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影视大佬邵逸夫与“四大天王”的人物情怀的简介

正在使用人数

邵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关于邵逸夫,我们能想到的形容大多是“传奇”两个字。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

小知识:香港影视大佬邵逸夫与“四大天王”的人物情怀

香港影视大佬邵逸夫与“四大天王”的人物情怀

时间:2016-03-13 20:01    来源: 我爱IT技术网    编辑:佚名

邵逸夫爵士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关于邵逸夫,我们能想到的形容大多是“传奇”两个字。

邵逸夫原名邵仁楞,1907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邵家八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六,旧上海时代人称“邵老六”,来港后尊称“六叔”。 关于邵逸夫,我们能想到的形容大多是“传奇”两个字。他打造了邵氏、无线两个电影、电视王国,他是电影企业家,也是香港富豪。但在内地,人们更愿意把他看作一位慈善家。

行善之初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宁波镇海的一个商户家庭。他是家里的第四个儿子,有两个姐姐,排行老六,才有了后来的“六叔”称谓。逸夫是他的号,他希望自己能够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安逸地度过一生。

出生在富商之家,邵逸夫从小受到家族熏陶,会做生意,也会做电影。1932年,邵逸夫出任制片和导演,执导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把中国观众带入有声时代,之后成立邵氏兴地有限公司,出产邵氏电影,在香港影视业独当一面。

1965年,邵逸夫成为香港无线广播公司的股东。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邵逸夫塑造了市值164亿港元的TVB电视王国,奠定了TVB在华人心中的绝对地位。

邵逸夫是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拥有最多的影院,最高时期达200多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同时,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被誉为东方私人拥有量之首。

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吝啬”的传闻倒不少。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看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信,请他行善施德。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仅仅

500港元的支票。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说,邵逸夫之后的乐善好施起因于此,也有人说,这与他三哥邵山客之死有关。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此时的邵逸夫睹物关情,感叹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

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投身公益,在当地的口碑并不好,但留在身后的名声却不会随着棺材一齐离开人世。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其中73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另外3300万港元则捐给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学,包括台湾国际艺术学院和澳门的东亚大学等。

商人出身的邵逸夫有一套自给自足的经商模式,对于金钱的态度也十分保守。他手下很多导演成名之后,都希望能够获得票房分红的权利,但是在邵逸夫这里,就是痴人说梦。正是由于邵逸夫不肯让手下人尝到更多的甜头,导致邵氏公司人才

不断流走,这也是当时的邵氏公司没落的一个原因。

做到企业家的最高境界

邵逸夫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50万港元,为其兴建一座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这也是他的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

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在修建一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香港艺术中心”,邵逸夫捐赠600万港元。此举备受香港各界人士称赞,邵逸夫也因此荣任“香港艺术节大会”主席以及“香港艺术中心董事局”副主席。

邵逸夫对考古一向感兴趣,1985年,他捐赠1000万港元给中国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工程,为当时的壁画安上了玻璃屏风。敦煌研究院为感谢邵逸夫这一善举,特意立碑予以纪念。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亿港元,其中1亿港元给香港中文大学,1000万港元给香港浸会大学,1000万港元给仁济医院。捐助给香港中文大学的1亿港元,用来兴建第四书院,命名为“逸夫书院”。

对内地的捐助,邵逸夫更是不遗余力。1987年1月开始,邵逸夫集中向内地捐款。这一年他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科技馆。他连续19年为大陆大、中、小学教育项目做大笔捐款,累计捐赠33亿港

元,项目4500多个,受惠学校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对于故乡,邵逸夫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1987年以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港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就资产而论,邵逸夫的财富始终在香港排九至十多名,但他在慈善公益上的贡献,只有李嘉诚、霍英东能与

他相提并论。而李嘉诚、霍英东的财产又远在邵逸夫之上。

事实证明,拿出余钱资助慈善公益并不会影响资本的扩张。1985年,邵逸夫大举捐赠的第一年,《信报》估算邵逸夫的资产为33亿港元。《香港政经周刊》排出的1990年度香港亿万富豪榜中,邵逸夫以85亿港元的身价名列第八位。1994年1

