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汉武帝不得人知的秘密 立储杀妻之说的由来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汉武帝到了晚年打算立宠妃钩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其担心“子少母壮”,所以把钩弋夫人处死,长期以来,在史书中钩弋夫人以悲情形象存在,而汉武帝选刘弗陵为太子或许也是无奈的,钩弋夫人之死也
不乏悬疑。
赵钩弋是河间人。相传汉武帝北巡河间,看见空中有青紫色的雾气,他询问术士,术士说这地方必定有奇女子。于是武帝派人挨家查访,果然有一个赵家少女,长得艳丽绝伦。但有一件怪事,她从出生时两手就拳曲不开。有人告知武帝,武帝
亲自去验看,果然如此,于是命从人试图解开赵钩弋紧握的双手,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扳开。待武帝亲自去解,赵钩弋那紧握的柔荑却慢慢展开,手中握着一个碧绿的玉钩。武帝大为惊异,于是将赵钩弋载入后车,带回宫中。当夜便召幸了赵钩弋,

老夫得了少妻,如鱼得水,别有一番滋味。当即特地建了一间宫室,让她居住,号为钩弋宫。封赵钩弋为夫人,称作钩弋夫人。后代有藏 钩戏:一只小钩在众人手中传递,双方互猜小钩所在,猜中者获胜。唐代李商隐即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
射覆蜡灯红”的句子。
一年后,钩弋夫人怀孕,但十四个月后才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弗陵。钩弋夫人进封为婕妤。武帝以前听说上古时尧帝的母亲庆都,怀孕十四月才生下尧,与钩弋夫人生子一样。于是称钩弋宫的宫门为“尧母门”。野史上说钩弋夫人精通黄帝素
女等古代床上术,可以使武帝返老还童。

西汉沿袭秦朝的宫廷制度,妾皆称为夫人。一个嫔妃被尊称为“尧母”,意味着刚出生的弗陵被武帝期望成尧帝,不知置卫皇后与太子刘据于何地?一些奸佞之人揣摩圣意,他们认为武帝想要改立弗陵为太子,于是开始私自密谋嫁祸太子刘据,
企望借此可以平步青云。
汉武帝已年将七十,但好色之心不改。后宫美女上万,再加上年老,不久身体垮了下来。疾病缠身,耳目不灵,常产生幻觉。一天中 午他在宫中睡觉,梦见有无数木人持杖打他,顿时吓出一身冷汗。醒后尚觉心惊肉跳,魂不守舍。之后武帝与
江充谈到了这个梦,江充一口咬定是巫蛊作祟。武帝便令江充随时查办。江充借机诬诈,他往官民的住处,掘地找蛊,只要看见木偶,便不论出身贵贱,一律办罪。其实地中掘出的木偶,全是江充暗中预先埋下的,官民被陷害受戮的数万人。后来
诬陷到了太子刘据身上,太子忍无可忍,发兵收捕江充。事不成,太子刘据自缢而死。这就是历史上的“巫蛊之祸”。

太子已死,面临立储问题,少子弗陵资质聪颖,与武帝相类,只是年龄还很幼小。钩弋夫人又正值青春年少,将来儿子为帝,钩弋夫人必然会干政,恐怕又是一个吕后。武帝思来想去,只有先择一个可靠的大臣,交付托孤的重任。朝中只有霍
光与金日?老成持重,可以托付大事。但金日?是胡人,不能服众,于是决定授意霍光。武帝画了一幅周公负成王的图像派黄门赐与霍光。于是左右群臣皆知武帝意欲立少子。
第二就是处置钩弋夫人以绝后患。一天武帝在甘泉宫,借事故意寻隙,厉声责骂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吓得脸色惨白,慌忙脱下簪珥, 叩头谢罪。谁知武帝竟掉转脸,令左右侍女把她牵扯出去送入掖庭狱中。钩弋夫人入宫以后,从未经过这样的
委屈,此时好似晴天霹雳,出人意外,不由得珠泪盈眶,想要开言问个明白,只是喉中哽咽,连一句话都说不出,她频频回顾,希望得到武帝的垂怜。武帝见她愁眉泪眼,也很不舍,但为了汉室基业,狠下心扬声催促道:“快去、快去!你不能活
了!”钩弋夫人还想再说,已被侍女牵出,送交狱中。这天晚上被下诏赐死。这天大风扬起漫天灰尘,听到这件事的人都很伤感。后来武帝病死,弗陵即位,追封其母赵钩弋为皇太后。

武帝赐死钩弋夫人时,曾问左右:“外人可有异议?”左右说:“外人认为陛下即便立少子,也不应杀了他的母亲。”武帝喟然叹息说:“庸愚无识之辈,怎么知道朕的想法?历代国家变乱,多由主少母壮所致,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你们
难道没听说过吕后的故事么?”左右听了,才知武帝的用意。都说“最毒妇人心”,其实还忘了一句“无毒不丈夫”。武帝建立的立子杀母制,被北魏所仿效,且一直延续了下去。
《搜神记》记载:“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既殡,尸不臭,而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存一云。昭帝即位,改葬之,棺空无尸,独丝履存焉。”另据(明)王世贞《艳异编》中记
述赵钩弋随武帝至甘泉宫,她对武帝说:‘妾相连此,应为陛下生一男。年七岁,妾当死。今必死于此,不可得归矣。愿陛下自爱。宫中多巫蛊气,必伤圣体,幸慎之。’说完就忽然死去了。殡葬后,尸体的香气飘散十余里,葬在云陵。武帝极为

