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幼军近况
欢迎您访问我爱IT技术网,今天小编为你整理的专题知识是:【于幼军近况】,下面是详细的分享!
于幼军近况
去向:
关于于幼军去向如何,国家还没有正式公布。坊间传言,其将任国家文化部部长。因原文化部长63岁的孙家正已任十年,即将去职,而54岁的于幼军的长项便是文化工作,故有于幼军任文化部长一说。
对于于幼军可能任文化部长一事,有人以为是于幼军的升迁,有人以为是于幼军的贬职。
前者认为这是一条由地方到中央的升迁之路。于幼军当了三年深圳市长、两年湖南省长、两年山西省长,现在即将荣任文化部长,可谓一路平步青云。因为其平时喜眨眼,人们送他一个绰号“一眨眼部长”。既言其习惯,亦言其升迁之快。
后者认为此次任免是由实干之职降到虚闲之职。于幼军秉政山西期间,煤矿事故并没有少发生多少,环境污染仍在恶化,不久前还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黑砖窑事件”。于幼军为此常常公开检讨自责。于幼军的两年山西之行最终注定是“一场噩梦”。这将让他背负着黑色阴影开始“北漂”。
评价:
总的说来,网络上对于幼军的评价多是正面的。网易新闻栏目曾做专题报道:《于幼军被称山西最好省长》。
也有网民这样说,山西的发展停滞了十年,而于省长的到来让山西有如拨云见日,可刚2年的时间,就被调离了,于省长前脚走,后脚一些投资商便开始撤资,这对山西而言,是一个很负面的事件。
也有网民质疑于幼军是合格省长,虽然他很努力,但是山西的面貌并没有很大的改观,尤其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如黑砖窑事件不仅震惊全国,更是留给了外国上下批评中国人权的把柄。
组织部副部长李建华代表中央对于幼军作了评价:思想开明,视野开阔,有开拓创新精神,坚持原则,不回避矛盾,公道正派。同时指出,两年来于幼军为山西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了大量的工作;中央决定让于幼军担任重要部门的主要领导职务是中央对他的肯定和信任。
事迹:
于幼军96年在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攻读博士,是中共高官中罕见的哲学博士。他于90年代中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长期间,广东涌现《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一批大胆敢言报章;2000年调任深圳市长,3年后调任湖南副省长;05年7月调任山西代省长,去年1月真除省长,今年山西发生非法砖窑奴工事件,于幼军公开道歉。由于于幼军的形象开明,一般认为他出任文化部长将有助推进内地文化体制改革。
于幼军任职广州十几年期间,促进了南方报业、新快报等敢于直言的报刊迅速成长,当然于幼军也与他们展开了论战。
于幼军任职深圳三年期间,在深圳搞行政、司法、监督之三权分立的试验,甚至为网上一篇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而与其作者会面探讨深圳的发展。最后他自己写了一篇文章《谁也抛弃不了深圳》。
于幼军任职湖南两年期间,要湖南的青年不要千军万马争做“大官”,要将聪明才智用于发展经济上。还说,“不要东张西望,要懂得在最好的地方找全球合作伙伴,要南下,到广东走走看,到香港招商引资。”结果湖南的招商引资洽谈会频频在香港和深圳举行。
于幼军任职山西两年期间,曾经承诺,要把这些年来在广东、深圳、湖南工作期间和港、澳、台工商界建立起来的人脉关系、合作伙伴带过来,促进山西经济更快发展。
于幼军简历:
于幼军,男,汉族,1953年1月出生,江苏省丰县人,研究生学历,哲学博士学位,1971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山西省委副书记。
参加工作后历任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
(期间1980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华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大学本科函授学习);
1986年8月任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1986年11月,任广州市东山区委书记;
1990年3月任广州市天河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1992年11月任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1993年3月,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
1994年8月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期间1993年3月至1995年8月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职学习,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
2000年4月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深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0年6月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3年5月任湖南省委副书记;2003年6月任湖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
2005年7月8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决定,任命于幼军为山西省副省长、山西省代理省长。
2006年1月在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举为山西省省长。曾以铁腕手段整治山西的煤矿。现在已被免职,中央将另有任用。坊间认定将荣任文化部长
以上所分享的是关于于幼军近况,下面是编辑为你推荐的有价值的用户互动:
相关问题:
答: >>详细
相关问题:
答: >>详细
相关问题:
答: >>详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