月,香港《资本》杂志公布1993年度香港华人百亿富豪榜,邵逸夫以120亿港元的资产名列19位。2006年,邵逸夫有意出售所持“无线”(TVB)32.49%的股权,作价100亿港元。若加上邵逸夫的其他资产,估计邵逸夫的总资产逾200亿港元。

回报民众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他笃信“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据港媒文汇网报导,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宁波镇海的一个商户家庭。他是家?的第四个儿子,有两个姐姐,排行老六,才有了后来的“六叔”称谓。逸夫是他的号,他希望自己能够闹中取静,忙?偷?,安逸地度过一生。

出生在富商之家,邵逸夫从小受到家族熏陶,会做生意,也会做电

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影。1932年,邵逸夫出任?片和导演,执导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把中国观众带入有声时代,之后成立邵氏兴地有限公司,出产邵氏电影,在香港影视业独当一面。1965年,邵逸夫成为香港无线广播公司的

股东。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邵逸夫塑造了市值164亿港元的TVB电视王国。

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吝啬”的传闻倒不少。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看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信,请他行善施德。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仅仅

500港元的支票。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说,邵逸夫之后的乐善好施起因于此,也有人说,这与他叁哥邵山客之死有关。1983年,邵逸夫的叁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此时的邵逸夫睹物关情,感?U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

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投身公益,在当地的口碑并不好,但留在身后的名声却不会随着棺材一齐离开人世。邵逸夫不想步叁哥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丫璩?.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其中73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另外3300万港元则捐给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学,包括台湾国际艺?学院和澳门的东亚大学等。

据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

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港元。该奖设天文学、数

学、

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第一届颁奖于2004年举行。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2009年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妇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八千万元。

邵逸夫散财无数,同样也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1974年英国女王向邵逸夫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另外,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

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为邵逸夫颁发GBM勋衔。

邵逸夫对华语影视圈的贡献享誉全球,被称为“华语影视大亨”,邵逸夫家族缔造的邵氏电影(SB)主宰亚洲电影市场半个世纪,“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品牌更在东南亚街知巷闻,旗下影城物业是全亚洲最大的商业电视电影城,被称为“东

方好莱坞”;邵氏家族也进军电视业,入股香港无线电视(TVB),四十多年来香港无线电视制作的节目蜚声国际,“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逸夫旗下的

邵逸夫邵氏电影(SB)和香港无线电视的电视剧”,经典的影视文化形象誉满全球、脍炙人口,是全球华人的集体回忆。

邵逸夫叱咤影视圈和商界八十载,除了拥有邵氏兄弟和TVB两家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持有大量物业,保守估计其私人资产值超过一百亿港元。

他持有其上市旗舰企业邵氏兄弟公司74.58%股权,市值达56亿元,其持股市值有42亿元。同时,他通过邵氏兄弟公司和邵逸夫基金,控制市值超过200百亿元的TVB32%的股权,成为单一大股东。

1967年邵逸夫创建香港无线电视(TVB),并于1971年开设了被誉为“港星摇篮”的训练班,香港演艺圈“黄金一代”如: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刘嘉玲等顶尖巨星,乃至大导演杜琪峰等都出自这个训练班。

TVB在邵逸夫带领下好戏连台:《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巨制捧出了“五虎将”黄日华、刘德华、梁朝伟、苗侨伟、汤镇业;女星则在汪明荃、赵雅芝、郑裕玲后,捧出陈玉莲、曾华倩、戚美珍、黎美娴、刘嘉玲等

各具特色的花旦。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天王”的人选和称号也由邵逸夫一手操办。

三重身份娱乐圈教父

不久前,本港传媒评选娱乐圈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六叔位居榜首。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本港娱乐圈明星中惟一年龄过百的人瑞,更重要的是他所执掌的TVB王国是目前亚洲最大中文节目内容的供货商,在本港有着近乎垄断的竞争态势;邵氏出品

的影响力,甚至在港资还未全面启动北上掘金潮之前,便已先行渗入内地,TVB制作的《射雕英雄传》等电视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内地引发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仍被一代人奉为“经典”;香港演艺圈的“黄金一代”也基本出自邵氏,如周润

