水网平原的游击战争。
仅半年时间,谭震林就把部队从400多人发展到4000多人,并普遍建立起自卫会、办事处等代政权性质的机构,同时发展和加强了党的地方组织,形成一派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敌人的鼻子尖下燃起了熊熊的抗日烈火,使苏南东路地区抗日根据地像一把钢刀插入日寇心脏。
“皖南事变”爆发后,谭震林再次受命于危难之际,奉命出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政委,兼任江南区党委书记,成为苏南抗日的领袖人物。这时,日寇在无锡至江阴公路以西地区(简称苏南西路地区)的太?琛⒚┥揭淮写?ldquo;扫荡”,大片根据地被敌人蚕食。

在这一关键时刻,谭震林由苏南东路地区到了苏南西路地区。他一到苏南西路地区,就立即整编队伍,进行战斗动员,指挥部队开展对敌斗争,尤其是他在溧阳县黄金山附近坐镇指挥的三次自卫反击战,以少胜多,三战三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使苏南西路地区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当时,他形象地把东路地区和西路地区比喻为“站稳两脚,伸开两手”:“站稳两脚”,华中抗日根据地就巩固了;“伸开两手”,浙江、皖南等地的抗日局面就打开了。由于谭震林率部胜利地保卫了整个苏南抗日根据地,从而有力地支援了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谭震林在这一时期创立的许多英雄业绩,直至如今还一直在苏南广大群众中传颂。
1941年11月,苏南西路地区主力十六旅在溧阳城以北的塘马遭到日寇偷袭,旅长、政委壮烈牺牲。这时,谭震林已到苏中江都、高邮、宝应地区领导开辟新区的工作。当他一听到这一不幸消息后,主动向新四军军部请求回苏南兼任十六旅旅长。他一到那里,就发动干部、战士总结塘马战斗失利的经验教训,鼓舞士气,重新向敌人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以果断的行动保卫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有一段时间,谭震林还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和新四军(军长陈毅)政治部主任,成为粟裕、陈毅的好帮手。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