哀悼,怀疑赵钩弋不是常人,于是打开棺木,棺中空空如也,只有衣履尚存。——在《艳异编》这里,赵钩弋之死属于天意,而且死后尸解成仙。荒诞的传说,多属于后人同情之想象。
赵钩弋真实姓名已不可考,只留下一些近妖近仙的传说,至于武帝初见赵钩弋,双手握玉钩之事也不可尽信,或者是事先与那个望气的术士串通,或者如柏杨先生所臆断的赵钩弋右臂瘫痪,但不管怎么说,一双手十多年伸不开,除非真是不食
人间烟火的仙女,否则多少有点匪夷所思。
汉武帝五岁多的时候,有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他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看了一遍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
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而这“金屋藏娇”故事背后则成就了一代君王汉武大帝,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中国历史。

汉景帝的妃子王美人生子刘彻。这时景帝已有好几个儿子,其中栗姬生子最多,景帝以前本来最宠爱栗姬,曾与她私下订约,将栗姬生的长子刘荣立为储君。如今景帝宠爱王美人,王美人又生下一子,传说王美人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
汉景帝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栗姬听到后自然是非常生气。
馆陶长公主是景帝胞姊,生有一女,芳名叫阿娇。长公主打算将女儿许配太子,异日就是皇后。使人问栗姬的意思,她以为门当户对,一说便成。谁知栗姬不愿联姻,竟然一口回绝。原来长公主与景帝姐弟关系很好,许多后宫妃子为得宠幸,
都奉承长公主。长公主也不忍却情,时常代为荐引。栗姬素来妒忌,对此事耿耿于怀,加上见识又短,因此当长公主为女议婚,便不顾情谊,随口谢绝。长公主这一气,非同小可,遂与栗姬结下冤仇。

王美人听说这件事,趁此机会,劝慰长公主。长公主说及栗姬,尚有恨声。长公主随口接说:“彼既不识抬举,我将阿娇配与彻儿,也是一样。”王美人心中自然暗喜,但嘴上谦逊道:“彻非太子,怎敢有屈阿娇。”惹得长公主耸眉张目,且
笑且恨道:“栗氏以为己子立储,将来定得为皇太后,千稳万当,哪知还有我在,管教她儿子立储不成!废立常事,且看我的手段如何。”王 美人又假装劝慰,长公主愤然道:“她既无情,我也无暇多顾了!”王美人善于以退为进,最后激长公主与
她暗订了婚约。
王美人见了景帝,就说起长公主愿结儿女姻亲。景帝以阿娇长刘彻数岁,似乎不合适,所以没有遽然答应。王美人又将长公主请至,想她去向景帝求亲。长公主索性带同女儿一起入宫。长公主顺手携住刘彻,拥置膝上,就顶抚摩,戏言相问
道:“儿愿娶妇否?”刘彻生性聪明,对着长公主嬉笑无言。长公主故意指示宫女:“此等人为汝做妇,可合意否?”刘彻并皆摇首不悦。至长公主指及阿娇道:“阿娇可好么?”刘彻独笑着道:“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此言一出,非但长

公主、王美人听了笑不可抑,连景帝也笑骂说:“小孩子脸皮也太厚了!”景帝想他小小年纪,惟独喜欢阿娇,大概是前生注定姻缘,不如顺便允许,成就儿女终身大事,于是就认定了这门婚约,这年刘彻刚满五岁。长公主与王美人,彼此更加情好
关系深,两人就私下计议,怎样把栗姬母子除去。成语“金屋藏娇”就是这样来的。
虽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颇费周折,但景帝鉴于历代废长立幼的动乱教训,最终下决心立栗姬的儿子荣为太子,这样栗姬就成了皇后。长公主连忙进谗言,说栗姬崇信邪术,与人合不来,日夜诅咒其他妃嫔,每次与其他妃子遇见,往往唾别人的
背后,肚量十分狭隘,恐怕一旦为后,又要重演吕后人彘的惨剧了!景帝听到“人彘”二字,出了一身冷汗,他打算试探栗姬的内心到底如何。于是有一天他问栗姬道:“我百年后,后宫诸姬,皆已生子,你应善待她们,千万别忘记了。”一面说,

一面暗中看栗姬的反应。谁知栗姬的脸色一会儿紫一会儿青,半天不发一言。待了多时,栗姬仍然无语,并且转过脸不看景帝。景帝不禁暗中叹气,遂决意废去栗姬。他刚出宫门,就听见里面有栗姬的哭骂声,隐约有老狗二字。景帝忍气而去。
隔日长公主与与景帝闲聊,乘机猛夸刘彻如何聪毅仁孝,若立为太子,必能缵承大统。景帝也动了心,于是找借口废太子荣为临江王。栗姬从此失宠,被贬入冷宫,连见景帝一面也难,不久一病而亡。再后来刘彻就成了大名鼎鼎的汉武帝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