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刘嘉玲等等。

不仅如此,邵逸夫对推动香港电影的发展亦功不可没,他可以被视为是华人电影史的“活古董”。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他与几位兄长联袂称霸整个东南亚的电影市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地拥有110多家电影院和9

家游乐场。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由邵逸夫独掌大权的局面始于上世纪60年代。1957年,他只身赴港创业,一年后,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邵氏兄弟出产了1000多部电

影;在日本、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00多个发行网点,专门放映邵氏公司拍摄的中国影片;当年风靡亚洲的影星,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等无不出自邵氏门下。

可以说,邵逸夫缔造了香港影视的黄金时代。在香港的文化史上,他是一个即使再过一百年都不可被忽略的标杆性人物。

富豪榜常客

与时常出现在娱乐版头条的明星身份相比,六叔或许更钟意被视为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精通业务、市场敏锐度极强、对成本?铢必较,老一辈港商的致富之道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逸夫并非出身于贫苦人家。他的父亲在上海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颜料公司,可邵氏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全数进了娱乐圈。他于1926年追随兄长赴新加坡开拓南洋电影市场,由职位最卑微的电影放映员做起。由于当时邵氏刚起步,并没有自己

的电影发行网络,他只能自己挑着装影片和器材的担子跑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每个角落,到有华人聚集的地方放映。

至上世纪60年代,邵逸夫的影视王国颇具规模,他的勤勉却不减年少。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著名导演张彻在邵的手下工作过,他写的书中回忆说:“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

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就商人而言,六叔也算是魄力过人、决策果断。他从上世纪20年代与兄长一起打拼三十余年,已在南洋积累了相当的身家,却仍选择在知天命之年赴港“创业”;至20世纪70年代末,他淡出拼搏了近50年的电影业,转向进军新兴的电视行业时,

已年过古稀––即使忽略掉他所创出的那一番业绩,六叔的毅力也值得今日受困于转型的香港后生景仰。

拍电影、卖电影的人大多喜欢以“文化人”自居,六叔倒愿意诚实地承认自己是一个生意人。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产的影视作品“媚俗”,缺少艺术价值,产量大、传世少。但仅以商业价值而言,专走小市民路线的“邵氏出品”称霸香港

电影市场近二十年;常被斥为盛产肥皂剧的TVB,也能常年坐拥本港收视率和广告收入之首在营商方面,六叔则与所有对成本?铢必较的香港老板并无差别,他甚至为此闹出了笑话。例如,当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曾找他毛遂自荐,欲以每部一万美元

片酬拍电影。但邵逸夫认为此人太狂妄而把价码压至每部2500美元。结果李小龙掉头投奔了六叔的竞争对手嘉禾,致使邵氏错失了香港电影史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金鸡”。另一次是他拒绝了一名剧务要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给片场工作人员的申

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所卖的馒头一个?一毛钱。结果,出外景的工作人员因没有早餐吃而闹罢工,邵氏为此损失了近万元。

事后,六叔的太太方逸华只好戏谑地告诉公司同仁“他可省了十元”。

慈善大家

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尤其是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全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

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

六叔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早在1973年,六叔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

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1994年,捐资兴建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一中 一号教学楼——命名“逸夫楼”。

1995年,捐资兴建河南省偃师市实验中学科教楼——命名“逸夫科教楼”。

1995年,捐资兴建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逸夫学校”。

199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迎娶方逸华,时年90岁。

2002年11月15日,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三方面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授予100万美元奖金。“邵逸夫

奖”100万美元的巨额奖金足以媲美被视为国际最高自然科学奖项的“诺贝尔奖”,因而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第一届颁奖于2004年举行,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2006年,因患肺炎一度入院,虽无大碍,但透露出要退休的意思。

2007年,邵氏兄弟公司成立五十周年,邵逸夫迎来百岁诞辰。

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爵士夫妇, 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元港币。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猜你喜欢:

与“香港影视大佬邵逸夫与“四大天王”的人物情怀”相关的热门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