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份加热一段时间,可观察到什么
话题:另一份加热一段时间,可观察到什么?这两个变化从实质
回答:前者由于木炭的吸附作用,褪色属于物理变化。后者是加热使碳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从水中逸出,使溶液褪色,属化学变化
参考回答: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分成二份后: 取一份加入木碳,振荡,可观察到:颜色变浅,褪色,原因是木炭的吸附作用; 另一份加热一段时间,可观察到:颜色变浅,褪色,原因是由于加热,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
话题:物态变化 实验题
问题详情:作为考试大题,要包括几个小题要四大题,有追加悬赏
回答:物理物态变化测试题 三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2分) 1、 度是用来表示__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_, 度计的 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_,宇宙中 度的下限为:_-23.15℃_。 2、 度计上的字母C表示它测出的数值是_以摄氏度为单位,它是这样 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的 度 定为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的 度 定为一 ,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它的单位是:摄氏度。 3、体 计的量程是:35℃~42℃_,分度值为:0.1℃。它能离开 读数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装置叫_______。 4、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它们一种重要的 别是_晶体有一定的熔化 度,叫做熔点_。-10℃的冰必须升高到__0__
话题:求20 第一学期 初二物理期末考试卷
问题详情:请问有谁知道本学期 的年级物理试卷?高价求!
回答: 20 第一学期的我没有,但是我有其它的: 物态变换 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 确的是( ) A.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彻底止沸 C.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 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 水烧开时,壶嘴冒出 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水珠 C.热空气 D.白烟 4. 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到凉快,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 ) A.使空气的 度降低 B.在 表面吸热 C.加快了 表面汗水的蒸发 D.减慢了 表面汗水的蒸发 5. 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话题: 笔写完后怎么处理
问题详情:用 笔写完字后,怎么处理比较好
回答: 笔字画的保存方式: 字画袜件,是精美的 品,必须有一定时间的挂或殿。藏于箱底秘不示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字画慢慢进行的潜在变化人们不能及时得知。等发现问题己为时太晚。所以,对装裱以后的字画都要间隔地挂展一段时间。在挂展期间,要注意及时除尘,因为现在的环境 比较严重。如北方某 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硫0.064毫克/标准立方米(日均超标率12%),氮氧化物0.05毫克/标准立方米(日均超标率14.1%〕,总悬浮微粒0.30毫克/标准立方米(日均超标率62.5%).尘埃吸附这些有害气体,悬浮于空气中,日久 沉积在画面上,就会侵蚀画面。一般说,城 环境一 除一次尘, 环境一月除一次尘
参考回答:纸的话,要让他自然干。 笔的话,要用 冲洗干净,等到 再收起来
话题:发现加热沸腾一段时间 后
问题详情:问产生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回答:挺麻烦的一道题,你先等一下 假设1:产生的是H2,液体变色因为CuSO4 检验:收集该气体,通过浓硫酸干燥,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有水滴,得证假设二:液体变色因为CuSO4,产生的是SO2 检验:通过浓硫酸干燥,将气体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观察品红溶液颜色的变化。把试管加热,再观察溶液发生的变化。先退色,再显色,得证
参考回答:能 稀硫酸加热水蒸发 硫酸浓度变大 具有氧化性 变色是因为生成CuSO4 水溶液为蓝色 气泡是生成氢气
话题:热量相等的条件?问什么 有一道题加热 时间相同热量就相等?
问题详情:我 很急呀,请不要乱回答
回答:1、关于热量相等的条件 由物质吸热公式 Q=m*C*△t 可知,要使物体吸热相等,只要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平均比热容C与物质的 升△t三者之积相等即可。 ,相同质量的水,一个从10℃升到20℃,另一个从40℃升到50℃,假定水的比热容不变,那它们就吸收了相同的热量。2、关于问什么 有一道题加热 时间相同热量就相等?(问应为为吧) 只要加热效率相同,它们吸收的热量就相同。 因为 加热效率=有效热总供热而 总供热=燃料消耗量*燃料热值燃料消耗量又与时间成正比(假定供入燃料的速度不变),因此,时间越长,供给的热量就越多。 ,烧开水就是这样的,时间短了,水就烧不开。3、关于难道热量还
参考回答:初一科学复 第一章 测量内容 仪器 单位 换算 长度 刻度尺(米尺) 米(m) 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